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之儒家(上)

歷史小書齋 發佈 2020-06-09T18:52:30+00:00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為歷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諸子百家之儒家(上)

儒家簡介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為歷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儒家的由來

大約從公元前7世紀起,周朝的封建統治開始衰落,皇族子弟的教師,以及有些皇室成員本人,都散落在民間,以教授經書為生,有的因諳習禮儀而成為人家婚喪嫁娶、祭祀或其他禮儀的襄禮(司儀)。這些人被稱為"儒"。 "儒"字,《康熙字典》解釋:《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從音襦。學者之稱。《周禮·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從白話層面理解有兩種意思:其一,儒即有道之士。《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即儒為會通天道、人道者。《漢書·司馬相如傳》顏師古注說:"凡有道術者皆稱儒"。其二,《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 不過,一般《說文解字》的後一意接受較廣。"儒"是古代對學者的尊稱,即今所謂"學者",是極普泛的一種名稱。《論語》,孔子對子夏說:"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可見那時只稱有知識才藝者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儒家思想,又稱儒學。

儒家的發展歷史

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而且,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便是所謂的"焚書坑儒"。再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由於宗經而尊儒,這也是儒家交上好運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為八"(《韓非子》),其中主要有兩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傳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傳經,這便是先秦儒學。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降,先有今文經學為官方經學。《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末,魯共王懷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此後,便有了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分。古文經學家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經",以文字訓詁、名物考釋等為手段來闡釋文本的意義,這種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據學,到乾嘉時代盛極一時。今文經學家也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六經注我",藉助經典來闡述時代精神或者發揮自已的新見解,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便是沿著這一路數下來的。之後古文經學一代大師鄭玄以古文經學為主,兼納今文經學,結束了相爭兩百年的今古文之爭,"鄭學"而後延綿。除漢代今古文經學外,魏晉南北朝時有"南學"與"北學";唐朝又有融"南學"和"北學"於一爐的義疏之學,這便是漢唐經學。

至北宋,儒家學者為應付佛老的挑戰,便拋開了漢唐儒家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以直接了當的形式來闡述經典中的義理,討論人性、人心、天命、理氣等等形而上的哲學命題。這便是"理學"。但理學也包括了明清兩代的理學和心學,所以又稱"宋明理學",其派別很多,周敦頤"濂學"、邵雍"象數學",二程"洛學"、張載"關學",朱熹"閩學",陸王"心學"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