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項世界級文化遺產在舞台上相遇 崑劇《意象良渚·宛在水中央》即將首演

杭州網 發佈 2020-08-21T01:04:25+00:00

8月20日,浙江京昆藝術中心發布消息:以良渚文化為題材的崑劇《意象良渚·宛在水中央》將於9月5日在杭州劇院上演。

杭州日報訊 兩項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即將在舞台上相遇!

8月20日,浙江京昆藝術中心(崑劇團)發布消息:以良渚文化為題材的崑劇《意象良渚·宛在水中央》將於9月5日在杭州劇院上演。

崑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良渚古城遺址,201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個是有著六百年歷史的「百戲之師」,一個是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文明。用世界級非遺演繹世界遺產,宛如兩塊「美玉」相互照映,讓這部劇備受關注。

劇名中的「宛在水中央」,出自《詩經》名篇 「蒹葭」。蒹葭,即蘆葦,這個意象,不僅是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也訴說著良渚先民的生存智慧。五千年前,良渚古城正是以蘆葦「草裹泥包」堆築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壩,這也是中國水利的開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這部劇正是對中華五千年文明之光的一次深情問候。

碎片化的文化符號在劇中串聯,良渚先民在泥沼中建設家園的場景得以呈現:五千年前,一場洪災把一個族群擱淺在一個水網密布的沼澤之地——良渚,不甘重回大山的人們勇敢地留了下來,構建屬於自己的美麗之洲。他們經受了大自然的各種挑戰,水澇、洪荒、乾旱甚則山崩……他們在災難中前行,在蘆葦盪里發明了蘆葦「草裹泥」技術;在山體崩塌中發現了玉石;大面積種植禾稻;規模化地進行土木建築,形成了前無古人的城邦。

以崑劇的形式再現良渚先民開拓城址的故事,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這是個很有趣味的課題,也很有難度。」執導該劇的是著名導演楊小青,她說,崑曲是高度凝練、程式化的,而良渚先民卻是一種原生態的狀態,要將兩者融成一體,非常不容易,文本、音樂、表演、身段、唱詞,幾乎每一步都面臨著挑戰。

在楊小青看來,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崑曲,而是實驗性的,其中有著很多新的探索。文本方面,斗洪水,開荒地,采玉石,與天神對話……挑選最有代表性的良渚文化碎片,組合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唱詞方面,一改崑曲的典雅,儘可能通俗易懂。表演上,把程式化的動作完全打碎,追本溯源,回到最粗朴的肢體形態。服裝上,水袖、長靠雖然不穿在演員身上,卻成為了亮眼的表現形式,例如「水裹泥」就是用水袖和人體一起攪動翻滾來表現的……就這樣,全體主創人員用一年多時間的創作,「把這個原本不存在的組合打造成一件藝術品」。

據了解,該劇已成功入選2020年「浙江省舞台藝術創作重點題材扶持項目」。目前,演員們正頂著酷暑,加班加點地排練,全力迎接9月5日的正式公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