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丟掉自以為是的聰明,才能真正了解智慧的本性

國學書舍 發佈 2020-04-27T08:28:40+00:00

莊子:你以為是思考,其實只是將事情重新過濾了一遍。孔子聽了這個事情之後,就說:「神龜給宋元君託夢,是希望逃避漁網之禍,它的龜甲占卜了七十二次都靈驗,說明他的智力超高,但是他的智力卻沒有逃脫自己被殺害的禍患。所以智者也有困惑的時候,神靈也有考慮不到的地方,即便有極高的智慧也抵不過萬

莊子:你以為是思考,其實只是將事情重新過濾了一遍。

西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在人類身上有一個非常可笑的行為,那就是「思考」,我們不能排除思考對人生的作用,但是在愚昧者的身上,思考就是使事情變得更糟的根源。

因為思維是人生的局限,當你不能跳出自己的思維去思考事物時,只會被自己的思維所禁錮。

人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以為自己能夠清醒的認知某一件事物,錯以為自己的智慧能夠應對自己所面臨的這個世界,其實這是非常荒唐的認知。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是思考,其實只是用自己的主觀思維,將這一個事情重新組合和過濾。

而最糟糕的是,在重新組合的過程中,又會摻雜了主觀意識和情感的因素,讓事情背離了本質。

所以對於人生來說,「思考」在大多數時候帶來的作用並沒有好的影響,反而讓人生越來越糟糕。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所以應定義解釋清楚,實際應呈現純真,保持質樸,減少私心,減少慾望,棄絕學習,能做到這些就沒有憂患了。

放棄主觀的私心,保持純真和質樸,減少自己的主觀慾望,那麼人生就沒有憂患了,不要拿自以為是的主觀思慮,當成人生智慧的思考,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存在。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非常能說明這個道理:

有一天,宋元君半夜做夢,夢到一個披頭散髮的人在門口站著對他說:「我來自宰路之淵,作為清江使者到河伯那裡,卻被漁夫余且捕獲。」

宋元君醒來之後找人占卜,結果是「神龜託夢」。

宋元君馬上就派人將那個叫余且的漁夫找來,就問余且:「你捕到什麼了?」

余且說:「我用網捕到一隻白色烏龜,周邊有5尺多長。」

宋元君說:「那你把白龜獻出來吧。」

白龜送來之後,宋元君想殺掉,但是又想放掉,一直猶豫不定,就讓人占卜測問,結果是「把這隻龜殺掉,用這隻龜的龜甲占卜,是吉利的」。

於是將白色烏龜挖空,用它的龜殼占卜了72次,每一次都非常靈驗。

孔子聽了這個事情之後,就說:「神龜給宋元君託夢,是希望逃避漁網之禍,它的龜甲占卜了七十二次都靈驗,說明他的智力超高,但是他的智力卻沒有逃脫自己被殺害的禍患。

所以智者也有困惑的時候,神靈也有考慮不到的地方,即便有極高的智慧也抵不過萬人謀算。魚不知道畏懼漁網,卻知道畏懼鵜鶘。只有拋棄小的智慧才能發揮大的智慧,只有去掉自以為是的心理才能體現真正自善的本性。嬰兒生來沒有大師的教導便能說話,這是因為他與會說話的人在一起。」

神龜為了解除自己被捕的禍患,給宋元君託夢,誰知道宋元君竟然把神龜殺掉,取了它的龜甲,神龜即便擁有智慧,但是它的智慧只是停留於自己所認知的層面。

莊子借這個故事表達的思想,就是一個人即便擁有智慧,但是他仍然有考慮不到的地方,那麼怎麼能夠擺脫這一個思維的怪圈呢,答案就是放下自己的自以為是,你思慮的恰恰是背離客觀的。

有一句話,叫做「大智若愚」,只有拋卻小的智慧,順應自然才能獲得大的智慧。

對於人生來說,主觀的思慮恰恰是智慧的障礙,是修行的阻隔。

只有放下自以為是的智慧,以順應自然的姿態,去接受生命中給予自己的人生帶來的一切,才能真正的符合智慧,在這個過程中,避開的自然是災禍。

當你丟掉自以為聰明的心理,才能真正的了解智慧的本性。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