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飯圈、桌遊:青少年亞文化的理想國

2022-11-30T22:35:07.182177+00:00

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現在的青少年群體,或者說Z世代群體,其在群體表徵、消費心理、消費偏好等各個維度,可能會與在以往代際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有不一樣的表現。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主題新解

2020-02-27T12:16:47+00:00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對於蘇軾的這首千古絕唱,人們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周瑜上,這自然沒有錯,但筆者認為,還應該補上另一個相當重要的人物——孫權。

舊時代的批判者,新時代的啟蒙者:從魯迅小說看其人道主義思想

2020-02-22T04:10:01+00:00

從此,人道主義這一思想,無論在中國現代文學的全部發展過程中,還是在個別作家的創作實踐中,始終是一個值得加以探討的重要現象。

從孫悟空的蛻變看《西遊記》的內核精神:佛理支撐下的人物塑造

2020-02-26T14:52:40+00:00

一部《西遊記》,道家看見了「道」,文學家眼中看見了神奇,孩子看見了趣味,我不是和尚,卻從中看見了佛理。依照魯迅先生的定義,「神話是把神人化。」

遊民的理想主義:《水滸傳》江湖文化魅力

2019-12-31T09:07:12+00:00

《水滸傳》是非常優秀的小說,被譽為四大名著之一,這部小說主要以梁山好漢這樣的江湖人物為中心進行描寫,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詩歌中的白髮意象與道教信仰

2020-03-09T02:04:32+00:00

李白既渴望獲得神仙世界的青春不老,真誠地相信道教層出不窮的駐顏術、屢見不鮮的還白藥,那麼白髮一經出現,勢必使其學道願望更加強烈,且看:「朱顏謝春輝,白髮見生涯。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天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

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魯迅的啟蒙之師,卻始終不知學生是魯迅

2019-12-23T23:57:08+00:00

魯迅先生從7 歲入私塾讀書,到1909 年8 月從日本留學回國,共接受了長達21 年的學校教育。魯迅7 歲時那年,父親周伯宜把他送進私塾讀書。

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貢獻:仁者愛人,勤勞謙遜

2020-02-07T17:49:00+00:00

孔子曾告訴人們:「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貧思難。」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

欲令詩句妙,無厭空且靜:淺談蘇軾文論中的佛禪思想

2020-03-05T02:20:05+00:00

受這種心性觀的影響,蘇軾認為詩之韻味得自詩人內心的空靜,「欲令詩句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淺論莊子對諸子百家的態度: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2020-03-24T03:45:14+00:00

所以從社會這個大背景來看,《莊子》寫作的動機應該是參與或者說回應百家爭鳴。正如莊子在《齊物論》中所講:「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多重視角下杜甫《登高》賞析

2020-03-03T03:15:03+00:00

《登高》是杜甫律詩的代表作,此詩給他帶來了極高的聲譽,歷來受到詩評家的推崇。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去鑑賞《登高》,比如修辭學、色彩學、心理學等等,這有待於我們去拓展研究。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跨學科視角下的杜甫《登高》

2020-03-03T03:15:04+00:00

《登高》是杜甫律詩的代表作,此詩給他帶來了極高的聲譽,歷來受到詩評家的推崇。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去鑑賞《登高》,比如修辭學、色彩學、心理學等等,這有待於我們去拓展研究。

王維邊塞詩的儒俠傾向:盛唐時代背景下的文士審美

2020-02-01T05:11:14+00:00

日本學者松浦友久指出:「誇張一點說,中國三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或在國境或在國外,隨時隨地,接連不斷地進行著某種戰爭的戰亂史。而《詩經》以後文學史中所留下的這些軍旅戰爭的詩歌,正是這種戰亂的反映。

中國古代文學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虛實結合

2020-02-03T13:53:00+00:00

意境理論在我國古代的應用也是源遠流長,在很多著作當中就已經有所體現,《周易》和《莊子》對意與象、言與意的觀點就有所闡述。

從村上春樹看日本文化的輸出之路:顛覆傳統,緊貼大眾

2020-02-04T12:50:37+00:00

村上春樹是日本蜚聲於世界的一位作家,其作品一反純文學作品不暢銷的狀況,部部作品都很暢銷,如同日本文學、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流行一樣。

從寫狐小說看傳統文化觀念的演變:從肯定到否定,從排斥到親近

2020-02-07T22:19:37+00:00

從肯定到否定先秦兩漢到魏晉南北朝的文人對狐的心理小說創作雖然始於魏晉,但在先秦散文和神話傳說中,已經有了反映狐這方面內容的大量作品。 李劍國:《中國狐文化》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

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貢獻:以仁為本,以和為貴

2020-02-07T17:48:59+00:00

孔子曾告訴人們:「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貧思難。」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蘇軾悼妻詞的深層寓意

2020-02-09T12:08:48+00:00

對於蘇軾的詞作,人多注意其豪放詞風,然而其深婉纏綿之處,也不乏佳作絕唱。宋英宗治平二年﹙1605﹚五月二十八日,蘇軾的原配妻子王弗在開封﹙今屬河南﹚謝世,六月六日殯於京城外,次年葬於故鄉四川眉山﹙見《蘇東坡集·亡妻王氏墓志銘》﹚。

