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故宮「從不積水」:排水設施可用「巧奪天工」來形容

寒袖 發佈 2020-08-20T17:10:02+00:00

這是詩人筆下的故宮,也是我們見到的貫穿整個北京市區的故宮。金碧輝煌琉璃牆,龍飛鳳舞青石塘,卓絕精美的故宮,令人見一眼便心生滄海一粟之感。

「紫禁城中一線穿,觀宮看殿百千間。」這是詩人筆下的故宮,也是我們見到的貫穿整個北京市區的故宮。金碧輝煌琉璃牆,龍飛鳳舞青石塘,卓絕精美的故宮,令人見一眼便心生滄海一粟之感。

經歷過600年的風風雨雨,卻不見故宮「積水」,古人到底用了何種法子,令百年故宮安然無恙?

百年故宮從不積水,這是為何?

故宮,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其建造完美的契合了《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構建原則,這裡的每一處建築,都與天上的星辰相對應。

古人講究天人合一,而這份執著也成了他們維護王朝統治最有力的武器。

始建於明永樂四年的故宮,這裡前前後後見證了20多位帝王的輝煌時刻,同時也似堡壘一般為他們護航、風雨難侵。

說起北京的風雨確實令人惶恐,歷史上曾有記載:「故宮千年寡水路,新城一夜曠塘河」。縱使這般大雨瓢潑,故宮600年間也從未出現過「積水」時刻。

故宮不積水的原因之一,我們從故宮的地勢便可一目了然。

從地理大勢上看,北京東臨遼水、碣石,西依太行山,北連朔漠,南控中原,儼然是「龍脈」福地。

此外,故宮建築在高台之上,三層台基,總高可達8米左右。如此高的地勢,這也是故宮不積水之因。

故宮不積水原因之二,與故宮地上鋪設的青磚地有關係。

這種磚石的透水性好,同時,因為水的浸染可以變得更加的堅硬。悠悠歲月之中,青磚石瓦構成了故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為故宮更好的存在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這只是故宮的外在表現。選址也好,鋪設的材料也罷。如果缺少了工匠的智慧,600年的故宮歲月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在暢遊故宮之時,滿眼皆是琉璃鴛鴦瓦,朱漆大紅牖,赤柱挺起,雕樑畫棟。

尊居於三層大理石階壇上,雄視南面方物,莫不使人發出"大丈夫當居於此也"之慨嘆!這或許就是當時帝王最真切的感受。

而你所走過的每條青磚小路,撫摸每堵如血的紅牆,讚嘆過的每一個琉璃瓦片,其中都凝聚著工匠的智慧,也代表著古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那古人設計的故宮排水設施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睹這「巧奪天工」之技。

「巧奪天工」的故宮排水設施

1.故宮的排水系統

暈染千年時光,仍然沒有排水系統可以如故宮的一般,可以不見一點積水,並且在風雲變幻的600年之中蔚然獨立。

故宮的排水系統分為兩套,分別是明排水系統和暗排水系統。

何謂明排水?明排水是通過鋪地做出泛水,通過各種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邊河中,而暗排水則是是通過地下排水道將水排到河裡,而這條河就是內外金水河

整個系統,通過明暗等手段,達到一個目的:匯總往外排。

此中,我能深深地感受到故宮的每一個設計都不是多餘的,而這其中不僅有著實際的應用性,同時也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匯總往外排」的計策,將故宮選址時的地勢特點完美的契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古人還採用了1142個「龍頭排水孔」,千龍吐水可以瞬間將地面上的雨水排盡。

而這些被排出的水,又再一次完美地利用了故宮的地勢,它們通過北高南低的地勢瀉入內金水河流出。

這種明暗交替的排水系統,也為雄偉壯麗的600年故宮保駕護航。

2.排水主擔當「內金水河」

內金水河它全長2000多米,從上往下俯視觀望,可以看到河幫、河底都是用白石鋪砌。

河道如同歐陽修筆下的小石潭一般,蜿蜒曲折,周遭青蔥的樹木,亦讓其在這狹長的旅程線中呈現若有若無之感,緩緩流遍整座紫禁城。

而內金水河不止用於美化環境,讓皇家貴族更好的欣賞風景,它更是排水的主力擔當。

作為紫禁城的內河,它流入宮內的進水口便是在紫禁城西北角樓偏東的南河幫上的石砌券洞,在這裡巧妙地設有一個控水閘,可以控制水位的高低。如果遇到洪水時就會自動關閉,從而保證了故宮不會受到洪水的侵襲。

