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當我們忘卻外物浮華,才不會被世俗踐踏

2020-04-26T10:37:11+00:00

莊子聽到之後,手持著釣竿,頭也不回的說:「我聽說楚國有兩隻神龜,死去3000多年,楚王將它裝進箱裡用巾布包著,珍藏在廟堂上。那隻龜寧願死後留下骨殼受人尊寵,還是寧願活著的時候在泥濘的路上爬行呢?」兩個使者說:「它們當然是願意在泥濘的路上拖著尾巴爬行。」

莊子:人生最好的結局,藏在自己合乎中庸的處世態度中

2020-02-25T12:59:34+00:00

在這一種現象的背後,根源就是因為自己執著於事件的表象,而沒有看到事件的形成因素,於是便輕易的將這一些道理強硬嵌入自己的生活,缺乏了思考,更缺乏了一種權宜之後的平衡。《中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莊子:不要和任何糟糕的事情對抗,接納便是修行

2020-02-28T17:34:37+00:00

莊子:不要和任何看似糟糕的事情對抗,接納便是修行。而最糟糕的是,很多人對於「負面情緒本身」也特別排斥,比如說有一些人遇到糟糕的事情,他不由自主的會產生負面情緒,這個時候他又排斥這種負面情緒,認為負面情緒又再次傷害了自己,又有二重對抗之心,這就是痛中加痛。

莊子:看透人性表象,才能避免被險惡糾纏

2020-05-26T11:42:04+00:00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自然就有紛爭,所有以人為單位存在的群體,都免不了有人心險惡的矛盾存在。《菜根譚》之中說:競逐聽人,而不嫌盡醉:恬淡適已,而不夸獨醒。

道德經:過分重視人生的物質,是對生命的褻瀆

2020-05-10T02:42:28+00:00

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是一怔,因為這個問題太幼稚,太愚蠢,這個世上哪有人不珍愛自己的生命呢?其實對於世俗的每一個人來說,大家珍愛生命,但是卻做不到珍愛生命,甚至總在生命中糟踐自己的人生。

《莊子》:一個人的所聽、所見、所想,未必是真實

2020-05-24T16:33:31+00:00

莊子:一個人的所聽、所見、所想,未必是真實。人性之中存在著認知局限,正是這種局限決定了一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很多人總是用片面的表象去判斷事物的實質,用自己所見、所聽、所想,來得出事物的真相。

莊子:人生最大的問題,是從不審視自己的問題

2020-04-25T07:06:38+00:00

因為人有自以為是的問題,一個人如果意識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反而會拿這個缺陷當做自己的長處耀武揚威,這就是人生禍患產生的根源。

莊子:丟掉自以為是的聰明,才能真正了解智慧的本性

2020-04-27T08:28:40+00:00

莊子:你以為是思考,其實只是將事情重新過濾了一遍。孔子聽了這個事情之後,就說:「神龜給宋元君託夢,是希望逃避漁網之禍,它的龜甲占卜了七十二次都靈驗,說明他的智力超高,但是他的智力卻沒有逃脫自己被殺害的禍患。所以智者也有困惑的時候,神靈也有考慮不到的地方,即便有極高的智慧也抵不過萬

《孫子兵法》:從作戰的五大因素中,明白事物成敗的關鍵

2020-04-27T07:36:10+00:00

《孫子兵法》:從五大因素之中,體悟事物成敗的關鍵。《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莊子:人生的低谷,從來不是遭遇的不幸,而是不願放下的糾結

2020-01-16T03:03:51+00:00

人生的低谷從來不是外在遭遇的不幸,而是內心的不願意放下,時常糾結於禍患之上,甚至事情早已經離去,情緒卻困擾著自己,而且這種狀態的罪魁禍首是自己。

人一旦相信了錯誤的東西,就會把對的當成錯的

2020-05-17T16:01:47+00:00

一個人一旦相信了錯誤的東西,就會認為對的也是錯的。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他的妻子聰明伶俐,兩個人剛開始感情深厚,後來他的妻子有了外遇,當有了外遇之後,內心不安分的想法越來越激烈,就想要拋卻自己的丈夫,追隨情夫而去。

莊子:「謠言」不僅止於智者,更止於自身的不在意

2020-01-04T11:14:30+00:00

莊子:謠言不僅止於智者,更止於自身的不在意。在這個世上,謠言或許並不是止於智者,而是止於聽者的不在意。人世繁雜,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就會有糾紛,人便是這個世上產生矛盾的根源,因人而起的閒言碎語,因人而起的無中生有,都是對人產生傷害的起源。

王陽明:人生的「道」,在無意識的「苟且」中

2019-12-15T22:33:42+00:00

王陽明:人生的「道」,在無意識的「苟且」中01「道」在什麼地方,「道」其實就在自己的無意識之中。很多人提及修行悟道,總以為是在遠離紅塵的飄渺之中,但是真正的道,是在自己的苟且之內,在平凡的生活中。

莊子:生之順應,死之坦然

2019-12-15T18:12:15+00:00

南懷瑾:「生之將死」,活著是一種寄託,死了是一種歸宿。情緒比問題本身更重要。在人生中,真正困擾一個人的並非是某一些事情,而是他的情緒。人的一生是永遠不會回頭的旅程,在每一個時間點都會經歷不同的事情,事情從他的生命中流過的時候,就已經變成了回憶,就已經變成了過去。

莊子:人生最難的事情,就是讓自己活得簡單

2020-04-13T13:20:51+00:00

徒弟就問:「這其中有什麼不一樣嗎?」禪師說:「有些人吃飯的時候想著別的事情,睡覺的時候也想著別的事情,導致食不安寢不寐,我什麼也不想,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所以我吃的安分,睡的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一個人能夠明心見性,拋開雜念,去除自己主觀的妄心,這便是人生自在,時

