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古人云」這句口頭禪,看似簡單卻極少人知道其背後的深意

悅悅說歷史 發佈 2021-08-05T21:09:28.618708+00:00

常聽到「古人云」這句口頭禪,看似簡單卻極少人知道其背後的深意看過《武林外傳》的朋友們對裡邊呂秀才的一句口頭禪想必印象深刻。不錯,那就是「子曾經曰過」。是的,這句口頭禪就是對古人常說的「子曰」的改編。古人十分喜歡說「子曰」。為此,還有一個成語——「子曰詩云」。

常聽到「古人云」這句口頭禪,看似簡單卻極少人知道其背後的深意

看過《武林外傳》的朋友們對裡邊呂秀才的一句口頭禪想必印象深刻。不錯,那就是「子曾經曰過」。

是的,這句口頭禪就是對古人常說的「子曰」的改編。

古人十分喜歡說「子曰」。為此,還有一個成語——「子曰詩云」。

我們的古人常常喜歡說「古人云」。

我問你:「為什麼?」

你可能就答不上來了。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談談這個「古人云」——其中可是大有門道!

平壤出土的《論語》簡牘_圖

「崇古」的起源

「古人云」可不僅是一句口頭禪,它的來頭可不小。

「古人云」體現出一種崇古尊古的思想。這種思想貫穿於中華文明的始終。也造就了國人「保守」的印象。或許我們覺得如果一直堅持一種思想很容易,因為如果堅持一種變動的思想,那麼就意味著老要變動。另外,堅持「守舊」的思想從邏輯上也可以說得通——如果堅持一種「革新」的思想,那麼就意味著不停地「革新」,「革新」的「革新」是復古。就又改回來了!

這種思想來源於儒家和道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_圖

儒家的開創者是孔子。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儒家是崇古的,這從儒家開創者對自己的態度就能看出來:儒家本是孔子開創的,但是孔子自己卻並不這麼看。他「法文王,尊周禮」——認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才是真正的開創者。在儒家看來,「今」不如「昔」。所以,要恢復「太康盛世」的話,必須尊崇「古聖先賢」的教誨。這都是一種「厚古薄今」的態度。

其實,孔子的思想的確繼承了很多文王周公的東西。但是既然作為開創者,雖然雜糅了許多古老的思想,但也有許多新的思想,而且就當時的而言,就是一種新的思想。但是,孔子卻認為自己是「復古」的,並要求人們「復古」,這感染了許多人,他們開始「尊古」。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_圖

道家也不例外。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老子也尊崇「古」。《道德經》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又是一種最偉大的存在,今天的「萬物」不如過去偉大,所以都要復歸於過去的「道」!最能體現老子復古思想的就是他的政治觀:回歸上古的「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

當然,戰國時期的法家是主張革新的。主張「厚今薄古」。那麼,是「復古」還是「革新」?時間-實踐說了算。

最開始,秦國用了法家思想一統天下,但是迅速滅亡。漢朝吸取秦朝的教訓,摒棄了法家的思想。漢前期用道,是一種復古;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傳至萬事,總算把我國「復古」的傳統定下了!

民國二十五年 世界書局 精裝本《銅板四書五經》_圖

「崇古」影響了人們的方方面面

國人「崇古」不僅表現在一句「古人云」上,還表現在方方面面。從國家來講,任何朝代都講求「敬天法祖」,任何對祖宗的變革都是不可容忍的——一國之首每年都要祭天祭祖,還要祭孔;國家使用的治國思想是儒家思想;國家機關每年錄用官員的考試要考四書五經。從個人講,每個家庭都要祭祀自己的先祖;家庭關係講求「父慈子孝」;每一個孩子從小就要念四書五經。

「崇古」、「復古」的擁躉

「崇古」、「復古」有很多擁躉。

王莽就是一個。他不僅認為當時的經書都是偽造的,自己命人編出了古文經,連當了皇帝進行改革也「復古」,想將土地制度變回「井田制」。

司馬光也是一個「崇古」、「復古」者。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竟然寫下了三千多字的駁斥意見。

袁世凱同樣是一個「崇古」、「復古」的擁躉,他在民國那個要求變革的環境中強調要「尊孔」,而且還祭天,最終還要當皇帝!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_圖

反對「崇古」、「復古」

當然也有很多人反對「崇古」、「復古」。歷代的變法運動著都屬於這類人。

比如商鞅,再比如說王安石。

特別要提一下王安石,他甚至在看過上文所提到的司馬光給他寫下的三千字駁斥意見後,只寫了三句驚世駭俗的話來回應:除「天命不足畏」和「人言不足恤」外,最後一句就是「祖宗不足法」!

所以說「古人云」對他來說不值一提。據說有一次王安石為贏過博學的蘇軾,竟然自己編了一個典故,讓自稱了通天下的蘇軾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件事也有人說是別人,但筆者更相信是王安石乾的)

康有為(1858年—1927年)_圖

「崇古」與「革新」的矛盾--康有為的困境

在「崇古」與「革新」間,國人不斷徘徊,不知取捨。也許,最能體現國人矛盾心態的就是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康有為提倡變法革新,但起點卻在一千多年前的「今古文經之爭」——針對王莽說的,《今文經》都是編的,他提出《古文經》都是編的。同時,一邊革新一邊講求「尊孔」——從古而來,再返歸古的「古為今用」思想,恐怕也是國人受「崇古」思想影響的最大寫照吧!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