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天師——張道陵

浦安讀書 發佈 2021-08-03T08:14:51.973481+00:00

道教祖師張道陵,在傳說中是一位可以降妖斬鬼、祈雨消瘟的仙人,最後白日飛升,成為上仙。我們知道張良曾從赤松子游,學道術辟穀,看來張道陵頗有一些先祖的遺傳基因,張道陵生性好學,博採五經,精研黃老之道,據說七歲時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也是神童級的人物。

  道教祖師張道陵,在傳說中是一位可以降妖斬鬼、祈雨消瘟的仙人,最後白日飛升,成為上仙。但歷史上真實的張道陵又是怎麼樣的?

  道教和道家之間有著千絲萬縷般的聯繫,道教和道家所奉行的精神未必完全一致,但歷來的道教無不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最高經典。所以說起道家人物,不免也要談談道教的人物。而現在普遍認為的道教創立人,就是東漢的張道陵張天師

  說起來張天師雖然奉老子為師,稱之為太上老君(張天師說老子「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但他確實是開創道教教派的第一人,在神仙中雖為四大天師之首,似乎尚有些委屈。

  張道陵是東漢末年的人物,本名張陵,「道」這個字是後來的門徒為了尊敬他而加上去的。據說他為張良八世孫,沛國豐縣人,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豐縣,靠近山東。張良晚年隱居山東的微山湖,所以其子孫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

  我們知道張良曾從赤松子游,學道術辟穀,看來張道陵頗有一些先祖的遺傳基因(如果用道門的話講就是根骨不錯),張道陵生性好學,博採五經,精研黃老之道,據說七歲時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也是神童級的人物。張道陵曾任過江州令,也就是現在的重慶市的地方長官,可是不久張道陵就辭官了。這在如今看來好像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當時的重慶雖不像現在一樣屬於中央直轄市,但好歹是一把手,一方父母官。但「素有道根」之人的想法和一般人是不一樣的,張道陵不久即棄官學道。葛洪《神仙傳》中也說「天師值中國紛亂,在位者多危,退耕於餘杭」。當時東漢末年,政治昏暗,官場腐敗,危機重重,張天師激流勇退,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據說張天師先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陽東)、雲錦山(今江西龍虎山)等地修煉。後來到了四川鶴鳴山傳道,名曰:「正一盟威天師道」。

  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就此創立。說來這鶴鳴山非常矮小,貌不驚人,望之不似仙山,和蜀中名山峨眉、青城之類的相比簡直就是武大比武松。張天師卻偏偏選擇在此修道,恐怕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圖不在於修道而是在於傳道。

  傳道和做生意一樣,靠的是人氣。鶴鳴山在成都市境內,人多,這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修道,卻是「入山惟恐未山深」,越低調越好,生怕別人知道自己。張天師看中了「蜀民樸素可教化」,來這裡的目的自然是傳道。當然張天師也是有些本領的,他用符水給人治病,舊時有所謂「十道九醫」,想來張天師也精通一些醫術或氣功之類的,也治好了不少人,因此信道者極多。張天師要求來治病的人先懺悔自己的過惡(這有點像基督教中要求向神父懺悔),如果病一時未好,那就是懺悔得還不到家。另外還要求入道者須交五斗米,俗人們記不住什麼「正一盟威」這樣拗口的話,就稱其為五斗米道。

  說來古時所謂的五斗米,大概合現在的50斤米,筆者過教師節時也就發這麼一袋米。不過據說當時四川人比較富裕,交這一袋米並不算太重的負擔。後來入道的人越來越多,張天師就像天地會中有「青木堂」、「洪順堂」等一樣設立了分舵組織,當然名稱不一樣,叫做二十四治,例如:第一陽平治:在蜀郡彭州九隴縣。去成都一百八十里;第二鹿堂山治:在漢州綿竹縣界北鄉,去成都三百里;第三鶴鳴神山上治……每治由祭酒分領,分管某個區域。我們看到,這樣的組織有政教合一的色彩,果然,在張天師的孫子——張魯(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張魯)這一輩,就發展成了割據一方的政權。張天師生平中確實可信的,大概就是以上這些事情。

  不過要按道教中的傳說,張天師的故事那可豐富極了,大家可以參看《三言》中的「張道陵七試趙昇」一篇。但這些十有八九都不可信。比如張天師的生年按道教的說法是漢光武建武十年(公元34年),到「白日飛升」時,張天師已經120多歲。我們來算一下:張天師所奉的教派又不禁結婚,那麼不到30歲就應該有兒子,就算30歲才生兒子(這在當時已經夠晚了),他兒子張衡就應該是公元64年生的,如果張衡再到30歲有兒子,張魯就應該是公元94年生的,這樣算到三國年間,張魯也要有100歲了,但實際中絕非如此。白日升天云云,更是讓人無法置信。但作為宗教,往往就是你不信也得信,甚至不能有疑問。

  張天師創立了道教,使得我國有了自己的本土宗教,說來也是頗有功績的。但是,張天師的道教,有很多先天不足,好多做法並不讓人敬服,從而造成了道教在人們中的印象並不是太好,給後來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張天師的道教,雖然不能說和道家毫無關係,但其間的差別還是相當大的,早期的道教融雜著民間的巫卜之術、方士之術,道家思想成份很少。當然,隨著道教的發展,道家經典如《道德經》等,也順便得到了推廣,後世的道教中道家的氣息也越來越濃郁,但道教是道教,道家是道家,兩者還是不可混為一談的。

  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讚、關注並轉發,您的支持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哦!

#情感##心晴計劃##愛情麻辣燙##情感事務所##情感上頭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