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弗洛伊德解讀《綠皮書》,也回答「黑人弗洛伊德之死」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發佈 2020-06-09T09:16:10+00:00

這些「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問題,我試著「請」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來回答。然而,各地還在實施《吉姆·克勞法》,即種族隔離政策,特別是在美國南方諸州,將所有的公用設施都設置為黑白兩份,如廁所分黑人廁所、白人廁所,學校分黑人學校、白人學校,公交白人坐前半部、黑人坐後半部,白人和黑人的墓

點上方藍色字體↑

來到 #華大溫暖小屋#

『 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

精選

作者 | Arthur Chen

來源 | 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

喬治·弗洛伊德,註定是個會載入史冊的名字。

他在世界上的最後7分鐘影像,以最慘絕人寰的悲鳴「我不能呼吸了」,點燃了整個美國,旋即也在全世界引發了巨大的迴響,釀成自1968年馬丁路德·金遇刺後最大的反種族歧視示威運動。

這位美國黑人冥冥之中和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同名(姓),也讓這起悲劇性事件多了一番意味。有那麼一刻,我在想:不知道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是如何看待弗黑人洛伊德之死,以及他死後捲起的風暴的?他又會對黑人弗洛伊德以及那些飽受壓迫的人說些什麼?

後來我發現,其實他早就說過了。他在近100年前,在1920年代出版的《自我與本我》中提出的防禦機制,恰好可以解釋綿延已久的種族歧視現象以及反種族歧視抗暴運動,並且也暗含了解決方案。

我們該如何理解歧視,遭遇歧視的人應該怎麼辦,怎樣才能讓反覆重演悲劇畫下休止符?這些「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問題,我試著「請」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來回答。

為了更好地闡述我的觀點,我會借用經典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故事背景設定在20世紀60年代,講述白人托尼被黑人音樂家雪利僱傭,作為他南下巡迴演出的保鏢兼司機。在為期8周的時間,以經典的公路片的敘述邏輯,講述兩個本來對立的階級(白人和黑人),是怎麼達成和解,並且成為好友的。

01

一、種族歧視的背後,是防禦自身深深的羞恥感

TITTLES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理解《綠皮書》的背景,我們先科普一下美國種族歧視的歷史。

種族歧視可以說是美國的原罪,在備受好評的1789年美國憲法中,黑奴卻被當做3/5個人。世界名著《湯姆叔叔的小屋》就深刻揭露了美國當時奴隸制的黑暗,1860年代美國南北內戰,也是因為奴隸制而起。1863年獲勝的林肯總統簽署《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告美國廢除奴隸制。然而,各地還在實施《吉姆·克勞法》(至1965年廢止),即種族隔離政策,特別是在美國南方諸州,將所有的公用設施都設置為黑白兩份,如廁所分黑人廁所、白人廁所,學校分黑人學校、白人學校,公交白人坐前半部、黑人坐後半部,白人和黑人的墓地也要分開。

黑人遭受的歧視性待遇在電影中也完整呈現:黑人音樂家之所以僱傭白人保鏢,是因為生活在美國北方的他,要到美國南方演出,而當時的南方是對黑人歧視最嚴重,可謂以身涉險,這才需要一個白人來「罩」著他。電影中,當兩人前往南方演出的過程中,路上遭遇警察無端盤問,對黑人實施的宵禁、不允許黑人進餐館、廁所等細節都充分體現了種族隔離的色彩。而電影片名《綠皮書》就是一本在美國黑人中曾經風靡的旅行書,記錄那些地方是對黑人友好的,避免黑人在出行過程遭遇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弗洛伊德遇害的明尼蘇達州,是美國北方州。本是對黑人相對友好的州,竟然也發生這樣的事,也難怪美國非洲裔大動肝火。

看到這裡,善良的你,會覺得對這些美國白人的「騷操作」多少有些心理病態,同樣也會感到大惑不解,他們為何要這樣做? 我敢說,很多信奉種族歧視的美國白人估計自己也講不清。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請出心理學家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對人類的重要貢獻,就是發現了人類的行為主要不是受意識,而是受到無意識掌控的。

無意識是我們自己都覺得難以啟齒的內容,所以被壓抑在內心深處,日常我們沒法意識到,但是會通過各種「騷操作」體現出來。

因為無意識自己都難以接受,為了不讓無意識影響我們的日常,弗洛伊德發現人類會建立各種防禦機制來抵禦無意識的干擾,以避免體驗無意識深處的痛苦感受。

而有一種防禦機制,也是比較原始的防禦策略叫分裂

分裂是指,將好的部分給到一部分人,把壞的部分(也就是無意識中存在,但是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分給了另一撥人,這樣就能讓自己感到能夠保留好的感覺,而不必去體驗那些不好的感覺。

