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行》唐 李白

曦觀 發佈 2020-08-26T22:41:11+00:00

來自百度圖片 侵刪要理解李白的這首《俠客行》的精髓,必須要了解「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背景。故事就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那時候,正是戰國七雄各自為政的時代,而當時的秦國,兇猛的像一隻餓虎,虎視眈眈的盯著身邊的獵物。


要理解李白的這首《俠客行》的精髓,必須要了解「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背景。

故事就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那時候,正是戰國七雄各自為政的時代,而當時的秦國,兇猛的像一隻餓虎,虎視眈眈的盯著身邊的獵物。齊、楚、燕、韓、趙、魏這六國似乎隨時都可能成為秦國的「大餐」。大戰的氣味越來越濃烈……

先附上一張戰國時候的七國地圖:

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大戰於長平,趙國戰敗,四十萬大軍投降,被秦將白起坑殺。

之後,秦軍更是乘勝圍困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

無奈之下,趙國只好派人來魏國求救。

此時,魏國的君王正是信陵君的哥哥魏安。但是,魏王進退兩難,出自自保的考慮,最終拒絕了趙國求援的請求。

而信陵君深知「唇亡齒寒」的意義,多次勸諫魏王出兵不果,遂採取了「竊符救趙」的想法。

而這個想法來源於信陵君的一名食客——侯嬴。

在這裡就要插播一下信陵君的廣告了:

「信陵君,姓魏名無忌(對,就是張無忌的「無忌」哦),是魏昭王的小兒子,也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公元前276年,魏安釐王即位,封無忌為信陵君,食邑封侯,成為魏國境內的一方諸侯。信陵君貴為公子,卻從不傲慢待人,反而大開侯門,禮賢下士,廣交天下英才。信陵君的交遊,不問血緣世系,不問財富職位,看重的是個人的能力技藝,上自經邦治國,下至雞鳴狗盜,有一技之長者皆為所用。極盛時期,信陵君門下的食客,號稱有三千之眾。」

洋洋洒洒這麼多字,無非就是想鋪墊一點:信陵君用的人,三教九流,不分貴賤。這就為下面朱亥和侯嬴的出場做了鋪墊。

侯嬴,原本是魏國都城大梁東邊的看門人,儘管家境貧困,在江湖社會、遊俠民間,卻有賢達之名。


朱亥,本是市井操刀的屠夫,力大無比。

而看門人和屠夫卻最終成就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的美名,不禁讓人愕然。

據說,「竊符救趙」的具體提議者是充滿智慧的侯嬴,也是侯嬴提出讓魏王的寵妾如姬去盜取魏王的虎符。《史記》中也有記載「公子從其計,請如姬。」

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你讓你的嫂子去偷你哥哥的東西,這不是荒唐?但是一定是事出有因。據說,信陵君有重恩於如姬,這個忙,如姬是無法推辭的。

而我們要知道,「戰國時期,軍權掌握在國君手中,國君調兵遣將,用兵符作為憑證,兵符用銅之作,多鑄成虎形,居中一分為二,左半符授予領兵出征的大將,右半符留在國軍手中。國君調兵遣將時,書擬王命,同右半符一併交付使者,使者至軍中宣讀王命,將所持右符與將軍所持的左符合符,驗證生效,方可出兵。」這也是為何要如姬偷虎符的原因了。



提出讓朱亥陪同信陵君一同前軍營的也是侯嬴,因為侯嬴料到當時的領軍大將晉鄙有可能心生懷疑。果不其然,當信陵君拿出虎符之後,晉鄙以「缺少王命和杖」為由拒絕交出兵權,遂被早有準備的朱亥用四十多斤重的鐵錘擊殺。


信陵君順利的取得兵權,帶兵擊秦救趙。

之後,趙國之圍被解。

可是,信陵君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信陵君也再也不能回魏國,只能暫居趙國。

出謀劃策的侯嬴,在信陵君手握兵權之後便自刎而死,侯嬴用烈士俠義的死,激勵英雄,結束了自己美麗的一生。

救趙以後的朱亥,史書上也再沒有記載。或許朱亥跟隨信陵君一起到了趙國,或許是出遊他國,都不得而知。但人生一世,能在歷史上綻放瞬間的光彩,足矣!

而那個偷出虎符如姬,歷史更是欠她一個交代。不過,很多學者也認為,如姬這個人或許是虛構出來,即便是真的存在,最後的結局也不會好到哪去,或者被打入冷宮,或者被殺……

「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總是重複著歷史!又有誰能逃過命運的安排!


