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056:韓信如果能讓一讓,可能就不會死了

鴞胖文史 發佈 2020-12-12T15:47:00+00:00

大家好,歡迎收聽本期的《鴞胖說千字文》,我是鴞胖。在節目開始之前,鴞胖想託付一下,如果您喜歡鴞胖的節目,就請您多多關注,並幫鴞胖轉發分享一下,您的舉手之勞,就是對鴞胖最大的鼓勵。提醒您一下,您點開鴞胖文史的圖標,就能完成關注鴞胖的工作,鴞胖在這,謝謝您啦。

大家好,歡迎收聽本期的《鴞胖說千字文》,我是鴞胖。在節目開始之前,鴞胖想託付一下,如果您喜歡鴞胖的節目,就請您多多關注,並幫鴞胖轉發分享一下,您的舉手之勞,就是對鴞胖最大的鼓勵。提醒您一下,您點開鴞胖文史的圖標,就能完成關注鴞胖的工作,鴞胖在這,謝謝您啦。

咱們閒言少敘,說一說本期內容。上一期鴞胖給您講了廉潔是官員的為官之本,跟您聊了聊為什麼于成龍被稱為「天下第一廉吏」。如果沒有印象的聽眾朋友,可以返回上一期再溫習一下。今天鴞胖接著給您往下講,講講「退」這個字。其實在《千字文》中,「退」是指讓,是謙讓,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讓的本義,卻不是謙讓的意思。

《說文解字》中說,「讓,相責讓也。」《小爾雅》中也講,「詰責以辭謂之讓。」所以讓的本義,是批評責備。至於如何引申到謙讓的,鴞胖確實不清楚了,不過《尚書》當中,已經有謙讓的意思了。《尚書》中,是這麼說的:「允恭克讓。」鄭玄在作注的時候,是這麼解釋讓的,「推賢尚善曰讓。」

謙讓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當中:「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這是司馬遷對韓信的評價,如果韓信懂得謙讓,也許能成為一代聖賢,畢竟他對大漢是有開國之功的。

其實謙讓最開始是有明哲保身的含義,是一種政治哲學。到後來,這種政治哲學逐漸上升成為一種精神品質,成為人們追求的道德目標。

《左傳》強調,「讓者,禮之主也。」讓不僅是儒家強調的,其他學派也有「讓」的思想。道家宣揚「為而不爭」,墨家強調「兼愛」「非攻」。在紛爭激烈的春秋戰國時期,反對爭國爭利,崇尚「讓」的精神,幾乎成為當時的一種共識。這種共識,也被後代人不斷繼承並且發揚。

關於「讓」的故事有很多,比如最熟悉的當屬孔融讓梨,還比如傳唱千年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再比如鴞胖在講《信使可復,器欲難量》一講中,就提到季札讓國的故事,不論是讓物、讓地、甚至讓國,都是一種不爭,只有不爭,才有和諧相處的可能。

人與人之間的讓,是一種小讓,那官與民的讓,就是一種大讓。這種讓,能換來一個盛世。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但新生的大漢王朝確是一片破敗的場景。因為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再加上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凋敝,人口銳減。在當時的時候,將相出行都需要乘坐牛車,百姓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這時,劉邦打破以前嚴苛的賦稅制度,重建了新的稅收制度,最開始實行「什五稅一」的政策,就是徵收十五分之一的賦稅,後來一段時間實行「什一之稅」。漢景帝時期,賦稅政策又有調整,調整為「三十稅一」,而且成為漢朝一段時間的定製。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成為之後歷代聖賢君主效仿的方式。

西漢初期的輕徭薄賦與秦朝時的殘酷剝削成為鮮明對比,取得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西漢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而秦朝卻僅僅在歷史長河中存在了15年。

漢朝儒學家董仲舒曾經說過,「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然後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大意是說,吃國家俸祿的人,不得和老百姓去爭奪利益。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將治國的經濟政策分為五等,這其中,最下者與之爭,最底下的,就是與民爭利。所以能讓利於民的國家,必定能長治久安,所以從古至今,「不與民爭利」就成為了最基本的執政理念。

謙讓是一種美德,這種美德既可以是真情實意的,也可以是虛情假意的。真情實意的謙讓,是不爭的表現,而虛情假意的謙讓,則是過分客套。《世說新語》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鴞胖之前講過,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重視精神生命甚於肉體生命,所以十分強調高風亮節,但高風亮節過高,就是有些浮誇了。東晉時期,有一人名叫王述。他幼年喪父,雖繼承父親的封爵,但因不慕名利,也不願和賓客接觸,所以三十歲還未出名,一度被人認為是個傻子。後來才華逐漸被人發現,仕途也一路平步青雲。

東晉簡文帝時期,有一次,朝廷加封他為尚書令。這在當時,已經是很高的官職了。王述這個人有個特點,從來不會謙讓領受的職位,如果推脫,就是鐵了心的不接受。這次加封尚書令,他欣然接受。所以他兒子王坦之就勸他應該謙讓一下。王述說道:「汝謂我不堪邪?」你覺得我不配得到這個職位嗎?王坦之說不是,謙讓一下說出去好聽。王述回答道:「既雲堪,何為復讓!」 既然能勝任,為何要辭讓!

王述這樣的舉動,看似違背了謙讓之風,但這與虛浮、客套的謙讓相比,卻是難能可貴的。如果名不副實,推讓是量力而為,如果名實相副,推讓就顯得浮誇了。

《易經》當中,這樣解釋謙,「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就是說,真正謙讓的人,雖然勞苦功高而不誇耀,不自居,無所求,這樣做卻能保存他的地位。其實謙讓,是一種高姿態的行為。自己已經不需要通過爭取的方式來證明自身,但不爭,不代表丟掉一切。所以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到這一講為止,咱們的「節義廉退,顛沛匪虧」一講就跟您聊完了。加上之前的仁,其實推崇這些品德,就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達到世間的和諧。和諧社會,需要你我共同創造。

好,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歡迎您的收聽,我們下期再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