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生本無枷鎖,而枷鎖自在內心

國學書舍 發佈 2020-04-14T07:37:16+00:00

人生本無枷鎖,而枷鎖自在內心,當自己在內心自建牢籠時,才會產生最大的壓力和束縛,而人之牢籠易逃,心之牢籠難以擺脫。


一念起,萬惡生。

人生本無枷鎖,而枷鎖自在內心,當自己在內心自建牢籠時,才會產生最大的壓力和束縛,而人之牢籠易逃,心之牢籠難以擺脫。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一雀適羿,羿必得之,威也;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是故湯以胞人籠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

一隻雀飛過后羿頭頂,后羿一定把它射下來,這是因為后羿善射的威力;把天下當作大籠子,那麼鳥雀就逃不出天地這個大籠子之外。所以善廚的伊尹被商湯王以廚師的職位籠絡,喜愛羊皮的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色羊皮籠絡,然而不投其所好就能籠絡對方的例子,還從未有過。

這一篇章是描述一個人喜愛某一件事情時,便因執念而產生的「心籠」,而在生活中,真正的「心籠」並非是單純的喜歡某一件事情,而是讓自己的意識沉溺於某一件事情之中無法自拔的執念,罪魁禍首則是主觀情緒。

我們以自己的主觀情感去判斷所謂的對錯善惡,以及事情好壞的時候,無形之中就會讓自己沉浸於其中。

比如說人性中的趨利避害,我們過於喜愛那些所謂圓滿與富貴,於是便產生了慾望,當自己過度執念和糾葛一件事情的時候,矛盾便產生了。

唐代時期,薛萬徹娶了丹陽公主為妻,唐太宗李世民就對別人說:「薛駙馬有些土氣。」

公主聽到了之後就覺得羞愧,覺得薛萬徹給自己丟人了,幾個月都沒有和薛萬徹一起吃飯。

太宗聽說之後哈哈大笑,有一次專門把薛萬徹和公主請來飲酒,在宴席中提出要和薛萬徹玩遊戲,輸了就把配刀給駙馬。

在遊戲過程中,太宗故意輸了比賽,把身上的配刀掛在薛萬徹身上。

酒席結束之後,公主非常高興,駙馬還沒有來得及騎上馬,公主就讓駙馬和他自己坐一輛轎子回府了,從此兩個人重歸於好。

當公主知道唐太宗評價薛萬徹土氣之後,就大為生氣,而唐太宗知道這件事情,就從中調和,然而唐太宗調和的方式並非解決問題本身,而是先解決公主的情緒,讓公主和薛萬徹化干戈為玉帛,化解了兩夫妻幾個月的矛盾。

很多時候,情緒比問題本身更重要,而解決情緒,就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一定是環境帶來的痛苦,而是內心帶來的糾葛,因為一個人可以輕易擺脫環境的壓迫,但是當一個人沉浸於自己的心念之中時,便很難從自己心籠中拔出。

當某一段時間經歷低谷時,用自己的努力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擺脫低谷,但是唯獨卻擺脫不了情緒的傷害,就好像生活之中的人,當他沉迷於自己對物慾的追求和對於人生矛盾的糾葛痛苦時,幾十年都難以自拔,甚至一生都無法擺脫。

而擺脫這一系列煩惱和痛苦的智慧途徑,便是修行。

《菜根譚》之中說:

古德云:「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真心何等自在。

古時候道德高尚的和尚說:「竹子的影子在台階上掠過,而塵土不會飛揚,月影倒映在池塘,而水面不會升起絲毫波紋。」而一位儒家學者也說:「水流的再急,四周環境仍然安靜,花落的再多,意性依然閒適。」一個人常持這樣的生活態度來為人處世,身心便是逍遙自在。

面對世間之事,不起心動念,讓內心超然於外物之上,即便有三千煩惱絲產生,也能恬靜自如。

如鏡子一般,即便照射出外物,但從不留於心,一樣能將事物反射於事外,這樣的人生便能坦然自若的處理問題。

讓自己擁有清靜洒脫的心,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