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化考古研究為何會走入歧途?有哪些文獻信息被篡改和隱匿?

夏朝與詩經研究 發佈 2020-08-25T06:42:29+00:00

但就是這樣一個文化沒有中斷的文明,在通過考古學求證夏王朝歷史的研究中,長期以來卻無法得以確認,使得華夏文化起源的夏王朝歷史,受到了學界與世界的質疑與否定。


(作者:趙輝)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源遠流長,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延續發展的人類文明。但就是這樣一個文化沒有中斷的文明,在通過考古學求證夏王朝歷史的研究中,長期以來卻無法得以確認,使得華夏文化起源的夏王朝歷史,受到了學界與世界的質疑與否定。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呢?

從二十世紀初中國考古學建立起,通過現代考古學求證我國夏王朝歷史,都是中國考古學與考古界追求的最終目標。但一百年的考古探索與近六十年二里頭考古遺址的夏文化研究,不僅沒有實現這樣目標,甚至讓培養中國考古人精英的北京大學考古學學子,產生了一種對職業的懷疑與對人生的目標的絕望。「二里頭的工作已經進行了六十年,才只發掘了這麼小一部分,當年參加夏商論戰的前輩已逐漸凋零,但夏到底是什麼,我們得到答案了嗎?人生又有幾個六十年,可以等待一個問題的答案。不僅鄒衡先生那代人等不到,很可能許宏老師這代人也等不到,我們這代人、你們這代人,能不能等到?如果傾盡一生時間,也等不到一個答案,能不能接受這份遺憾?」這是一位北大考古人對當前及可見時期內,對夏王朝考古成果的絕望表述。

縱觀百年來對夏文化研究史,以北大考古學精英人士進行的夏文化研究,依據一些邊緣史料,從起始便將黃河河洛地區作為夏文化研究的重點範圍,一些考古界前輩前赴後繼對黃河河洛地區進行了考察考古。

「文獻梳理,依據《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竹書紀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另一說為四百三十一年。「471年包括羿、浞代夏的『無王』階段,431年不包括『無王』階段。」文獻所見夏的都城有多個:《史記·周本紀·集解》引徐廣《史記音義》「夏(指禹)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居陽翟」;《今本竹書紀年》「帝啟,癸亥即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在陽翟);《史記·夏本紀》正義引《汲冢古文》「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宋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卷四「夏都」條引《世本》「相徏帝丘,於周為衛」;《今本竹書紀年》卷上「少康自綸歸於夏邑(陽翟)」「十八年,遷於原」;《太平御覽》引《紀年》帝寧(杼)「自(原)遷於老邱」;《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帝厪,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古本《竹書紀年》稱「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夏都雖多,但多為文獻記載,有考古線索或考古上基本得到證明的僅登封告成之陽城和洛水近旁的斟鄩二地。1959年徐旭生調查發現並發掘至今的偃師二里頭遺址,位於洛水附近,「面積達9平方公里,發現有宮殿、大墓、鑄銅作坊遺址與精美的玉器、青銅器和陶器,……有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就是夏都斟鄩。」(李伯謙)。以黃河流域河洛地區的二里頭考古遺址,就此成為當代夏文化研究的中心遺址與主流學術。

但是,細緻梳理傳統中國文獻典籍,筆者發現,許多關於夏王朝的歷史信息,被有意或無意所篡改,或者其包含的夏王朝地理信息被隱匿、忽視。這些史料信息才是破解夏王朝、夏文化的關鍵史料,是打開夏王朝面紗的鑰匙!

