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直亥三兄弟》

青海日報 發佈 2020-09-03T04:14:54+00:00

微電影《直亥三兄弟》,以這樣逆光拍攝的片頭開始,奠定了整部影片緩和的節奏與抒情的基調,給觀眾以更多的想像空間。

《直亥三兄弟》「白描」式演繹平凡牧民的小康之路

鍾自珍

晨曦中的直亥草原靜謐、安寧,直亥三兄弟的剪影在微光中緩緩進入畫面。微電影《直亥三兄弟》,以這樣逆光拍攝的片頭開始,奠定了整部影片緩和的節奏與抒情的基調,給觀眾以更多的想像空間。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常牧鎮南加、才桑加、華科三個貧困兄弟脫貧奔小康的故事隨之娓娓道來。

當第一書記華旦和常牧鎮鎮長騎馬馳騁在直亥草原,群山蒼翠、牧草搖曳。怎能想到,這片草原上的崗查村曾是青海省深度貧困村,全村400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51戶。南加、才桑加、華科三兄弟就生活在交通不便、草場面積小的下崗查村,放牧曾是他們唯一的生計來源,三兄弟深陷貧困的泥潭不能自拔。隨著影片慢慢流動,三兄弟的故事分三條線逐步展開。

南加

大哥南加首次在影片中露面,鞣製一張羊皮,坐在牆根,日復一日毫無希望的生活已然耗盡了他所有的熱情,加之妻子病重,令他不堪重負。第一書記華旦的到來,讓他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妻子看病得以報銷,自己也成了一名生態管護員,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隨著影片情節的發展,我們慢慢發現,他也曾有過致富夢想。

才桑加

頂風冒雨、趕牛擋羊是二哥才桑加曾今的生活常態,辛苦不說,一年忙到頭也掙不了多少錢,加之牧草退化、草畜矛盾,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第一書記華旦鼓勵牧民以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為突破口,發展畜牧養殖脫貧致富。才桑加成立了畜牧養殖合作社。在送女兒上學的路上,往昔的一幕幕浮現在才桑加眼前,騎馬沿著泥濘的山路去上學,沒水、沒電,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華科

影片中,年紀最小的華科也最有闖勁兒。第一書記華旦初見華科,他與父母住在一起,雖然家徒四壁,但眼裡充滿了年輕人的熱情。在脫貧攻堅道路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雖被認定為貧困戶,但不願「等、靠、要」,他們自立自強、腳踏實地,用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華科就是其中之一。在草原上,他與未來的妻子謀劃著未來的美好生活。做電工、開超市、學木雕,他不斷探索、嘗試,而第一書記華旦的鼓勵與幫助給了他人生啟航的助力。終於,一貧如洗的日子成為過去,憧憬嚮往的生活變為現實。

兄弟三人相互扶持、相互幫助,手足情深,又讓三線交匯。醫院中,三兄弟為生病的大嫂忙前忙後;華科辦廠子沒錢,二哥將自己僅有的牛送給弟弟;兩個弟弟發家致富後,不忘大哥,共同幫助大哥辦起牧家樂。雖然電影沒有煽情的「淚點」,但草原人民特有的情誼在三條主線間流動。

影片以開放方式結尾,黃昏中直亥草原上,三兄弟的剪影再次出現,在三人對未來的規劃中,影片落下帷幕,但草原上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永不落幕。

觀《直亥三兄弟》有感

康索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前夕,由青海日報社編委會策劃,青海日報新媒體傳播中心自編、自導、自拍、自演的微電影《直亥三兄弟》正式發布,成為青海日報社圍繞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扣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通過網絡文藝精品服務發展大局,唱響主旋律,網聚正能量的又一力作。

眾所周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青海集西部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於一身,42個貧困縣(市、區、行委)中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5個,貧困發生率高於全國6.5個百分點。面對這樣的困難,省委省政府聚力攻克「三區三州」和六盤山地區深度貧困堡壘,不搞形式主義,力戒弄虛作假,脫貧攻堅連戰連勝,全省42個縣(市、區,含大柴旦行委、原茫崖和冷湖行委)、1622個貧困村、53.9萬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摘帽,各族群眾發自內心地感恩習近平總書記、感恩黨中央、感恩偉大祖國。

以這一宏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攝製組團隊以微電影的形式,在三十分鐘的影片時長中講述了三個藏族兄弟在脫貧攻堅戰中,生活改善、生產發展、創業致富的真實故事。影片選擇了位於青海貴德、貴南、澤庫、同仁和尖扎五縣交界處,藏族群眾信仰的護佑神山——直亥神山腳下貴德縣常牧鎮崗查村的三兄弟為主人公,從細微處著眼,以多視角呈現,很好地再現了我省藏區群眾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具體來說,筆者認為影片有以下特點:

1、巧妙轉場,全景展現。

影片以敘事為主,以扶貧駐村第一書記的家訪為一根明線,逐一交代了故事主題、地點、人物、時間等重要信息,也巧妙地實現了畫面的轉場和遷移。同時,通過孩子入學、家人就醫、培訓就業等穿插其中的情節,既豐滿了故事內容,也全方位的反映出當地在精準扶貧中享受了教育扶貧、衛生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交通扶貧、電力扶貧、飲水扶貧等多項政策帶來的實惠和改變。

