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寫節日的詩詞,優美的文字之外,是古人的生活儀式感

天地任我逍遙 發佈 2020-06-08T17:31:40+00:00

現在無論過個什麼節,年輕人都喜歡追求"儀式感"。什麼叫"儀式感"呢,在筆者看來,就是使勁兒折騰,折騰得越大,就越有"儀式感"。對於不怕麻煩的人來說,也算是比較有趣的經歷。說到不怕麻煩,那肯定沒有比古人更不怕麻煩的了。

現在無論過個什麼節,年輕人都喜歡追求"儀式感"。

什麼叫"儀式感"呢,在筆者看來,就是使勁兒折騰,折騰得越大,就越有"儀式感"。對於不怕麻煩的人來說,也算是比較有趣的經歷。

說到不怕麻煩,那肯定沒有比古人更不怕麻煩的了。木心的詩里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在這樣慢節奏的生活里,才誕生了古人的各種"講究"。否則,你把那個很"講究"的古人丟到寫字樓里過上一個月的996生活,看看他還能怎麼講究。

古人的講究,一大部分體現在過節上。

古代的節日多呀,百花過生日是一個節,百花要走了,給它們踐行又是一個節;清明是一個節,清明之前的寒食又是一個節;月份和日期數字重疊的也有很多節,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許許多多我們現代人過不到的節日。

《紅樓夢》的女主角林黛玉,就是出生在花朝節這一天。清朝詩人蔡雲寫有一首《詠花朝》: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在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要迎接花神,節日期間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傳說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祀奉她的就不僅僅限於花農了,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在古代,到了花朝節,還要為花神舉辦廟會,有的地方還要演戲娛神,通常是由十二伶優分扮每年十二月的各月花神故事。

寒食節,也是一個如今我們已經不再過的節日。寒食節沒有固定的日期,是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關於寒食節最著名的詩詞,就是唐代詩人韓翃那一首《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節的起源,據說是為了紀念被火焚而死的介子推,這一日禁火寒食,吃冷食、祭祀、踏青,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地成為了清明節的一部分。

重陽節這個節日則是由古傳承到今。唐代大詩人王維寫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從一個登高祈福的節日,漸漸轉變為感恩敬老的主題,重陽節雖然傳承下來,但也在時光歷程中增添了不一樣的意義。

如果回到古代,你最想體驗一下哪個節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