那個「抑鬱」的人,是不開心還是生病了?

生命時報 發佈 2024-05-08T15:26:50.973721+00:00

「抑鬱症」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人們常認為,抑鬱就是不開心、矯情、多愁善感……但這些負面情緒只是疾病帶來的表現。有人把抑鬱症稱為「心靈的感冒」,它還會削弱人的能量,引發一系列軀體症狀。


「抑鬱症」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人們常認為,抑鬱就是不開心、矯情、多愁善感……但這些負面情緒只是疾病帶來的表現。有人把抑鬱症稱為「心靈的感冒」,它還會削弱人的能量,引發一系列軀體症狀。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患抑鬱症人數9500萬,已經將近1億,這意味著每14個人中就有1個抑鬱症患者。

如何區分抑鬱情緒和抑鬱症?身邊人抑鬱了,我們能做些什麼?《生命時報》邀請心理專家,幫你撥開情緒陰霾。


受訪專家

北京回龍觀醫院主管護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張大偉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 甘照宇

中山市中醫院心身醫學科主管心理治療師 黃圓媛


抑鬱症不只是「心情不好」


失戀分手、考試失敗、財物損失……遇到一些負性事件後,我們都會出現一些不愉快的心情,一段時間後基本都能緩過來。這種壞心情可以說是「抑鬱情緒」,但不是「抑鬱症」。



和抑鬱情緒相比,抑鬱症有什麼不同?


1難以自動復原


抑鬱情緒是對事件的反應,儘管是一種不舒適體驗,卻仍在正常範圍之內。就像運動後的疲勞,經過休息就可以恢復。


抑鬱症則像運動後的損傷,不管怎麼休息都難以自動復原。它與意志力無關,不太可能靠「堅強」就能恢復,真正需要的是治療。如果一味休息,反而會耽誤治療。


2並不一定「事出有因」


抑鬱情緒是對特定事件有反應,情緒和事件之間存在可理解性,也存在一致性。抑鬱症則不然,它的發病,部分可以找到誘發因素,還有的根本找不到明顯的原因。


確實有一些患者是在失戀、離婚後發生抑鬱症的,但這些因素不足以導致抑鬱症的發生,更像是導火索或是最後一根稻草,打破了內在的脆弱狀態。


3影響整體精神狀態


抑鬱情緒主要是情緒低落,遇到開心的事情依然會開心,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時候能夠全神貫注,也不會出現極端行為。


但是,人患抑鬱症的時候,不僅情緒低落,還存在精力下降、興趣和愉悅感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評價低、內疚自責、失眠早醒、食慾下降等情況,嚴重者還會出現自傷自殺。



4與軀體症狀有關


抑鬱症也與一系列的軀體症狀有關,如蕁麻疹、偏頭痛,以及呼吸系統、心臟和胃腸道問題。


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抑鬱症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丹麥奧胡斯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礙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出45%。


輕度抑鬱的患者本人或其周圍的人,可能會將抑鬱症誤認為是抑鬱情緒,因而延誤治療。因此,在出現明顯的不良情緒時,最好看看醫生,不應忽視,但也不要隨便對號入座,誇大病症,徒增焦慮。


抑鬱時最需要看醫生


被抑鬱情緒困擾時,他人的鼓勵、開導、陪伴、理解,通常就可以幫助當事人走出不良情緒。


對於抑鬱症來說,這些心理支持有益,但不足以治療。最恰當的處理就是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北京安定醫院抑鬱症治療中心主治醫師王鵬飛提醒,抑鬱症早期有4個徵兆,出現這些情況應儘快就醫。


抑鬱症實際上是精神心理疾病中預後比較好的一種,因為它被研究得最為充分。通過治療,70%的重度抑鬱症患者可以改善,越早接受治療效果越好。


除了接受藥物治療和心理疏導,抑鬱症患者也可以試試以下幾件事,讓自己的狀態好一點。


立刻停止自責


抑鬱是一種疾病,不要自責「我為什麼得了抑鬱症」、「都是我的錯」等,而是要立刻告訴自己和親友「我需要幫助了」。


給自己減壓


適當改變一下生活、給自己減壓,比如把太難的工作暫時托給別人。如果還像以前一樣「衝鋒陷陣」,不僅容易力不從心,而且可能變得更加沮喪。


另外,抑鬱會影響人做決定的能力。因此,此時最好不要做重大的決定。


規律作息生活


不要以生病為理由,讓自己隨心所欲。平常幾點起、幾點睡、幾點吃飯,還是要按規矩來,以免變得越來越懶散。


參與社交活動


與親朋好友一起參加一些自己平常擅長的活動,能讓自己有成就感、逐漸恢復自信,對戰勝抑鬱大有好處。


親友抑鬱了該怎麼陪伴?


如果身邊的人抑鬱了,怎麼做比較合適?


先照顧好自己


在陪護時,除了給予患者包容與照顧,也要多關注自己的情緒。


時刻提醒自己,抑鬱患者最容易在親密的人面前爆發情緒,但他們並不是針對你,而是生病了,儘量不和他們「較真兒」。


別盲目鼓勵


「堅強一點」「你可以的」「肯定會好起來」……這些話聽起來積極樂觀,卻會讓抑鬱症患者更加難受。抑鬱症的核心症狀是意志力減退,缺乏動力,通過一番艱難的掙扎也難以緩解情緒,更難做到積極主動。


如果想要用積極的語言影響他們,不妨聊聊遇到的趣事、好事,或者有針對性地指出患者有進步、做得好的地方。


溫柔督促治療


除了警惕「危險信號」如輕生欲望與危險想法,平日可以主動詢問患者,要不要陪同一起去看心理醫生或者接受心理治療。讓患者感受到你的陪伴,而不是一個人面對困難。


不必事事保護


只要患者不是嚴重的發作期,可以正常生活,就應該鼓勵他們參與家中的事情,逐漸恢復社會功能,不必事事都讓著。


患者病情穩定控制後,循序漸進地承擔責任與義務,也能幫助他們早日建立自信與康復。


每個人都有過情緒低落的時候,抑鬱症患者更是如此。願每一個身陷抑鬱情緒的人,都能找回生活的勇氣。▲

本期編輯:楊萌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