2、注重細節,自然真實。

影片從三兄弟身穿藏裝迎著朝陽上山的剪影畫面開始,同樣由三兄弟身穿藏裝一邊爬山一邊商量未來如何發展致富的畫面結尾,前後呼應,給人的感覺是故事情節完整,也透過影片看到了主人公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期待。同時,影片在表現人物之餘,通過遼闊的牧場、裊裊的炊煙和早起擠奶、手捻羊毛等鏡頭語言,很好地反映了當地如畫的風景、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真實的生活場景。此外,人物的性格、腔調、語氣都是為作品的表述服務。這部影片中的人物全部以藏語來交流,口語形象、自然真實。其中還有第一書記冒雨前往貧困戶家的途中不慎滑倒的畫面,自然地表現出第一書記的辛苦與付出,呈現出以小見大、微中知著的效果,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3、善用對比,不言自明。

導演對影片中一些細節處理的十分用心。如:第一書記與主人公之一的華科在聊天中第一次說起了華科的婚事。要知道,因為彩禮過高,很多貧困地區的青年人面臨著結不起婚的問題。在影片接近尾聲時,雖然沒有直白講明華科已成家立業,卻通過華科帶著妻子、孩子與家人團聚的畫面給觀眾以交代。其次,華科想要去縣城創業,四處借錢遭遇碰壁與產業扶貧資金的全力支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次,華科穿著T恤加工木料時手被電鋸割傷與影片結尾處華科身穿領帶襯衫盤點一天藏式木雕家具銷售收入的場景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面對融媒體的發展和網絡視頻業務的壯大,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興傳播平台已成為黨輿論工作的新陣地和新聞競爭的主戰場。作為地方黨媒,能夠主動轉型,以微電影的形式開展策劃創作,就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創新,應當給予鼓勵。當然,我們不否認這部微電影還存在製作不夠精良、影像還不夠精湛、場景轉換手法略顯單一生硬等問題,但作為一部投入較小的微電影,它形式簡單、短小精悍的特點恰恰符合了如今人們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傳播效果令人期待。

本色表演 真實再現

——微電影《直亥三兄弟》觀後感

辛元戎

「實施精準扶貧,決勝全面小康」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偉大工程,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黨報新媒體,如何反映這一歷史性的進程?青海日報新媒體傳播中心拍攝的微電影《直亥三兄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直亥三兄弟》是由青海日報新媒體傳播中心自編、自導、自拍的微電影,取材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常牧鎮的脫貧攻堅實踐。

常牧鎮下崗查村位於直亥三兄弟神山下。相傳,很久以前,該地經常遭遇病疫和盜賊之災,造成人畜傷亡。阿尼瑪卿山神就派了自己的三個兒子——老大拉旦妥美、老二扎西東智、老三更求久美來保護這裡的百姓。

神話是現實的折射。常牧鎮地處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貴南縣,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澤庫縣兩州四縣的交界處,人口多草地少,草山糾紛多發,貧困人口占比大,社會治安管理難度大。常牧鎮既是貴德縣唯一以牧業為主的鄉鎮,也是全縣唯一的省定貧困鄉鎮。

正如微電影《直亥三兄弟》所反映的那樣,是精準扶貧工作給這裡帶來了變化,帶來了新希望。在影片中,「直亥三兄弟」一語雙關,故事發生在直亥三兄弟神山腳下,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三兄弟,他們的原型是當地三位曾經生活貧困的牧民。

影片從細微處著眼,以多視角描述,多角度展現了常牧鎮基本消除絕對貧困,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就,給觀眾呈現了基層扶貧幹部和現代牧民的良好形象。實際上,這也是青海牧區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

《直亥三兄弟》是一部以藏語呈現,並配以漢文字幕的影片。這一點,是頗為貼合常牧實際的——常牧鎮藏族居民占比較大。演員基本都是來自常牧鎮的幹部群眾。三兄弟中,除了三弟之外,大哥和二哥都是由現實生活中的本人親自出演。

影片中有兩位走村入戶開展扶貧工作的鎮、村幹部,他們是由常牧鎮的兩位老師出演的。影片中基層幹部有時開著車、有時騎著馬,甚至有時在風雨中步行在泥濘的道路上到牧民家中去開展工作,對於這些情境,這兩位常年工作、生活在牧區的老師是再熟悉不過的,因此當他們在鏡頭前再現這些的時候,顯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弟華科辦木器加工廠致富的情節,也有著生活背景。常牧鎮梅加村有從事藏式木雕產業的傳統,村子裡有不少精於藏族木雕手藝的木匠,而且還辦了七八個木器加工廠。華科這一角色就是從這些藏族木匠的生活中提煉的。

總之,在這部微電影中,演員們以樸實自然的表演,在鏡頭前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常牧幹部群眾脫貧攻堅所走過的歷程。

