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039:這位春秋時期賢君,因為母親夢到蘭花而出生

鴞胖文史 發佈 2020-10-28T19:02:45+00:00

上一期鴞胖給您講了夙興夜寐,最開始是形容君主的,也給您講了鍾氏兄弟見到魏文帝曹丕的不同表現。中國種植蘭花的歷史非常久遠了,因為它的花幽香清遠,發乎自然,所以也有「國香」之稱。《左傳》當中,就有:「蘭有國香,人服媚之。」這裡的「服媚」,就是「佩而愛之也」的意思。在先秦時期,士人都比較喜歡佩戴蘭花。屈原在《離騷》當中,就寫道:「紉秋蘭以為佩」,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突出自己的高潔,不與他人同流合污。

大家好,歡迎收聽本期的《鴞胖說千字文》,我是鴞胖。在節目開始之前,鴞胖想託付一下,如果您喜歡鴞胖的節目,就請您多多關注,並幫鴞胖轉發分享一下,您的舉手之勞,就是對鴞胖最大的鼓勵。提醒您一下,您點開鴞胖文史的圖標,就能完成關注鴞胖的工作,鴞胖在這,謝謝您啦。

咱們閒言少敘,說一說本期內容。上一期鴞胖給您講了夙興夜寐,最開始是形容君主的,也給您講了鍾氏兄弟見到魏文帝曹丕的不同表現。如果沒有印象的聽眾朋友,可以返回上一期,再溫習一下。今天鴞胖接著給您往下講,講講「似蘭斯馨,如松之盛」。這其實是通過蘭、松這兩種植物,來表明君子應該有的品性。

其實周興嗣寫的這八個字,並不難理解,直白地翻譯,就是說,君子的品行像是蘭草一樣鬱郁幽芳,剛毅品格像是松樹一樣繁盛不息。其實古人對於蘭草和松樹的推崇,並不是從周興嗣時期才開始的,遠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對這兩種植物,賦予了君子的品性。

蘭草,又稱佩蘭。它的葉子終年常綠,而且多而不亂,姿態端秀、別具神韻。中國種植蘭花的歷史非常久遠了,因為它的花幽香清遠,發乎自然,所以也有「國香」之稱。《左傳》當中,就有:「蘭有國香,人服媚之。」這裡的「服媚」,就是「佩而愛之也」的意思。在先秦時期,士人都比較喜歡佩戴蘭花。屈原在《離騷》當中,就寫道:「紉秋蘭以為佩」,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突出自己的高潔,不與他人同流合污。

有人身佩蘭,有人心就是,並留下一段夢蘭的佳話。

春秋時,鄭國國君鄭文公有個姬妾名叫燕姞。一天晚上,她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天使送給她一朵蘭花,並且對她說:「我把蘭花送給你做兒子,你只要佩戴著它,別人就會像愛蘭花一樣愛你。」

燕姞依夢而行,確實引起鄭文公的青睞。不久之後,就誕下一子。燕姞想起那晚夢中仙人所贈的蘭花,所以給兒子起名為蘭。這會兒咱們暫時稱他為公子蘭。

過了一些年,鄭文公聽信讒言,把他的幾位公子趕出了鄭國。公子蘭逃到晉國,因他為人正直,受到晉文公的信任,被封為大夫。沒過多久,晉文公準備率軍討伐鄭國,要公子蘭帶路,但公子蘭卻推脫了。他說道:「我雖然受了父親的迫害,但可不能忘了父母之邦。」晉文公全齊忠義,更看重公子蘭,決定這次征服鄭國後,要鄭文公立公子蘭做世子。

鄭文公得到消息,晉文公要來攻打自己。他深知自己不是晉國的對手,所以聽從大臣石申父的建議,迎回公子蘭,並立他為世子。晉國也因此撤軍。兩年後,鄭文公死後,公子蘭即位,就是鄭穆公。鄭穆公在位二十二年,把鄭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也應了昔日夢蘭之語。

鄭穆公因為如蘭花般的品格,保全了自己,也讓鄭國免受兵災。同處在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因為種蘭花,為後世留下一處著名景點。

南宋的會稽地區的地方志《續會稽志》中,有這樣的描述,勾踐種蘭渚山。這裡所指的蘭渚山,正是現在浙江紹興境內的蘭渚山。那勾踐在蘭渚山種什麼呢?有人認為種田 ,但更多人認為種的就是蘭花。在蘭渚山附近,有一座漢時設立的驛亭,這個驛亭,取名蘭亭,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正是誕生在這裡。

只不過,越王勾踐滅吳之後的行徑,卻稱不上君子。

蘭花不僅是代表人個人的品性,也會被古人看成兄弟情義的象徵。有一個咱們熟悉的成語,形容兄弟情義的,叫「義結金蘭」。這個成語,出自《詩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前半句,是咱們熟悉的。後半句,就是指同心的兄弟,談話都猶如蘭草那樣芬芳、高雅。金蘭一詞,正是從斷金、如蘭二詞中來的。

古人對於蘭,可謂推崇備至,對於松柏,其實也喜愛非常。《禮記》當中,有這樣一端關於松柏的記載:「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這裡面,「柯」是左邊木字旁,右邊可愛的可。在這裡,柯是指樹枝的意思。這句話其實就很直白了,松柏有恆定的心,所以四季都不變。當然,從此也衍生出一個成語,叫改柯易葉,比喻人品蛻變。

古代人對於松柏的稱讚,也經常見於書中。比如孔子,就十分推崇松柏的精神。在《論語·子罕》中,就這樣寫道:「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看似直白的陳述語句,卻道出了君子的品性。這也是首次提出了「歲寒後凋」的說法。《荀子·大略》中,有更為直白的表述:「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雖然松柏作為文學意象出現的時間比較早,但在初期,以松柏為題材的文章確實不多。據不完全統計,隋唐以前,以松柏為題材的文章數量不足百篇。隋唐之後,這類詩文數量激增。究其原因,鴞胖覺得,和當時的文學發展和社會現狀有密切關係。

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詩剛剛興起,松柏與明月、白雲、翠竹等是名山大川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不乏含松柏意象的佳句產生。之後,山水詩進入到發展繁盛階段,相關佳作也層出不窮。

而且,隨著社會狀況的發展,松柏的意象,也是更加完善。比如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左思,就創作出「澗底松」這一意象。澗,就是山澗的澗。澗底松一詞,最早出現在左思的《詠史》一詩,是這樣寫的「鬱郁洞底松,離離山上苗。」這其實描述的是自然界的不平等,松生澗底,雖是良才,卻無人知;苗生山上,雖然柔弱,卻能日采陽光,夜吸雨露。其實這種不公平,也反映出左思對於西晉依靠門第選官的諷刺。

其實,植物生長自有規律,人們只不過將世間萬物人格化,並將各類品行對號入座。這其實是人鞭策自己不斷進步的一種手段。這也正是人們為什麼將「梅、蘭、竹、菊」比作君子,將「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的原因,套用孔子的一句話,與這些有優良品質的植物生活在一起,就如同「與善人居」,時間長了,自然也會被教化。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歡迎您的收聽,我們下期再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