從《白夜行》看東野圭吾對人性刻畫:掙扎的靈魂,羈絆的愛情

2020-02-10T09:54:59+00:00

兩個孩子最初的犯罪有著迫不得已的社會因素,而之後的一系列罪行則是在人性糾結中不斷造成,東野圭吾在書寫犯罪的過程,更是在書寫靈魂的掙扎,《白夜行》是一部愛的小說,也是一部關於人性和孤寂靈魂的小說,當愛沒了,靈魂消失了,故事也就完結了。

從《白鹿原》看儒家思想的困境:權力話語下的「前者」與「來者」

2020-02-13T00:55:39+00:00

1997年陳忠實的《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以他深厚的文學功底冷靜地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儒家思想文化在關中一個叫白鹿原的地方近半個世紀的沉浮,顯示了陳忠實對儒家思想文化的反思與追尋。

江湖的魅力:《水滸傳》中的遊民意識與傳統文化

2019-12-31T09:09:20+00:00

《水滸傳》是非常優秀的小說,被譽為四大名著之一,這部小說主要以梁山好漢這樣的江湖人物為中心進行描寫,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從孫悟空的蛻變看《西遊記》的寫作內核:以佛理支撐人物塑造

2020-02-26T14:52:33+00:00

一部《西遊記》,道家看見了「道」,文學家眼中看見了神奇,孩子看見了趣味,我不是和尚,卻從中看見了佛理。依照魯迅先生的定義,「神話是把神人化。」

對傳統敘事視角的繼承與突破:淺談金庸小說的視角特點

2020-03-03T10:32:20+00:00

以《書劍恩仇錄》為例,作者或者說是虛構文本的敘述者在這部小說中,始終以全能的上帝般的眼光來注視文本中的每一個人物的所作所為,雖然小說的主人公是紅花會大當家陳家洛,但是敘述者並沒有把眼光局限在他一人身上,而是每寫到一個人物,視角焦點就在這個人物身上,如在第一回「古道騰駒驚白髮,危巒

金庸先生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誤解:武俠小說才最為正統嗎?

2020-02-08T13:29:19+00:00

金庸先生在華文世界的地位毋庸置疑,如今雖已仙逝,但為我們留下的眾多作品,仍深受讀者喜愛。因此,所謂只有「武俠小說才繼承了中國小說的傳統」這種說法實有值得商榷之處。

從《孔雀東南飛》看東漢時期的婚姻:女性的「守節」與「失節」

2020-02-12T04:42:33+00:00

《孔雀東南飛》,又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漢樂府民歌中的敘事詩傑作。一《孔雀東南飛》原詩中有一段記錄「本事」的小序,講述了故事的原委和此詩的寫作緣由,序文曰:「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

蕭紅與蕭軍、端木蕻良的亂世糾葛:艱難的跋涉,無果的尋覓

2020-03-20T00:12:01+00:00

蕭紅是現代早期的著名女作家,而在感情上她是一個不幸的女人,她一生都在尋愛的路上艱難跋涉,最後飢餓的女兒寂寞身死於香港淺水灣。

現代主義視角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父權主導下的女性失語

2020-02-27T08:04:00+00:00

從對朱麗葉的形象分析中可以看到,愛情中的愛戀和靈魂碰觸是存在的,但是這並不是我們在文中所考慮的,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是其中女性形象的定位,因為種種對女性的態度,已經變成了對女性消極的束縛。

從《戰爭與和平》看托爾斯泰的文學審美:人的本質,才是永恆

2020-01-23T13:13:29+00:00

面對歷史事件,托翁首先看見的是「人」,付與思考的是人的慾望及貪婪、人的無知與不幸、人的渺小與偉大。在歷史事件的成因乃至結果中,人總是在有限與無限之間徘徊不定,人的心智與人的力量之間,總是橫亘著一道無底待平的鴻溝。托翁筆下的那場戰爭,無論對於歐洲還是對於俄羅斯都意義巨大。從皇帝到平

《致橡樹》的另一種解讀:解構主義視角下的女性愛情觀

2020-02-09T18:53:42+00:00

舒婷的《致橡樹》歷來被讀者看作是歌頌愛情,本文借著羅蘭·巴特的解構主義來再次剖析《致橡樹》的「兩樹」之愛,探尋其中女性在兩性關係中鈞絮語及其中愛情的虛實。

禪宗之「悟」與莊子之「道」:東方式時間審美的智慧內涵

2020-02-06T15:16:53+00:00

而在莊子哲學看來,只有在「道」的境界裡,人的本真生存狀態才真正有了所歸,純粹內在的直觀才會有澄澈明凈的生命體驗。張中行曾說:「禪法到了慧能,作為一種對付人生的所謂道法,是向道家,尤其是莊子,更靠近了。我們讀慧能的言論,看那些自由自在、一切無所謂的風度,簡直像是與《逍遙遊》《齊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