俠客行

唐 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格式】五言古詩

【名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基調】抒懷(借俠客精神抒發自己心中的豪情壯志)

【年齡】李白44歲左右

【譯文】

趙國的俠客帽上隨便點綴著胡纓,吳鉤寶劍如霜雪一樣明亮。銀鞍與白馬相互輝映,飛奔起來如颯颯流星。他們武藝蓋世,十步可斬殺一人,千里之行,無人可擋。他們大事做成後,拂袖而去將功勞和美名隱藏起來。

想當年,侯嬴、朱亥與信陵君結交,與之脫劍橫膝,交相歡飲。與朱亥一起大塊吃肉,與侯嬴一道大碗喝酒。幾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諾,並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嶽還重。酒後眼花耳熱,意氣勃勃勁生,感動蒼天,可貫長虹。朱亥揮金槌殺大將竊兵符救趙,使邯鄲軍民大為震驚。朱亥與侯嬴真千秋萬古二壯士,聲名煊赫大梁城。他們縱然死去而俠骨猶香,不愧為一世英豪。

誰願像揚雄那樣的儒生,白首著書,老死窗下呢?

【注釋】

俠客行:樂府舊題。

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

縵(màn)胡纓:即少數民族做工粗糙的沒有花紋的帶子。縵:沒有花紋的絲織品。纓:系冠帽的帶子。

吳鉤:寶刀名,原來的吳鉤是指的一種彎刀,現在代指各種刀和劍。

霜雪明:謂寶刀的鋒刃像霜雪一樣明亮。

颯沓(sà tà):群飛的樣子,形容馬跑得快。

信陵: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餘人。

炙(zhì):烤肉。

啖(dàn)朱亥:讓朱亥吃。啖:吃。

素霓(ní):白虹。古人認為,凡要出現不尋常的大事,就會有不尋常的天象出現,如「白虹貫日」。「意氣素霓生」的意思是,俠客重承諾、輕死生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也可理解為,俠客這一承諾,天下就要發生大事了。

烜赫(xuǎn hè):形容聲名盛大。

大梁城:魏國都城,今河南開封。

太玄經:西漢揚雄的一部哲學著作。

【創作背景】

李白的這首《俠客行》創作時間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這首詩應該寫於公元726--727年左右,那時李白26、27歲左右,正值青春年少,壯志豪情,一心想要干出一番大事業,功成身退,煊赫千秋。第二種觀點認為這首詩是在唐玄宗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李白44歲),李白被「賜金還山」之後在游齊州(今天的山東濟南附近)時所作。

唐朝時期,遊俠之風頗為盛行,特別是關隴一帶「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的風習,更促成了當時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因此,他自幼除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與韓荊州書》)「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遊贈馬少府巨》),甚至,一生都不離劍,堪稱是「文武不殊途」,兼備於李白一身。李白出生於富裕之家,性格豪爽,看不上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方式,一句「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即可窺見一斑。李白極其狂傲,「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文韜武略,樣樣不在話下。李白一心想干一番大事業,「事了拂衣去,不深藏身與名」,功成身退,順應天道,這是自命不凡的李白內心的豪情壯志。學就要學「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的魏國俠客,仗義出手,拯危濟困,煊赫千秋。

個人更傾向於李白是44歲時候左右寫下的這首詩,因為經歷了官場的爾虞我詐,似乎更加渴望的是能夠得到像「信陵君與朱亥、侯嬴」這般和諧的君臣關係,所以才有這首詩中「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的感慨。

不過,無論是李白年輕的時候,還是被賜金還山壯年的時候,這首《俠客行》就是在以任俠意識為尚的社會背景之下創作的,充分表露了李白的豪情壯志。

【賞析】

李白這首《俠客行》是「借他人故事,澆自己塊壘」,抒發了作者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嚮往,形象地表現了李白的豪情壯志。


趙客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幾句刻畫了俠客的形象、高超的武藝和俠客精神。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帶著頭巾,身上別著閃亮的彎刀,白馬銀鞍,揚鞭疾騁。這有似乎點像曹植的《白馬篇》中描述的「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大家可以腦補一下:一位高大的白衣少年,身騎白馬,衣袖飄飄,疾馳而過……似乎天底下的俠客嗾使這個樣子的。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引用了《莊子·說劍》的典故:「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描寫了俠客高超的武藝。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渲染了俠客精神:淡泊名利。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將俠客與信陵君這樣的「明主」聯繫起來。李白正是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以成就自己「謀帝王之術」的政治抱負。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這幾句描寫信陵君任用朱亥、侯嬴兩位勇士竊符救趙的故事,通過歌頌俠客精神,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寫信陵君款待侯嬴和朱亥,兩位俠客為信陵君的大義和感情所感動,意氣慷慨激昂如白虹貫日,許下比五嶽還重的諾言。這裡使用了一個典故:這裡的燕趙俠士就是指的詩中的朱亥和侯嬴兩位,魏國的信陵君依靠身邊的俠客朱亥和侯嬴「竊符救趙」的典故。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讚揚朱亥揮錘擊殺晉鄙而震驚趙國,雖然侯嬴和朱亥都死去,但在魏都留下盛大聲名,俠骨傳香,不愧為當世英雄。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李白通過對校書天祿閣草《太玄經》的揚雄來反襯俠客精神的崇高和偉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