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知名畫家畢惠有的最新力作 筆墨老辣 創新十足

寶哥影像記 發佈 2020-10-28T20:47:57+00:00

大灣區的知名畫家畢惠有老先生已經年過八旬,卻依然筆耕不輟,不斷推陳出新,繪就新的作品,其中不乏精品力作。

時序已是秋盡冬來,北國南疆到處都是絢爛的秋色斑斕,嶺南木棉花也正盛開。大灣區的知名畫家畢惠有老先生已經年過八旬,卻依然筆耕不輟,不斷推陳出新,繪就新的作品,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以下就是他最近一段時間創作的部分作品。


國畫講究的是筆墨關係,所謂筆墨意趣第一。唐代張彥遠說:「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

張彥遠意思是說用筆和造型的關係,立意需要有造型,造型須用筆表達。用筆便是中國畫的基礎的基礎。而中國畫用筆實際上就是用線,線是中國畫最基本的造型手段。

線條在國畫中的運用,在形體的塑造中絕不是一種對輪廓線的描摹,而是在對物象形體把握界定的同時,還能表達出物體的質感、量感和動感。你觀畢惠有先生的畫作,感覺到這些了嗎?


中國畫中的線在塑造形體過程中,不僅可以達到狀物的目的,還要以藝術化的手段揭示各種景象物象背後的性狀情態。這就要求畫家要有非常好的概括、提煉和理解能力,還要體現他們駕馭物象的巨大創造力。

正如石濤所云:「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在畢惠有先生的畫作中線條自身具有千變萬化的姿態,線條豐富多姿的形體可以喚起觀者對於類似物體形態的美的聯想。使抽象的線條成為現實事物形體美感的間接反映。

畫如其人,畢惠有先生在創作時注重運筆,在筆端灌注了個人的情趣、意趣和美的感受,以及思想的宣洩,使畫作中的線條明顯具有其獨特個人特徵,進而達到了抒情、暢神、寫意的效果,表現了畫家的審美思想、氣質、心靈、人格。

有人云,畫家炫技是末流,筆墨意趣、立意為上品。立意是用筆之本,「本」即為統帥。「意」是主觀的,它包含極其複雜的文化內涵。畢惠有先生的畫作就是通過線的運用來實現「抒情達意」的。他把自己的這種創作成為「草意山水畫」,作為人的主觀世界活動範疇的「意」,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按說是不能直接「用筆」的。

畢惠有先生較好地把握了中國畫以「意」使筆的要訣,以意領氣,意到氣到,氣到力到,意在筆先,筆行紙上,意在筆中,心意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中國畫家往往就是要追求這種境界,在這種情態中來把握瞬息萬變的情緒流程,抓住稍縱即逝的創作靈感,一氣呵成,氣使然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