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看透人性表象,才能避免被險惡糾纏

國學書舍 發佈 2020-05-26T11:42:04+00:00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自然就有紛爭,所有以人為單位存在的群體,都免不了有人心險惡的矛盾存在。《菜根譚》之中說:競逐聽人,而不嫌盡醉:恬淡適已,而不夸獨醒。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自然就有紛爭,所有以人為單位存在的群體,都免不了有人心險惡的矛盾存在。

一個人如果不想被這些矛盾纏身,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和人交往時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看到表象背後的真正本質。

一、

《莊子》之中有了這樣一段話:

凡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願而益,有長若不肖,有慎狷而達,有堅而縵,有緩而悍。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

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比天還要高深莫測,天有定期的春夏秋冬和朝暮的轉換,但是人的外表憨厚,但是情感卻深不可測。有的人外表謹慎內在嬌縱;有的人外表善良內心卻剛好相反;有的人表面固執急躁而內心通情達理;有的人外表堅實而內心散漫;有的人外表柔嫩而秉性兇悍。當他們追求真理,猶如渴著找水喝,當他們拋棄真理,就好像觸火者縮手一樣迅疾。

人情反覆無常,情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存在,不要用你以為的去理解對方的情感,也不要用對方所表現出來的表象,去判斷他的內在本質。

正所謂「人心隔肚皮」,你所看到的未必是一個人內心的真正狀態。

就好像在生活中,一個見面就掏心掏肺的人,未必是值得深交的人,他也未必真把你當知己,而一個看似木訥和剛直的一個人,或許比你想像的還要圓潤柔和,並且更善於為人處事。

如果忽略了這一特徵,一味的通過表面去判斷一個人並且和其交往,早晚有一天,會陷於人性的陷阱之中。

《三十六計》之中有一個計策叫「笑裡藏刀」,指的就是外表甜美而背後卻暗裡藏刀的人,而唐玄宗時期的李林甫就是如此。

唐玄宗時期,李林甫擔任宰相,人品極其陰險和卑劣,他為了爬上宰相之位,主要依靠的就是諂媚逢迎的本領。

與人接觸時看似平易近人,「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但實際上卻口蜜腹劍,隨時都會暗箭傷人。

和李林甫同朝為官的一人叫張九齡,也是身居宰相之位,非常有才能,且為人正直,但正是因為過度耿直而遭致李林甫的嫉妒和暗地中傷。

有一次,唐玄宗想要加封牛仙客,張九齡認為牛仙客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庸人,不應該賞封,張九齡還約上李林甫,請李林甫幫忙,一起去勸勸唐玄宗。

李林甫當面表示同意,但是進言的時候卻沉默無語,回來之後,又私下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牛仙客,挑撥牛仙客和張九齡之間的關係。

而唐玄宗因為張九齡違背了自己的意願很不開心,這個時候李林甫又趁機向唐玄宗進言,說:「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何須別人多嘴,張九齡只不過是一個文官,過於死板,不識大體,成不了大器。」

後來還有一次,玄宗的惠妃陰謀陷害當時的太子,在唐玄宗面前誣告太子劫黨私營,圖謀不軌,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

唐玄宗就非常生氣,想把太子廢掉,而這個時候張九齡卻說:「不能廢掉太子。」

而李林甫當時沒有言語,背地裡卻說:「這是皇家自己的事,何須一個外人來插手。」

意思就是張九齡多管閒事,唐玄宗也覺得張九齡過於果斷和霸道,借著這個機會,李林甫又趁機在唐玄宗面前說了一大堆張九齡的壞話,最後唐玄宗疏遠了張九齡,張九齡也落得一個被貶的結局。

二、

張九齡的失敗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敗在了他的死板和耿直,固然有才華,但是一個人的才華如果成了他過度死板的條件,那麼才華也成了人生的劣勢。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的耿直剛好遇到了李林甫的口蜜腹劍,相當於把自己的短板直接放在了對方的劊子手之下。

因為張九齡沒有看透這層玄機,而多次相信了李林甫,給李林甫帶來了傷害自己的機會,這就是只看錶現,而忽略本質的而導致的結局。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而我們需要防的就是一個人在偽善的表象下,所掩蓋的醜陋面目。

《菜根譚》之中說:競逐聽人,而不嫌盡醉:恬淡適已,而不夸獨醒。此釋氏所謂「不為法纏,不為空纏,身心兩自在者」。

任憑別人去追名逐利,但不因為他人醉心於名利而去疏遠他,保持恬靜淡泊的心境,但不誇耀自己的清高,這就是佛家所說「不為物慾蒙蔽,不被虛幻迷惑身心,逍遙自在的人」。

好一句:「不為法纏,不為空纏,身心兩自在者」

當一個人不因別人的表象而輕信本質,保持恬靜淡泊的心境時,才能真正避開禍患,讓自己坦然自若的在人事糾紛中生存。

保持這樣的態度,即便身處於江湖場,也能遊刃有餘。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