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流每周遞增,日均翻三倍,青島書店邁入春天

半島網 發佈 2024-05-11T00:41:11.345036+00:00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秀麗 半島全媒體實習記者 肖詩穎 唐鳳玲春節之後,疫情影響日趨淡薄,島城商業、服務業日漸復甦,文旅消費熱情高漲,逛書店的人多了起來,書店呈現可喜的客流回暖之象。「疫情放開後,蔦屋的客流量有了急速大幅度的提升。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秀麗 半島全媒體實習記者 肖詩穎 唐鳳玲

春節之後,疫情影響日趨淡薄,島城商業、服務業日漸復甦,文旅消費熱情高漲,逛書店的人多了起來,書店呈現可喜的客流回暖之象。「疫情放開後,蔦屋的客流量有了急速大幅度的提升。大家陽康後,客流每周遞增,日均翻三倍,直到春節期間,平均客流比疫情平穩期提升十倍不止。」蔦屋書店企劃經理楊正茂告訴記者。日前,半島全媒體記者與實習記者走訪了青島多家書店,探訪疫情之後書店回暖情況和書店經營新舉措。

曾因疫情深陷困境,今書市回暖客流增多

2月20日是周一,工作日第一天,但在走訪的幾家書店中,記者看到不少讀者的身影,相比疫情期間,客流量有了明顯回升。

在市南區香港西路青島海天MALL的蔦屋書店中,記者看到讀者們或漫步於書架間查閱圖書,或手捧書籍坐在書店一隅靜靜閱讀,或流連於書店的文創產品之間,合影留念。「我基本上有空閒時間就會來書店。周末的話人比較多,像現在這樣平常的工作日大家都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人會相對少點。」經常來書店的王女士對記者說。中國海洋大學大四學生張女士是資深泡館人,「我自己就非常喜歡閱讀,平常沒課的時候我就會到書店看看有沒有自己喜歡看的書,有時候一待就是大半天,書店陪伴我度過了許多時光。」

蔦屋書店的楊經理告訴記者:「疫情放開後,蔦屋的客流量急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大家陽康後,客流每周遞增,日均翻三倍,直到春節期間,平均客流比疫情平穩期提升十倍不止。讀者蜂擁而至,也讓我們切實地感受到年味和旺季到來。」

市南區萬象城的方所書店內,也有許多年輕讀者閱讀的身影。據孫店長介紹,疫情防控政策放開以後,書店的客流量有了部分回流,春節期間的客流量較之前有顯著增長,但顧客相對較保守,家庭客出行較少,基本是年輕人和學生客群。

晚上八點,坐落於石老人海水浴場的如是書店內人氣不減,熱鬧喧譁。店內裝修精緻,外圍靠牆是一排排書架,上面擺滿書籍;書店的中心則是做飲品與甜點的吧檯,不少讀者在邊品飲邊翻書。作為繼青島·明閱島後青島第二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如是書店吸引了大量青年讀者的到來——點上一杯咖啡,隨手翻翻書籍,與好友攀談心事,在此消磨休閒時光。

在過去的三年中,受疫情反覆、網絡電商衝擊、人們閱讀習慣改變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實體書店或關張或轉型,實體書店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022年是三年疫情最嚴峻的一年,客流同比減少34%。外省遊客大幅減少,在書店營業時間3、4月和11、12月都有不同程度縮短。嘉賓也因行程受到各種限制無法正常出席,眾多文化活動取消。出版社和實體書店脫節,線上各種直播售書對線下的價格市場影響極大。」方所青島店孫店長告訴記者。

2022年開業的蔦屋書店正趕上疫情防控,遭遇頗多波折。「由於上海疫情,施工監理因疫情到不了青島,每天只能通過視頻會議溝通對接。原計劃去上海、天津的培訓,也因疫情受阻,團隊只能自發地進行學習。因疫情物流受阻,圖書和商品的到貨都面臨這困難。」楊經理表示,「開業一個月後,進入到11月的疫情波動期和12月的疫情爆發期,蔦屋的經營就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客流進入到極低的狀態,一天僅有一兩百的客流,員工的相繼感染,不得不縮短營業時間,門店的經營收到了嚴重影響。」

如是書店也不例外,石老人店店長蔣建華告訴記者,疫情之後運營成本高、店面較大的店如國信店已經倒閉,疫情導致客流和線下活動幾乎為零,而石老人店因為地理位置和店面較小的緣故堅持了下來,現在疫情政策放開,一切也在慢慢復甦。

城市符號文化地標,「書店+」成書店主要經營模式

書店是一個城市不可缺少的文化符號,是一個城市的符碼和文化地標。如今,書店的功能已不限於買書、看書,而是更多承擔起生活空間和文化體驗的功能。從記者對讀者及相關業態經營者的採訪中,可以看到人們對書店功能、定位不同的認識和理解。