然而,在每個人的身上,可能好的部分和不好的部分都會存在,這種分裂,只是心理作用,並不改變實質。

非黑即白、非友即敵,這樣二元對立的視角,其實都是來源於人類這個原始的防禦機制。

我們考察種族歧視以及具體的種族隔離制度,白人一邊,黑人一邊,白人好像就是高一等的,黑人就是低一等的,包括延續至今的對黑人執法的過當做法,會發現他們的做法其實正是分裂這個防禦機制的具體體現。所以,種族歧視的心理實質是無意識衝突的外在體現。

通過這個機制,他們實現了一個目的,那就是把覺得自己不好的東西分裂了出去,並把這些東西給到黑人,認為那是黑人所特有的,這樣自己身上就只剩下好的、可以被接受的一面,其實他們看不起黑人的地方自己也有,只是自己不願意承認,害怕看到自己也有這一面罷了。

然而,因為分裂這個防禦機制太過原始,所以他們根本意識不到這一點。採用分裂機制的人,他們把哪些不好的內容拋給了黑人群體,這並不證明黑人就那麼不好,恰恰證明的是,自己內心有這些不好的一面。這正是種族歧視者最大的悲劇和最大的諷刺,因為繞了一圈,其實他們才是最看不起自己,最不能接受自己的人。

而這種看不起和不能接受,通過分裂的方式投射給了黑人群體,另外為了擺脫對自己不足的羞恥感,他們往往會下意識選擇羞辱他人。

這就是完整的種族歧視的心理過程。其實不僅是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貧富歧視、性取向歧視等,基本都遵循了這個分裂的心理防禦機制運作模式。

讓我們看看,《綠皮書》中是怎麼展示這個心理過程的:

男主白人托尼丟了在夜場的工作後,第二天醒來,看到一大家的男人都在他們家,他們聲稱男主妻子找的修理工是黑人,他們是來保護她的,其實他們坐在一起看球賽看得火熱。這一段開場和整個劇情關係不大,但是卻很深刻地用兩個細節揭示了「種族歧視」的心理根源:

1、男主家人背著黑人,用義大利語(男主家是義大利移民)說,他們黑人現在的工作,本應該是他們義大利人的。

一大家的男人都沒有去工作,而是在家看電視,再聯繫到男主也失業,可見,他們的實際情況沒有比黑人修理工好多少,他們實際上是一個階層。但是,恐怕他們不太能面對自己的不好,甚至連黑人都能有一份工作而自己卻沒有,於是他們「分裂」了,認為黑人肯定會做壞事,而他們就理所當然成了「監工」。

2、男主妻子對黑人一向比較友善,給他們倒水,並送他們出門。但是男主卻盯著黑人喝過的水杯不放,感到礙眼,最後他把兩個水杯都扔到垃圾桶了。

要知道男主家經濟條件並不好,家中發霉也沒有錢整修,但是他倒是捨得扔掉兩個比較精緻的水杯。電影給到水杯的特寫頗多,可見導演有意用水杯說話。其實水杯本沒有好壞之分,不會因為黑人喝過就喪失用途,但是在男主心中,被黑人喝過的水杯就不再是好水杯了,這其實是因為當他們把自己的「壞」分裂給了黑人後,他們便無法面對「壞」的象徵(因為被黑人用過,水杯也就成了「壞」的象徵)。與其說水杯會讓他想起黑人,不如說在提醒他也不夠好的事實。而這種感覺是無意識在表達,意識在拚命抵制的

在電影之後出現的人物,如那個刁難他們的警察等,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被上司欺壓的。他之所以欺負黑人,從「分裂」的角度,是因為他可以從黑人身上看到自己被欺辱的一面,而這一面是他萬般不願意接受的。

可以說,弗洛伊德發現的「分裂」機制,對於我們理解世界,特別是人類內心世界和外在行為的表現,是顛覆性的,他從深層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社會分裂的根本原因,而且這個原因是如此悲劇和荒唐:我們建立的「分別心」,竟然不是因為別人真的跟我們有什麼不同,而是因為我們不能接受自己,是因為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

當然,這一揭示對反歧視工作也是有啟發的。為何美國種族歧視問題,過一段時間就會死灰復燃?