內金水河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我國古人既重技巧又重美觀的大智慧。

從故宮建立之初,到如今已經歷了600多年的風風雨雨,它仍然可以憑藉世界奇蹟之名屹立於世,讓更多人可以一睹它的風采。

這背後的一切,都要依賴於古人巧奪天工般的技藝。

3.溝渠縱橫,內外排水定成功

除卻排水擔當內金水河,古人採用的多條縱橫溝渠內外排水技術也堪稱一絕。

這個技術完美的利用了故宮的地勢,以及故宮內部所有的建築構造。

即利用故宮北城牆內、紅宮牆外的那條東西向的大幹溝,在大幹溝上面覆蓋長方形的石板,而每隔20多塊石板就會有四塊石板的兩邊被鑿出四個豁口,這樣操作可以使在下雨的時候方便雨水漏出。

大幹溝西端和金水河相通,雨水則泄入該處。東端則沿宮牆向南延伸,成為南北縱向乾溝,雨水流入清史館的金水河段。

而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除此之外,還有3條南北縱橫直接進入內金水河的溝渠 。

其中一條就在東六宮和寧壽宮的夾道里,北通神武門,南繞御茶膳房,隨之峰迴路轉注入文華殿東面的內金水河。

而這其中再次經過分叉,西穿奉先殿南群房,再由由西南牆角穿出。自箭亭東側往南,由文華殿西牆外注入內金水河。

古人採用迂迴的方式,再次把水引入到「排水擔當」內金水河裡面。

絲絲環繞,層層相扣。古人將自己「天人合一」的思想完美的應用到故宮的排水設施當中,並且還集觀賞實用於一身,美哉至極!

從明暗交織的排水系統,到排水擔當內金水河再到堪稱一絕的溝渠縱橫內外排水技術,古人在用自己的實力向我們證明中國的工匠精神從來都不曾滯後。

巧奪天工下的工匠精神

600年的故宮在歷史的風雨飄搖之中,從未有過水澇之災。

高高在上、永不腐朽的背後,並不是所謂的天公護佑,而是百年間一批批工匠們的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和精心維護。

而這就是一直以來,中國人就一直追求工匠精神。

古人曾在《禮記》雲「差若毫釐,謬以千里」,在《詩經》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

而當這一切應用到故宮排水系統之上之時,它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工匠們的技藝,更是他們不斷探索,精益求精的追求。

猶記得書中所述:在故宮始建之初,就有一批批的勞動人民開始把地基土給壘好並將其夯實。

這種操作就好像在故宮的地底下埋了一塊巨大的海綿,海綿的張力可以在下雨的時候可以很好的對雨水進行吸收。

這種方法無疑是好的,但是在沒有應用各種現代化電子機械的時代,他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艱難的。

從三孔圓形陶土排水管,到五孔五角形陶土排水管道、十五孔石砌排水暗溝,古人的每一份設計都凝聚了自己畢生心血。

他們設計並鋪設青石磚,利用地上和地下或明或暗縱橫交織的排水系統,採用排水擔當內金水河,使得建築排水,地表徑流都能夠通暢的排出,從而護故宮一世周全。

後人所見皆是故宮的雄偉壯麗,看不見的卻是藏在故宮裡面的汗水以及工匠精神。

莎士比亞曾說過:「人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人類之所以是萬物之靈長,皆在於智慧。

智慧成就了人類文明,同時也成就了工匠之精神。而故宮的所有,都在印證著中國古人的智慧。

在不了解故宮的內部構造時,我更傾向於去仰慕那無邊的綺麗與雄偉,但當自己真正的沉醉其中時,方覺一切皆為工匠巧技。

我仰慕故宮,但此刻我更傾慕築造他的工匠。我欽佩他們有一雙巧手勾龍雕鳳,一招一式巧奪天工,而這就是我們尋找的工匠精神。

600年的歲月時光就如白駒過隙一般倉皇而逝,留給我們的只剩那些黃紙青磚,但定睛尋找你會發現,每個文物當中都蘊含著匠人不變的精神。也希望大家有機會都可以去一趟故宮,去真正的感受一下雄偉壯麗背後的潛藏秘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