新華書店書城二樓的角落裡有一家小巧的花店,幾平米的小店飄來陣陣馥郁的香氣。花店經營者說:「之所以想到在書城裡開一個花店,是因為我本身就喜歡讀書,而且書城的環境十分安靜,不像商場裡那麼嘈雜;在這裡不僅可以讀到自己喜歡的外國文學作品,還可以利用花藝相關的書籍學習新的知識,花與書店的環境還挺滋養我的。」隨著網際網路對實體書店的衝擊,書店與咖啡廳、餐館等場所的混合經營已十分常見,但在書店裡開花店據說這裡還是最先一批。老闆娘認為花店+書店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推廣一種全新的混合經營方式,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花藝知識的傳播。「來這裡看書的人有時候會買一束花再走,有一些是買去送給知己的,並不像節日時為了買花而買花,我搬來書店之後比以前更喜歡沉浸在書店的環境裡,本來不期待有太多的盈利,但實際來買花的人比想像的更多。」

不同的書店有不同的混合經營方式。方所書店在店內設置了文創區,顧客在瀏覽書籍之餘也可以挑選喜愛的文具或紀念品。李女士正帶著孩子在挑選學習用品,「小孩兒在附近上幼兒園,放學了就喜歡帶他來書店逛逛,買買學習用品啊,閱讀些兒童讀物呀,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和愛好。」

蔣建華經營如是書店石老人店已經四年有餘,她認為,當下線上書店對實體書店有很大衝擊,人們已經習慣於網上買書,「所以要依靠在書店進行其他的經營,比如咖啡茶酒之類來養活書店」。

位於青島老城區的良友書坊,以其復古的德式建築,上世紀畫報式裝修風格、極具特色的人文氣息,與老青島旅遊景點融為一體,成為兼具著書店與旅遊景點雙重功能的「網紅打卡地」。陳女士和她的朋友就是眾多前來打卡的遊客之一,「疫情防控放開之後不久我們就計劃著來青島了,因為自己平常也比較喜歡逛書店,所以來青島之後路過這些網紅書店就也想來逛一逛、打個卡,了解和感受一下青島本地的歷史脈絡和文化氣息。」

持續探索書店經營新道路,以多樣文化活動服務島城讀者

冬去春來,實體書店緊跟消費需求,拓寬發展思路,在困境中不斷探索創新經營模式,以全新的經營模式吸引顧客。方所書店的孫店長告訴記者:「在疫情期間,方所一直在積極維護社群和自媒體,雖然對於銷售的轉化效果甚微,但是比較好地維護了顧客粘性。」孫店長表示,疫情政策放開和經濟的回暖,為書店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方所將增加維護社群和自媒體的頻率,分享更多新鮮有趣的藝文活動和商品,提供購買服務。因地制宜,不斷發掘本地活動資源,開拓新的活動模式,創造新型融合的公共文化空間。同時積極爭取文旅單位的扶持政策和惠民條件,藉助平台希望有更好的引流。

隨著疫情放開,文旅不斷發力,社會各界對文旅行業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增加,蔦屋的楊經理表示,蔦屋將致力於更加融入島城的本地文化生活,「疫情之後,我們持續地舉辦文化活動,不斷貼近島城讀者。每周六的『蔦屋繪本故事會』,每月定期的讀書分享會,觀影沙龍,藝術沙龍,不斷地增加和讀者的互動。」蔦屋的楊經理對記者說,「因為我們地處旅遊區,我們還將因地、因季制宜地服務讀者。例如1月我們剛剛完成了咖啡的更名和自助點單系統的上線。Cafe stand更名為蔦屋咖啡,更加直觀地面對顧客,給予顧客帶來了更加便捷的選擇;3月我們將舉辦櫻花季,結合青島本地和日本的資源,將櫻花文化和產品進行推廣;7月旅遊季,我們將推出青島特色商品,將啤酒元素融入咖啡等等。」

不是書店和達店開在寫字樓里,並為周邊商業區特別開設了不是麵館,是青島實體書店拓展經驗的早期試水者。創始人張兵林經營書店三十餘載,對書店行業未來的發展抱持樂觀態度,「大家可能覺得隨著時代的發展,書店可能越來越難,實際上任何行業都會越來越難。但是書店作為一個可供顧客周末安靜休息的地方,會讓大家感覺回到了之前不浮躁的社會狀態。書店經歷了火與不火的輪迴,最美書店的網紅熱已經過去,但真正熱愛讀書的人還是會來看,在我看來書籍行業還是會生存得更久一些。」

如是書店蔣建華也對書店行業的未來發展寄予希望,但她也表示需要時間,「獨立書店在短短三五年不會有太大的繁盛,在快消環境下讓人們把節奏立馬放慢是不現實的,而且書店也是一個盈利較低的行業。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會越來越多,獨立書店的發展會越來越好,但這也需要時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