是他們不懂眾生平等、要善待他人的道理嗎?

如果是意識層面的問題,那麼進行教育是有用的。

但是,如果是無意識層面的問題,那麼用教育是無法說服無意識的。既然現在我們知道,這是無意識層面的問題,那麼該做的是從改變「分裂」的防禦機制入手,方能奏效。

02

二、被歧視之後的兩種常見應對模式

TITTLES

喬治·弗洛伊德之死立馬掀起了一場風暴,雖然許多人呼籲要克制,要和平示威,但是架不住洶洶民意,許多人帶著悲憤開始大肆破壞,一時間大有要向美國精英階層宣戰的意味。

如何理解這股以破壞為手段的反抗浪潮?

在網上有一段很火的視頻,一個年輕很輕、個子不高的黑人女性面對大眾的演講中說道:

建築物被燒,不僅僅是為弗洛伊德,而是為了讓紐約、讓加州、讓全國的人民知道,我們真的受夠了!

不要跟我們說這是打劫,你們才是打劫者,美國已經打劫了黑人,每個人剛來到這片土地的時候就打劫了原住地居民,所以打劫才是你們做的事。

我們從你們那學到了暴力。暴力,正是我們從你們那學到的東西。

這一段演講,可以說據理力爭,也為示威遊行的愈演愈烈似乎提供了理論性基礎,而且也立馬讓許多人失去了道德立場。是呀,黑人被你們壓迫了那麼多年,他們不過只是採用同樣的方法來對待你而已,你說他們不對,又有什麼資格這樣「雙標」呢?

面對種族歧視,一個最常見的反應,便是採用攻擊者的方式對待他們。

這一點,弗洛伊德其實也是有洞見的。

弗洛伊德在防禦機制中,專門提出了一種叫「攻擊者認同」的機制。那位黑人小姐姐解釋了「攻擊者認同」意識層面的內容,即他們這麼做,其實是效仿了當初對待他們的人,但是卻沒有解釋其深刻的心理原因。「攻擊者認同」更深層的解釋是,因為別人對自己的折磨讓自己感到非常的痛苦,因此會採用一種「變被動為主動」的方式,也就是說採取和攻擊者一樣的方法,其目的並不是攻擊,而是為了讓自己不再感到弱小、疼痛,也不會有這種無助感,其實質是在對抗內心深處難以承受的這種痛苦。

因為他們沒有找到別的更好的辦法,所以悲哀地選擇和攻擊者學習,成為和攻擊者一樣的人,以為這樣的方式才能抵禦痛苦。

在電影中,白人男主托尼也生動地展現了「攻擊者認同」。

在那個大雨滂沱的夜晚,他們迷路了。他作為司機被警察攔了下來盤問,不得不從車裡出來,淋雨。緊接著,警察還要求坐在後排的乘客也就是黑人男主雪利也要下車淋雨。然後,警察開始盤問他的名字。當他告訴警察自己的名字,並解釋這是義大利語的時候,警察說了一句:

我現在知道你為什麼載著他到處兜風了,因為你也是半個「黑人」!(也就是認為義大利人也比較低級的意思)

這個警察的每一個舉動,其實都在用言語和身體虐待來攻擊托尼,托尼在前面幾個攻擊的時刻還是忍住的,但是這句話一出,他受不了了,立馬出拳一擊。這符合他比較粗俗、沒有什麼文化的人設,也是「攻擊性認同」最生動的體現。

「攻擊者認同」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很常見的一種應對方式。

但是,有些人不會採用這種方式,而會以另外一種形式體現自己的攻擊。

有些人看上去好像沒有什麼,似乎也沒有太多的情感反應,甚至被攻擊了,也依然彬彬有禮。

弗洛伊德的防禦機制中,稱這種模式為「反向形成」。也就是說,內心深處其實是非常想攻擊對方,但是這不被允許,所以會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現出來。明明應該是很憤怒的事,但是卻可以微笑以對,好像一絲一毫都沒有動怒。

電影中的黑人演奏家雪利,可以說是「反向形成」的集大成者。

他和人們對黑人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他有文化,懂禮貌,用詞講究,在各種社交場合都非常注意自己的禮節,他甚至還教導白人托尼如何說話、如何穿衣等。托尼隨意扔東西,他還要求司機開車回去撿起來才行。