值得一提的是,《直亥三兄弟》中還有一些頗具地方和民族色彩的細節,不著痕跡,獨具匠心,為影片增添了文化的神韻。比如,影片一開始,大哥南加坐在自家院中鞣製羊皮的鏡頭,這是一個多麼生活化的鏡頭。再比如,三弟華科與戀人在憧憬美好未來,籌劃搬遷到縣城後怎樣發展致富時,他們跟前那一堵氂牛糞壘成的牆垛,又是多麼具有牧區特色。還有影片最後,兩個弟弟商量準備出資為大哥在神湖附近辦一個牧家樂時,三兄弟的對話中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傳說中,神湖郭拉措是直亥三兄弟出征凱旋後,龍王獻上的青稞美酒。當地又傳說郭拉措是一位美麗的少女,每當吉祥的日子,她的兩隻耳環就會在湖面上顯現。令人驚嘆的是,影片鏡頭真的捕捉到了這並不常見的自然景觀——湖面上顯現了兩個圓圈。

是的,美麗少女郭拉措應該向人們展現出她那美麗的耳環——在常牧鎮牧民們擺脫貧困,走向幸福生活的吉祥日子裡。

滿滿的幸福:《直亥三兄弟》微電影略談

貴德縣委宣傳部 李元業

青海日報新媒體傳播中心攝製組要來常牧鎮拍攝一部反映深度貧困地區牧民群眾脫貧攻堅的微電影,我聽後非常高興。脫貧攻堅是當下整個中國正在進行的偉大的社會實踐,說到貴德縣的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工作幹得怎麼樣,實施了哪些項目,扶貧過程中曾發生過怎樣的感人故事,扶貧成果如何,就不能不提到常牧鎮。作為貴德縣唯一的深度貧困鄉鎮,常牧地區通過國家政策傾斜、項目傾斜、資金傾斜等諸多措施,地區的水電路、住房、醫療養老教育等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當地群眾的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值得從事文學或藝術方面的專業人員好好挖掘一番。

作為媒體人,影片編劇才保時刻關注著貴德縣,尤其是常牧鎮的脫貧攻堅工作。我在常牧鎮工作期間,作為好朋友,我與他經常交往,他走訪了我鎮每個扶貧幹部,扶貧駐村幹部和貧困戶。他深入了解了常牧鎮的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扶貧工作開展期間,他曾多次來我縣採訪,報導了我鎮脫貧攻堅戰,走向小康故事。之前他帶領三個採訪小組深入採訪了常牧鎮6個牧業行政村,搜集和掌握了大量的扶貧素材故事,為微電影積累了豐富的材料。他說,常牧鎮的精準扶貧非常有實效,在項目實施難度係數高的條件下,貴德縣上下不畏艱難,在全縣各部門的統一協調和配合下,在常牧鎮黨委政府的攻堅克難下,大家步伐統一,行動統一,工作統一,完成了教育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高難度工作任務,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鑑。影片以精悍短小的篇幅,講述了常牧鎮三兄弟通過精準扶貧產業和項目帶動,攜手努力最終走向小康生活的故事,準確地反映出貴德縣精準脫貧取得的巨大社會效益、生活效益、政治效益,起到了助推和激勵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廣大幹部、群眾的作用。再說說這部微電影故事的真實性。這部微電影確實反映出了常牧鎮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生產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的大改善。真實再現了經過精準扶貧,貴德縣常牧鎮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大力發展,群眾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群眾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青海日報新媒體中心拍攝的《直亥三兄弟》,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社會意義。

言歸正傳,說說這次拍攝過程。今年六月,青海日報新媒體傳播中心攝製組奔赴貴德,與縣宣傳部門和常牧鎮相關領導銜接後,展開了影片拍攝準備工作。他們克服了地域溫差大、雨水天氣多、交通不便、住宿不便等諸多因素,滿身濺著泥水穿行於常牧鎮6個牧業村,拍攝下一個個珍貴的鏡頭,擷取一個個美麗的畫面和場景。他們本著「講群眾故事、故事群眾講」的宗旨,尋找和確定以親身經歷過精準扶貧全過程的牧民群眾為主要演員,保證了微視頻的真實性和可信性。

講一件拍攝過程中的趣事。在拍攝初期,影片主人公之一,三兄弟中老三的演員沒有著落。攝製組在討論影片拍攝架構時,無意中看到一個本地小青年拍攝的微視頻,覺得這個人很符合影片中老三的形象。向身邊人一打聽,認識這個年輕人。一個電話,這個年輕人就過來了。當然,最後審片時發現小伙子演得非常到位。

在短短兩個星期內,攝製組同志不分晝夜、不畏困苦,克服眾多困難,高效率、高質量拍攝完成了整部電影,得益於他們對貴德縣精準扶貧工作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也得益於攝製組的敬業精神和朋友們的大力支持。我相信,這部微電影的播出,將再次展現貴德縣廣大幹部群眾聚力拔窮根、徹底摘窮帽的精神風貌。當然,這也是青海日報新媒體傳播中心對貴德縣宣傳工作的一次大力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