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前給錢事後再收回,假慈善老戲碼該根治了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4-05-08T20:39:26.581531+00:00

短評破舊的房屋,昏暗的燈光,火塘邊吃飯的老人和孩子……日前,一短視頻主播在平台發布多條在涼山「做慈善」的短視頻,經媒體調查,該帳號存在多次當面發錢做慈善、事後再收回的情況,「發3000元擺拍後收回2800元」。據官方消息,目前涉事帳號已被封禁,相關人員被警方行政拘留。

短評

破舊的房屋,昏暗的燈光,火塘邊吃飯的老人和孩子……日前,一短視頻主播在平台發布多條在涼山「做慈善」的短視頻,經媒體調查,該帳號存在多次當面發錢做慈善、事後再收回的情況,「發3000元擺拍後收回2800元」。據官方消息,目前涉事帳號已被封禁,相關人員被警方行政拘留。

給3000收2800,發500收300,看來這個營銷帳號的「拍攝成本」還真挺穩定,但在這個捲土重來的「苦難營銷」被查處之外,更可怕的一種「穩定」,恐怕還在於短視頻平台對類似內容總是後知後覺的狀態。令人憂慮的還有,類似的「苦難營銷」可能根本沒有偃旗息鼓,依然在一波又一波地尋找爆點,一茬又一茬地換個帳號繼續割韭菜。

「這麼俗套的劇情,居然還有人會信」,不少人在看到「苦難營銷」的畫皮再一次被戳破時的箇中不解,其實並不難解釋。在信息繭房效應下,再粗糙的劇情設定,都會有它精準對應的用戶群體,還有不少看似成熟的團隊在原版復刻、極盡宣揚類似的「成功經驗」。

而也正基於此,就需要追問這些並不需要耗費太多製作成本的短視頻內容,在其上傳的最初時間段內,短視頻平台對相關內容的真實性有否盡到必要的核查義務?此外,在設置了要求內容上傳方提交必要證據事實,或者在有事發地相關部門、人員提出相反舉證後,能否在第一時間就對內容進行「真實性存疑」標註?

再往前追溯,短視頻平台有沒有存在對相關自媒體內容的創作引導和流量支持?每一家短視頻平台的內容尺度如何、直播禁區有哪些,以及近期在主推什麼,不要說長期在此謀生的自媒體運營主體都「門兒清」,甚至連忍不住停留在上面的普通用戶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為什麼有一些紅線就被營銷自媒體視為不可觸碰的禁區,但有一些卻可以很輕鬆就死灰復燃?這就有必要深究和細化一下「苦難營銷」內容的平台責任問題。

事實上,這些經過設計、編排的短視頻內容,不管是悲情還是炫富主題,都有著並不難識別的特質。而平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嚴格把關,要求提交非獨立信源的證據,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任其收割流量、收穫打賞,也並不難識別。

造假的「苦難營銷」個案在不停被揭露、被查處,當然希望自媒體運營主體可以從中汲取教訓、規範言行,同時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增強識別力,讓類似主題的內容越來越沒有市場。但客觀來說,針對具體自媒體帳號的處罰本身並不能保證相關治理的根源處用力,一茬又一茬的流量收割不僅對涉事自媒體而言是致命誘惑,對平台來說同樣如此。如果說失實內容在第一時間、第一落點被預警存在難度,那麼在內容發布後的不長時間段內,相反方向的證據提交就需要有更順暢的渠道、更便捷的程序。

令人憂慮的還有,當苦難被作為屢試不爽的營銷密碼,短視頻用戶因為對其的反感,而對類似內容生出內在免疫,那些真正需要幫助、內容真實的普通人困境卻也可能會被遮蔽、被無視。也正因為真實是如此可貴、如此稀缺、如此重要,才值得所有內容傳播者、平台運營方時刻抱持一份敬畏、一種審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