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占有目的"認定的八個方面(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認定的若干爭議問題解析)

狄城普法驛站 發佈 2020-06-09T18:47:23+00:00

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認定的若干爭議問題解析。節選自《如何認定詐騙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作者虞偉華。我國法律、司法解釋沒有規定這種情形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顯然不是立法者的疏漏,而是經過慎重考慮,認為不宜將這種行為入罪。

以下內容轉自:刑事實務


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認定的若干爭議問題解析

節選自《如何認定詐騙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作者虞偉華(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刑二庭法官)

一、明知經營虧損而借入資金

實踐中經常有被告人因經營虧損而借入資金,後繼續虧損造成資金無法返還而被認定為詐騙的案例。我認為這樣認定並不正確。在企業經營虧損的情況下借入資金,試圖改善經營狀況,獲取更多的利潤,扭虧增盈,是多數經營者的慣常思維。這種行為本身不具有任何犯罪意圖,沒有社會危害性可言,將其定性為詐騙有違公平正義。要求經營者在經營虧損的情況下不作任何努力,坐以待斃,顯然也是強人所難。在經營虧損的情況下借入資金繼續經營的情況在經濟生活中非常普遍,其中也不乏成功的事例。我國法律、司法解釋沒有規定這種情形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顯然不是立法者的疏漏,而是經過慎重考慮,認為不宜將這種行為入罪。將這種行為定性為詐騙,顯然也不利於鼓勵企業創業創新,對經濟的發展不利。

如果經營者在經營虧損的情況下借入資金並攜款逃匿,或將款項隱匿、揮霍,則可以認定為詐騙。但是,這種情形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因為行為人攜款逃匿或將款項隱匿、揮霍,而不是因為其在經營虧損的情況下借入資金。


二、借後債還前債

有人認為,在背負巨額債務無力償還的情況下借後債還前債,最終必定導致資金鍊斷裂,使得款項無法歸還,應認定行為人對後來借入的款項有非法占有目的,構成詐騙。

我認為上述觀點有失片面。借後債還前債是否構成詐騙,不能一概而論,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資金周轉困難,經營者採用借後債還前債的方式維持生產經營,則說明經營者仍在為償還債務而努力,不能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2)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已嚴重惡化,經營難以維持,明顯無力清償債務,經營者採用虛構投資項目等欺騙手段大量借入資金,用於歸還以前所欠的債務,則屬於「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的情形,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3)民事糾紛的債務人因背負債務無力清償而被催債或被法院強制執行,向親友或放貸者借入資金用於清償債務,未採用虛構借款用途等欺騙手段的,則出借方應當知道借出的資金可能無法收回,系出於幫助親友或牟取高利的動機而自甘冒險,不能認定借款人詐騙。

綜上,借後債還前債不能成為認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充分理由。


三、簽訂、履行合同收取對方交付的貨物、預付款、服務費後不履行或不切實履行合同

在經濟生活中,經常出現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收取對方交付的財物後卻不履行合同的情況,如賒欠貨物不付貨款,收取預付貨款後不交付貨物。還有的合同當事人收取對方支付的高額費用後,卻不能提供與收取的費用價值相當的產品或服務,如推銷保健品的商家收取客戶的高額費用後卻只提供一些低價值的保健品甚至偽劣產品,美容院讓客戶花數萬元辦美容卡卻只提供劣質的服務。

上述情形能否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構成合同詐騙罪,應結合合同詐騙罪的刑法條文進行分析。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擔保的;(三)沒有實際履約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認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首先要看該行為是否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的情形。不符合前四項的,再考慮是否屬於第(五)項規定的「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情形。根據同類解釋規則,第(五)項規定的情形應當與前四項規定的情形性質相當。在前四項情形中,行為人不僅採用欺騙手段非法占有了他人財物,還有逃避返還財物的行為。因此,第(五)項規定的情形也應當是採用欺騙方法非法占有並逃避返還財物的行為。如果合同當事人取得他人財物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但沒有虛構主體、冒用他人名義、提供虛假擔保、攜款逃匿、揮霍贓款等逃避返還財物的行為,則不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的任一情形,不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四、在交易過程中誇大其辭甚至欺騙,抬高商品、服務的價格

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漫天要價是很常見的現象,例如某幅贗品字畫,價值僅數千元,某商店卻聲稱是真跡,以數萬元的價格賣出。這種行為能否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我認為,只要買方知道商店的地址,交易後商店仍正常營業,則買方可以存在重大誤解或交易顯失公平為由在法定期限內主張撤銷買賣合同,要求對方返還價款。如買方不主張權利,則商店對字畫價款的占有屬合法占有,不能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這種情形應認定為民事欺詐,字畫買賣合同可撤銷。這種情形也不符合法律、司法解釋規定的能夠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不應認定為詐騙罪。