關於華夏文化、華夏文明的內涵,《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文獻有著明確記述。《戰國策》「中國者,聰明睿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楚之所義行也。」;《史記·趙世家》中的記載「(公子成)曰:臣聞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學者,離中國,故臣原王圖之也。」;《資治通鑑》「臣聞中國者,聖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願王孰圖之也」。

《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問世年代,由遠及近,對傳承華夏文化的「中國者」,卻發生了一些根本的變化,將華夏文化的傳承者由具體變模糊、由傳承者變為效仿者,隱匿了華夏文化的具體傳承者。「蠻楚之所義行也」「蠻夷之所義行也」「蠻夷之所則效也」,「蠻楚」篡改為「蠻夷」,「義行」篡改為「則效」,將南方楚地中國人的華夏文化傳承,篡改為南方東夷地區的人效仿中國人,所包含的本質歷史文化信息已大相逕庭。

在夏文化研究中的一條重要線索,眾所周知的《國語·魯語·孔丘論大骨》記述「吳伐越,墮會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好聘,且問之仲尼,曰:「無以吾命。」賓發幣於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徹俎而宴,客執骨而問曰:「敢問骨何為大?」仲尼曰:「丘聞之: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現今流傳各個年代版本的《國語》,皆為「吳伐越,墮會稽,獲骨焉」。但在《水經注·淮水》中,酈道元的對此也有詳細的論述:「《春秋左傳》哀公十年,大夫對孟孫曰: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王帛者萬國。杜預曰:塗山在壽春東北,非也。余按《國語》曰:吳伐楚,墮會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聘,且問之。客執骨而問曰:敢問骨何為大?仲尼曰:丘聞之: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之,其骨專車,此為大也。蓋丘明親承聖旨,錄為實證矣。」

《國語》與《水經注》對同一事件的記述,語言相同,唯一不同的只有一處:「吳伐越」與「吳伐楚」。這一字只差別,卻使得吳國獲得大骨的地方,從楚國塗山的淮河之濱防風冢,篡改到了越國會稽山,關於大禹與防風氏的傳說故事發生地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禹與防風氏治水的故事也由此潛移默化地從楚國境內移植到了越國境內。雖然故事本身的意義沒有影響,但對研究大禹、研究夏王朝、研究夏文化的發源地,其中包含的夏王朝地理範圍,中國的文獻典籍卻被再一次篡改。

不僅文獻典籍被篡改,在近代發現的證明夏王朝與大禹治水存在的極其重要青銅器秦公簋,作為為數不多的文物,在歷史研究中,其中的銘文「虩事蠻夏」也被莫名其妙地篡改為「虩事蠻獶」。本來秦公簋銘文中實實在在的古「夏」字,活生生地被一些學者篡改為不知所云的「獶」。秦國先祖服事南方夏王朝的歷史記載,就這樣無厘頭地被篡改與隱瞞,作為一個夏文化的主流精英研究者,你們不虧心嗎?對得起華夏祖先嗎?

其實,在中國文獻典籍中,是有許多明確記載夏王朝、夏文化地理位置的記述。如《左傳》中的「楚失華夏」,向我們記述了華夏之地在楚國境內;《左傳》「徐,夏故也」向我們傳達了春秋徐國是夏王朝的故地;《徐偃王志》中的「楚人惡我之即諸夏也」,更是明確陳述了被楚國侵占前的徐國人即是華夏文化的傳承者,是夏王朝的故地。這些原始中國文獻典籍記載,都告訴我們:創造華夏文化的夏王朝,在南方的楚國境內、在徐國境內、在東夷地區、在蠻夷地區

放著這些中國原始文獻典籍中,關於夏的歷史信息不研究,卻重點在一些後人史料解讀的書籍中去找尋夏文化;抱殘守缺地在黃河二里頭考古遺址上去研究夏文化,即使傾注一生的精力,能破解夏文化的來龍去脈嗎?當你們感嘆夏文化研究的艱難時,有沒有考慮是自身的問題限制了你們的思維?是你們嚴格的學術師承關係,禁錮了你們的視野?是你們業已形成的地方利益學術利益,限制了你們的開拓進取?

作為中華文明形成關鍵時期的夏王朝,不是不存在,不是無跡可尋,而是燦爛輝煌的華夏文化發源地被後世人為地篡改隱匿了。世界人類文明的發源地,無一例外地發源於地球的北緯30度線附近,華夏文明也不例外。位於地球北緯30度線附近的淮河沿線地區,才是夏王朝、華夏文化、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這一華夏文明發源地,將在夏文化的深入研究中,逐漸揭開其神秘的面紗,照耀世界文明的未來(作者:趙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