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邊塞詩的儒俠傾向:盛唐時代背景下的文士審美

文化的理想國 發佈 2020-02-01T05:11:14+00:00

日本學者松浦友久指出:「誇張一點說,中國三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或在國境或在國外,隨時隨地,接連不斷地進行著某種戰爭的戰亂史。而《詩經》以後文學史中所留下的這些軍旅戰爭的詩歌,正是這種戰亂的反映。

日本學者松浦友久指出:「誇張一點說,中國三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或在國境或在國外,隨時隨地,接連不斷地進行著某種戰爭的戰亂史。而《詩經》以後文學史中所留下的這些軍旅戰爭的詩歌,正是這種戰亂的反映。」

​唐王朝,雖是以軍事立國的封建帝制的強國,然邊犯戰爭依然是此起彼伏,西方的吐蕃,東北的契丹,北部的突厥等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央漢政權的衝突異常激烈,這為唐代邊塞詩的創造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此外,盛唐邊塞詩興盛的重要原因還在於民族性格和時代心理的作用。因為「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由它的心理所決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況所決定的:而它的境況歸根到底是受到生產力狀況和它的生產關係制約的」。

到了盛唐時期,其詩人的精神境界、審美品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了不同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我們在王維的邊塞詩中可以管中窺豹。

儒學自建立之初,就立於百家學說之上,成為統治階級奉行的「正統」思想,而儒家所奉行的積極用事精神更是為歷代士子所推崇,這種精神在詩聖杜甫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他一向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治世理想,而在以莊禪思想為主的王維的詩中,我們仍舊可以看到這種用事精神的彰顯。這不僅僅表現在他早期的邊塞詩里,如《從軍行》《燕支行》《老將行》等,他在政治上受挫後,其哀怨詩如《濟上四賢詠》《隴頭吟》等,也通過憤世不平的情緒而傳達出他的用事渴望。

在唐代邊塞詩中,沒有誰像王維一樣熱衷於此。他大量使事用典,而表現超人的神勇威猛,藉以表達詩人建立功名的理想。如在《燕支行》中,詩人以淋漓盡致之筆。極盡誇張渲染之能事.從不同角度和方向刻畫出「老將」的藝術形象,理想化成一個既才且雄的「漢家天將」,一開始,詩歌描繪了將軍出征時「萬乘推轂,千官餞送」的盛大場面。一出場就給人以氣概非凡的印象。接著,描寫將軍為國而忘家的崇高品德和殺敵報仇的決心。以後,作者以誇張的手法,具體、生動地敘寫了將軍率領部下行軍、戰鬥、獲勝等情景。

結語中,又點出將軍善於練兵、用兵,智勇雙全.老將曾有「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的輝煌過去,就連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將帥,也只能作其偏將;而李廣雖屢建奇功,可和他比起來,也微不足道,但是這樣英勇善戰的大將,也逃脫不掉「路傍時賣古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的悲劇命運,然而當「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節使三河募少年,詔書五道出將軍」時,他不計恩怨,壯心復起,仍又請纓報國,使人物形象更加光輝耀彩。

高度繁榮的盛唐文化,使世人高度自信,大漠獵火和邊關戰爭的時勢,助長和強化了盛唐一代新型知識分子豪俠節義的人格和人性,使漢民族的剛烈氣質和俠義血性得以超強度的張揚,形成了「男兒本自重橫行」的盛唐文士的審美人格。

因為時代的強盛,時代的審美心理,便趨向了崇尚武俠的價值取向,俠義風氣在唐代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思潮,滲透於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初盛唐一些權貴子弟與士族中人,往往通過任俠活動,諸如勇決任氣,輕財好施,結納豪俠等,以博取聲名,為晉身之階。

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載:「長安之平唐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俠少萃集於此,兼每年新進士以紅箋名紙遊冶其中。時人謂此風流藪澤。」像李白《俠客行》「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榮。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孟浩然《涼州詞》「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遊俠兒」等等,無不表現出崇尚武俠的英雄氣概。

盛唐那不可叫避的戰爭事實,那極具魅力的沙場征戰,使唐代詩人幾乎無一人沒有邊塞遊俠的經歷,沒有一人沒有邊塞詩創造。王維加入到崇武尚俠的時代大合唱之中,順應了時代的意志,也影響著時代的風尚。

唐代是中華民族最為驕傲的時代,它的一統天下,顯示出一種向外開放、融匯中外而奮發有為的旺盛生命力,整個社會從高門大戶到寒門庶族,從統治階層到平民百姓,都瀰漫著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精神,尤其是玄宗時代,將盛唐文化推向高峰。時代與文化的氛圍給予詩人以極大的影響,王維身上及詩中所表現出來的遊俠精神,正是時代的表現。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