五、在交易過程中將低價值商品作為高價值商品銷售

有刑法教材認為:甲將裝著磚頭的電視機紙箱冒充彩色電視機出賣給他人的,成立詐騙罪;同樣,乙將黑白電視機冒充彩色電視機出賣給他人的,也成立詐騙罪。

我不贊同上述觀點。將磚頭冒充彩色電視機賣給他人,顯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在現實生活中,行為人必定會採用化名、攜款潛逃等手段逃避追贓,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毫無障礙。將黑白電視機冒充彩色電視機出賣給他人,如果出賣方在交易之後並未實施攜款潛逃等逃避返還財物的行為,則買受方可以通過民事途徑主張權利,不應認定出賣方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將這種行為定性為詐騙罪也沒有法律依據。如果出賣方將黑白電視機冒充彩色電視機出賣給他人後逃匿,則可以認定出賣方對黑白電視機與彩色電視機之間的差價款有非法占有目的,應定性為詐騙;但這種情形在現實生活中幾乎不會發生,出賣方肯定會用價值更低廉的物品代替黑色電視機以降低犯罪成本,故討論「將黑白電視機冒充彩色電視機」的情形並無多少實際意義。


六、在拆遷安置過程中弄虛作假騙取拆遷補償

近年出現了多起將在拆遷安置過程中弄虛作假騙取拆遷補償利益的行為定性為詐騙的案例。還有人認為:不具備購買經濟適用房的條件,利用虛假資料騙購經濟適用房的,成立詐騙罪;數額可按經濟適用房與商品房的差價計算。

我認為上述觀點並不正確。首先,將騙取拆遷安置利益、經濟適用房認定為詐騙沒有法律依據。法律、司法解釋都沒有明確這種情形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這種情形與騙取財物後逃匿、揮霍贓款等可以認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也有很大差別。其次,即使採用了欺騙手段,安置對象與安置方簽訂的拆遷安置合同、經濟適用房買賣合同也不是非法的、絕對無效的。安置方在發現安置對象採用欺騙手段獲取利益後,不收回安置房屋、經濟適用房,一般也是允許的。安置對象基於拆遷安置合同、經濟適用房買賣合同而取得安置利益或經濟適用房不屬於非法占有。第三,安置對象通常有固定的住所和家庭財產,即使存在安置方應當追回安置財產的情形,也可以通過民事的、行政的手段加以解決,沒有必要作為詐騙罪進行刑事追究。第四,騙取拆遷安置利益、經濟適用房的行為通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誘發的,實施這些行為的人平時大多是善良守法的公民,其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與真正的詐騙犯罪分子有很大差別,大多數人也難以意識到這種行為屬於詐騙犯罪。因此,在拆遷安置、申購經濟適用房過程中弄虛作假的現象比較常見。如果將這種行為作為詐騙犯罪予以打擊,會有很多人受到刑事追究,給許多家庭帶來災難,刑事追贓和巨額財產刑也將使涉案家庭的合法財產遭受嚴重損失,拆遷安置、經濟適用房等利民、惠民舉措反而會使人民利益受損。因此,不宜將騙取拆遷安置利益、經濟適用房的行為定性為詐騙。


七、在從事農業經營開發中弄虛作假領取國家農業補貼

隨著國家對「三農」支持力度的加大,不少地方出現了騙取國家農業補貼的案件。對這類案件的處理,應當準確把握政策精神,嚴格區分詐騙犯罪與農業補貼申報中不規範操作行為的界限,避免刑事打擊擴大化。既要規範國家支持農業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又要保護農業經營開發企業的合法權益,真正把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我認為,對於騙取國家農業補貼的行為,應根據不同的情形區別對待:

(1)不從事農業經營開發,或者所從事的農業經營開發項目不屬於享受國家農業補貼的項目,而採用偽造材料的方法騙取國家農業補貼,達到定罪數額標準的,構成詐騙罪。

(2)從事可享受國家補貼的農業經營開發項目,但達不到政策規定的應享受補貼條件而弄虛作假申領國家農業補貼,全部或主要用於農業經營開發的,屬於農業補貼申報中的違規行為,不應當以詐騙罪定性。對違規獲取的農業補貼,有關部門可予以收回,或責令經營者增加投入,達到享受補貼的條件。

(3)符合享受國家農業補貼的條件,但申報的材料中部分內容不實,獲得國家農業補貼的,不構成詐騙罪。

在這類案件中,農業經營開發企業是否符合有關政策規定的享受補貼條件,應由執行政策的有關部門作出解釋,不能由司法機關自行解釋。


八、一物二賣


一物二賣不能一律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一物二賣後,行為人將所得款項轉移、隱匿、揮霍或攜款潛逃,拒不返還的,則應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構成詐騙。如果一物二賣後,行為人沒有逃避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則屬於民事糾紛,不構成詐騙。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