可以說,表面上看,他比白人自以為的理想型白人,更符合那種理想狀態的白人。當然, 如果真的存在的話。

說實話,我在一開始並不是特別喜歡雪利的也是這點。因為他的各方面都太刻意了,不夠真實,像裝出來的。哪怕是面對一路的敵意,他也是文質彬彬的,好像就沒有絲毫的不快。

電影中經典的「吃炸雞」橋段可謂把他的這一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

托尼請他吃一塊炸雞,可以雪利就是不肯吃,理由有:對他的嗓子不好, 不是所有的黑人都要吃炸雞,我的毯子上要粘上油等,甚至還說這裡沒有盤子怎麼吃。他還是在維持一個上等社會高高在上的人設,因為在他心中用手吃炸雞這種,完全不符合自己努力營造的人物形象。

所以連托尼也看不下去了,硬是「逼」他吃下了那個炸雞。雖然在津津有味地吃炸雞的過程中,他還是說了一句「這樣好像不太衛生」。

在他的潛意識中,他大概是這麼想的:既然白人攻擊黑人,那麼我就成為比你們還要白的白人,我把內心的憤怒完全泯滅,我完全不會反過來攻擊你們,這樣你們就找不到攻擊我的理由了吧?當然,這樣的話,我的攻擊性也不會突然爆發,發生那些可怕的事吧?

看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弗洛伊德,他對於人類的心理有著非常細膩且深刻的洞察。

03

三、打破歧視和反歧視循環的心理學破解之道

TITTLES

所以,「分裂」引起了另一方的「攻擊性認同」或「反向形成」,兩者形成了一個重複性的循環。美國歷史上,不斷上演這樣的反抗種族歧視運動,好一段時間,但是過一段時間又會死灰復燃,旋即再來一輪這樣的大風暴。即便出來一個黑人總統,也無濟於事。這次也有不少學者悲觀地預測,這不過是歷史上多次抗暴運動的2020版而已。

那麼弗洛伊德有沒有提出一些破解之道呢?

其實弗洛伊德他的後繼者——遵從弗洛伊德的思想、發展弗洛伊德思想的學者,是提出一些探索性思考的。

下面我來簡單談一談這個部分,同樣也是借用《綠皮書》電影里的情節。

首先,我先談談被歧視的人該怎麼辦。

他們在監獄的那個夜晚,雪利告訴托尼:暴力永遠無法取勝,堅守尊嚴才會贏,因為自尊總會讓你占理。但是因為托尼的所作所為,會讓他們理虧。

我記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夫人米歇爾曾經說過「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中文意思是:當別人往道德的低處走時,我們要繼續向高處前行。

這兩段話其實是對「攻擊者認同」模式的回應。

如果你不認同他們,那麼就不要把自己變成他們。

如果你希望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地,那就繼續按照占理的那方應該有的表現行事。這其實是從道德的角度實現了「升華」。

升華一詞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認為將一些本能的行動如飢餓、性慾或攻擊等轉移到一些自己或社會所接納的範圍時,就是「升華」

在電影快結尾的時候,托尼在幫忙調解餐廳糾紛的時候,又遭遇了一次攻擊,然而這次他及時收手了,沒有繼續用攻擊性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這也是電影給那些深陷報復模式「攻擊性認同」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理想型的解決方案,即我們可以把對對方的攻擊升華為一種自己比對方站在更高道德位階,以這種方式「攻擊」對方。

那麼對於那些習慣「反向形成」的人,又該如何是好?

雪利這一路,其實遭遇過許多歧視,他大多都是咬牙堅持,以維持自己的那個不攻擊他人的完美形象。然而,他也在轉變之中。

最後一場演出,是在一個餐廳進行。然而當他想要在表演之前,到餐廳就餐的時候,卻被告知他作為一個黑人,不能在那就餐。因為這是一個白人餐廳。按他之前使用廁所被拒絕,然後開車回去用廁所的做法,他大概會另外找一個餐廳吃飯。

但是這次他終於說了不。他沒有用攻擊的做法,但是他拒絕了演出。

然而他到另一家餐廳,在吃飯的時候,被托尼等人慫恿上台表演節目。於是他在那個允許他就餐的餐廳,非常歡快地進行了一場義務演出,台上台下都非常盡興。可以說,這也是這一路,他所有的表演里最歡樂的一次,這也回歸到了音樂的本質,那就是愉悅身心。

