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汽車巨頭闢謠!

證券時報 發佈 2024-05-09T04:31:27.510566+00:00

點藍字關注,不迷路~2月22日,上汽通用汽車發布聲明稱:近日,在微信群及部分網絡平台中出現題為「上汽通用受銷量下滑影響內部籌備大裁員:計劃買斷45歲以上員工工齡」的信息,相關內容均為不實信息。據記者了解,上汽通用正處於在加大投入進行電動化轉型升級的階段。

點藍字關注,不迷路~

2月22日,上汽通用汽車發布聲明稱:近日,在微信群及部分網絡平台中出現題為「上汽通用受銷量下滑影響內部籌備大裁員:計劃買斷45歲以上員工工齡」的信息,相關內容均為不實信息。

據記者了解,上汽通用正處於在加大投入進行電動化轉型升級的階段。2022年12月28日,上汽通用武漢奧特能超級工廠正式竣工投產。此前,上汽通用汽車還公布了其在電動化、智能網聯化領域的領先科技與戰略布局,規劃到2025年投入超700億元。

上汽通用闢謠裁員計劃

在2月22日的聲明中,上汽通用汽車表示:

1.公司不存在任何計劃買斷45歲以上員工工齡或其他裁員計劃,上述網絡傳言的內容純屬謠言;

2.該謠言造成的負面影響,已擾亂公司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嚴重損害了公司的商業信譽;

3.公司在此強烈譴責捏造並散布該謠言的相關責任人,要求立即撤銷不實信息並消除負面影響,公司保留依法進一步追究相關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謠言的產生或許與上汽通用的銷量下滑有關。據乘聯會數據,2022年1到12月,上汽通用乘用車零售銷量為103.69萬輛,同比下滑18.8%,市場份額占5%。

而2023年1月,上汽通用零售銷量為5.5萬輛,同比下滑54.2%,環比下滑50.45%,市場份額為4.3%。

不過從國內乘用車市場整體來看,普遍出現了銷量的同比、環比雙重下滑。1月份,國內乘用車市場共實現零售銷量129.3萬輛,同比下降37.9%,環比下降40.4%。

和2022年1月相比,由於春節假期的提前,2023年1月車企相當於「只賣了半個月的車」,這成為汽車市場銷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就通用汽車而言,它的在華銷量近年來呈持續下滑態勢。2022年,通用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230萬輛,同比下滑20.36%,在華銷量已經創下5年新低,2017年這一數據則為404萬輛。

但從全球來看,2022年卻是通用汽車業績遠超華爾街預期的一年,公司全年營收1567.4億美元,同比大增23.4%,這是它五年來首次營收增長超過20%,公司淨利潤99億美元,在汽車行業整體遇冷的情況下,也只下滑了不到1%。

近年來,隨著通用汽車先後退出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市場,中國和美國就成為它最重要的兩大市場。儘管在中國遭遇了銷量下滑,但通用汽車在美國卻實現了銷量的逆勢增長,並奪得榜首。2022年,通用汽車在美銷量227萬輛,同比增長2.5%,超越豐田成為全美銷量最高車企。

為了穩住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與地位,上汽通用也進行了大手筆的投入,布局電動化與智能網聯化。

5年時間投入700億元,加碼電動化轉型

2021年,上海國際車展前夕,上汽通用總經理王永清曾表示,為在汽車新能源、智能化和網聯化時代順應新技術發展趨勢,上汽通用汽車將加大投資,預計到2025年規劃投入將超過500億元。到2025年,上汽通用汽車將推出10款以上基於Ultium(奧特能)平台的國產新能源純電車型,覆蓋別克、雪佛蘭和凱迪拉克三大品牌。

近期,上汽通用汽車宣布繼續加大投入,到2025年預計將投入共700億元發展電動化、智能網聯化技術領域。

2022年12月28日,上汽通用武漢奧特能超級工廠正式竣工投產。據了解,這個工廠是上汽通用電動化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採用了先進的組裝工藝、技術標準和品控管理,結合精益化、柔性化、自動化、全生命周期數據可追溯的智能製造科技,將為奧特能平台電池和電驅系統的生產提供重要保障。

按照上汽通用的布局,武漢奧特能超級工廠將和2021年投產的上海奧特能超級工廠一起為國產奧特能電動車生產奧特能電池及電驅系統。而奧特能平台是上汽通用汽車在2021年9月發布的純電平台,在智能、安全和性能方面都有一定創新。

除了上汽通用之外,豐田、本田、日產等車企也都在2022年推出了電動化產品,一場主流合資品牌的電動化轉型浪潮已經席捲而至。不過據乘聯會數據,2022年新能源汽車國內零售滲透率為27.6%,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49.6%,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則僅為4.3%。可以看出,合資品牌在電動化轉型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責編:葉舒筠

校對:蘇煥文

證券時報「消費企業賦能計劃」啟動!這份調查問卷很重要,就等你來!

為進一步摸底消費行業最新動態,證券時報發起《2023年國內消費行業企業調查問卷》。相關消費企業負責人可以直接點擊問卷進行回復,也可以通過證券時報官網,或者通過點擊下方圖片進行回復。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台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