《莊子》:人生的境界,在於靈魂的保全

2021-09-19T06:20:24+00:00

一個人會被生活處境影響並改變自己,這種改變會讓一個人變得世故、庸俗,這都是在我們意識不到的層面下存在的,而人生的智慧和境界恰恰是能夠在經歷了世俗之後依然不改初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更能知道誘惑自己的事情是什麼。

莊子:人生的境界,是在於找到自己的「臨界點」

2020-04-14T08:44:02+00:00

對於一個人來說,看清自己非常重要,看清自己的愚昧,看清自己的能力,看清自己在這個世界之中的角色和定位。

莊子:人生本無枷鎖,而枷鎖自在內心

2020-04-14T07:37:16+00:00

人生本無枷鎖,而枷鎖自在內心,當自己在內心自建牢籠時,才會產生最大的壓力和束縛,而人之牢籠易逃,心之牢籠難以擺脫。

莊子:人生的災禍,源於思維的局限

2020-04-22T20:42:43+00:00

莊子:當智慧產生了局限性時,智慧便成了災禍的根源。《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莊子:人生的境界,就是以「靜」的狀態,到達智慧本源

2020-04-15T10:59:16+00:00

孔子就問他:「你是有技巧還是有道?」捉蟬的老人說:「我有道在身,學習了幾個月之後,竿頭能累積兩個丸子不會掉下來,失敗的機會就少了,累積三個丸子不掉下來,失敗的機會更少了,累積五個丸子不會掉下來,就像拾取一樣容易了。我身體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像一個木頭一樣,天地無限廣大,萬物繁多,而

莊子:讓主觀順應客觀,從天道中看見智慧本源

2020-04-15T11:49:02+00:00

從天道認知是非,讓一切順應自然。以自以為是的標準判斷對錯,但是人生所有的禍患都是因為這樣主觀判斷而起,我們的認知只是存在於「人」的角度,當自己帶著主觀情緒去判斷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就背離了客觀。人性是趨利避害的,當我們以自己的主觀情緒去判斷一件事情,必然會過度趨向於好,過度排斥於

莊子:擁有幸福的能力之中,包含了「接納痛苦」

2020-04-26T16:48:09+00:00

在這個世界上,矛盾無處不在,如果我們追根溯源,可以將矛盾歸結為兩個層面:一:外界的矛盾外界的矛盾是自然出現的人生苦難,這個世界施於你身上的任何東西,你都改變不了,不管一個人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上天降臨在他人生的災難和痛苦。

《孫子兵法》:遇到人生糾葛,貴在速戰速決

2020-05-05T22:56:59+00:00

《孫子兵法》:遇到人生糾葛,貴在速戰速決。《孫子兵法》中有這樣一句話:故兵貴勝,不貴久。《菜根譚》有這樣一句話: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王陽明:內心有一個主宰,便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2020-04-28T01:24:13+00:00

王陽明的學生叫歐陽德,他問王陽明:「平時做事的時候一顆心忙的要死,有事的時候固然是忙的七葷八素,讓自己找不著北,但是沒事的時候也是百種須索,千般計較,這是何故呢?」王陽明說:「天地之間生機沒有一刻中斷,所以人活著就是處於不停的活動之中,但是忙中要有主宰,不要做到不慌不亂,不急不緩

莊子:智商可以使人看清一件事情,而智慧能使人看清一段人生

2020-03-21T00:35:26+00:00

很多人都嚮往「智商高」這一種狀態,覺得一個人聰明就一定會擁有好的人生結局,但是智商並不等於智慧。而且最重要的是,有智慧的人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智商可以讓一個人看清一件事情,而智慧可以讓一個人看清一段人生。

莊子:道心的「三重」境界,便是通達人生的根源

2019-12-19T08:19:44+00:00

莊子:道心的「三重」境界,便是通達人生的根源。01以道心看待這個世界,就會有一種通透和豁達,以道心去容納這個天地,更有一種覺悟與從容。莊子的「道」是一種無限性,是一種逍遙心,是一種不局限於世俗之內的通透。

《莊子》|能夠看清自己,理性思考的人,方能跳出人生虛妄

2020-06-13T06:53:23+00:00

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看不清自己,他們都活在了慾念和虛妄之中,而結局終將要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人如果不能從自以為是之中覺醒,那麼一生終將沉淪和痛苦。

莊子:人生的痛苦和災禍,皆源於情緒和客觀的背離

2020-03-16T06:19:15+00:00

聽者感覺十分詫異,禪師這個時候解釋說:「大部分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總是在利害得失之間不斷的權衡。因為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情感而產生千般妄想,將自己的情緒至於理性面前,造成了內心更大的障礙,以至於迷失本心。而我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什麼也不想,讓自己的靈魂和身體能夠得

莊子: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由情緒而生的負累

2020-03-10T14:45:41+00:00

當一個人處於被動階段的時候,他痛苦的不僅是因為挫折本身,而是因為人對自己帶來的傷害,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情緒一定會「走」在自己的前面,在自己心裡過度誇大了這一事情的存在,和這一事情對於自己產生的傷害。有這樣一首禪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的本性,就是習慣

莊子:跳脫世俗的認知局限,才有靈魂真正的自由

2020-02-24T03:04:38+00:00

這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認知局限」是每個人都存在的狀態,但是不該把自己已經受限制的認知拿來當做標準,來判斷這個世界,一個人最大的錯誤,就是從不能客觀認知這個世界而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