對他來說,自己一直是活在「金絲雀」,是白人世界給予黑人平等地位象徵的「活招牌」,他自己也明白「我下了舞台,別人還是把我當黑人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他活得非常壓抑,因為實在活得太假了。而現在,他終於可以從「反向形成」中走出來,直面自己內心的情感:

你既然不喜歡我,那我就選擇不跟你在一起,我做一個轉換,和那些喜歡跟我在一起的人相處,並且向他們展示我的才華,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升華」:當不用不為金錢不得不去做事,他可以由著內心,從事公益的利他活動。

我記得網上還有一段視頻也很火。

是一個30多歲的黑人男子對16歲的黑人男孩說的,大意是說,我們今天站出來,用這種方式抗爭,但是不希望你參與。你們還年輕,如果你不希望10年後,還在做這樣無用的抗爭,我希望你們能夠想出更好的辦法,去改變這個局面。

這可以說是對「升華」最好的註解了。

那麼對於那些深陷種族歧視的人來說,怎麼辦呢?

弗洛伊德和他的後繼者們也提出了一些思路。

「分裂」如何不再繼續?

這需要一個人從「分裂」的狀態,進入「抑鬱」的狀態。抑鬱通常不是一個好詞,但是在這裡確實一個高功能的詞彙,她所代表的是一個人在他的內心世界,可以容納好和壞的存在,也就是說他可以接受不好的部分,這當然是有點令人悲傷的,但這才是現實。

電影是如何展示「分裂」到「抑鬱」的?

其實黑人和白人並不是這部電影唯一展示的分裂一面,有錢人和窮人,有文化的人和缺乏文化的人,異性戀和同性戀……大量的二元對立色彩在電影中出現,只是黑白人種更為突出,比較明顯而已。

然而在電影的後半段,當托尼對雪利越來越了解,並且多次出手幫助他,尤其是當兩人在雨夜車上的爭吵之後,兩人都吐露自己不為人知的內心,之前相對鮮明的對立慢慢走向了融合:

托尼告訴雪利,雖然你是黑人,但我的生活比你更黑暗。

雪利也告訴托尼,我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甚至還不是男人(暗指自己是同性戀),你告訴我,我是誰?

大家都把各自脆弱、複雜的一面暴露在人前,黑人和白人,也就不再是簡單的刻板印象,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

托尼在幫助雪利解決同性糾紛的時候,面對不好意思的雪利說了一句:

我在夜場工作多年,我知道這個世界的複雜性。

沒錯,就是這個複雜性,可以說是對「抑鬱」狀態最佳的解讀了。

04

結語: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

TITTLES

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

電影中,黑人雪利替白人托尼寫了好幾份情書,寫的收到信的托尼夫人感動不已。不僅如此,可以說所有托尼家的女眷,都非常渴望自己的丈夫能夠給自己寫一份這樣感人的情書。人類對美好感情的表達和渴望,是一致的,不分性別、種族和取向。此其一。

看過喬治·弗洛伊德死前令人絕望的視頻的人,很難不被他最終時刻喊出口的「媽媽」動情,在那一刻為之心碎。雖然弗洛伊德的媽媽,已經在2年前告別人世。

《紅樓夢》晴雯死前,喊了一整夜的「娘」,《史記》的屈原列傳寫得更直接「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人在最脆弱的時刻,是不分種族和性別的。

那個時候的弗洛伊德,已經不再只是受壓迫的黑人象徵,我們也會想到自己,也會期待在最脆弱的時刻,能夠獲得別人的幫助和支持,就像小時候我們擔心害怕的時候撲到媽媽懷抱一樣。此其二。

網上還有一段視頻,這幾天也很火,主人公不是黑人,而是一個白人警察。

他告訴憤怒不已的黑人兄弟們:

我們(警察)想要跟你們一起抗議,我已經把警察的頭盔卸下了。但是我作為警長,我想把這場抗議變成一場遊行。我想對你們說,我們這些警察都是愛你們的,那邊的那位警察想要擁抱大家,所以請大家告訴我,我該怎麼做?

(憤怒的群眾,情緒漸漸平息,說:一起走)

好的,一起走,一起走!

於是,他和大家來了一場和平的遊行。當然,這也是一種「升華」。

當我們卸下那些種族、職業的「分別心」,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並不遙遠,仇恨和對立並不難化解,只需我們願意用愛體會彼此的善意,然後並肩一起走。此其三。

END

作者 | Arthur Chen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30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註: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來源 | 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

關注心理健康

加入我們,一起前行

☟ ☟ ☟

初級心理諮詢師開班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