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變臉來之不易,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人人都是守護者

暖意序史 發佈 2020-08-15T03:19:09+00:00

川劇要說老年人在春晚最喜歡看什麼節目?很多人都能張口就來——戲劇。確實,戲劇作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形式,憑藉著其優美鏗鏘的唱腔,華麗而不失平和的動作演繹,婉轉動人的劇情在老年人當中得到廣泛傳播,幾乎每個老年人都會哼上幾句。

要說老年人在春晚最喜歡看什麼節目?很多人都能張口就來——戲劇。確實,戲劇作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形式,憑藉著其優美鏗鏘的唱腔,華麗而不失平和的動作演繹,婉轉動人的劇情在老年人當中得到廣泛傳播,幾乎每個老年人都會哼上幾句。

依據表演形式的不同,戲劇又分為川劇、京劇和豫劇等諸多劇種。其中髮根於巴蜀之地的川劇中的變臉讓人印象尤為深刻。

人有百面,戲子有千面

在戲曲出現之前,臉譜和面具就已經存在了,如唐朝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中提到:「西涼伎,假面湖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即那時的歌舞藝人已開始在演出時佩戴面具。

臉譜被稱為「戲曲的圖案化的性格化裝」,變臉則是改變臉譜。變臉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出現在川劇中。川劇明末清初開始在四川中部和東部、重慶、貴州和雲南廣泛流行,距今約有三百年歷史。

川劇以表演見長,有著諸多絕技絕活,如變臉、踢慧眼、噴火、繩索功和代角等,極具觀賞性,在戲劇界有句話說「聽京劇看川劇」不無道理。

而在眾多絕技絕活中,最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被稱為「即時藝術」的川劇變臉了。據老輩藝人們相傳,川劇變臉最早出現在20 世紀20年代,是在被譽為「川劇聖人」的康子林為首的眾多川劇藝人的藝術交流中催生、發展出來的。

最先在表演中出現變臉的是《歸正樓》,後來《歸正樓》里的變臉被藝人們引用到《蒙面俠》、《八陣圖》、《白蛇傳》和《飛雲劍》等劇目中,逐漸發展壯大。

川劇演員在表演變臉時,通過使用袖、袍、扇等道具,在遮面一瞬間時使用某種特別手法達到變臉的目的來描述劇中人物內心和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情緒和心理狀態以不同顏色不同花紋的臉譜表現出來,極具視覺感染力,這也是川劇臉譜的獨特性。

今日川劇變臉來之不易

變臉出現的初期只是作為一種輔助表演方式,還存在很多表演漏洞,並未取得廣泛關注。發展到今天的豐富且神秘的變臉文化則是一百年來一個又一個變臉藝術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首先,變臉臉譜材料的更換對變臉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1954 年,川劇藝人孫德才將變臉臉譜的材質由夾皮紙變成了布料。到了上世紀 80 年代,四川省川劇院武生演員劉忠義改用綢緞製作臉譜,變臉的臉譜數目明顯增多,破綻幅度得到明顯降低,變臉得到快速發展。

隨著變臉技藝的完善,變臉技藝被應用到了更多的劇目當中,由於變臉的神秘性與藝術性,川劇的舞台效果越來越好。變臉也成為了川劇中極具特色的一個絕活,有「看川劇不看變臉等於白看」之說。

新時代的發展,人們的交流日漸方便,變臉文化迅速傳播開來,不僅僅是在巴蜀之地,在國內的其他地方上的人們也通過手機、電腦認識到了川劇,認識到了變臉。在2006年,川劇藝術被列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入選非遺使變臉傳統藝術文化屬性得以提高。人們不再簡單把它當成一種山野雜技。

變臉不僅僅是一種表演藝術形式,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代表著巴蜀之地人民的智慧,人們對藝術的熱愛,對生活的嚮往。

傳承之路崎嶇坎坷

正所謂福兮禍所依,儘管川劇和變臉藝術在蓬勃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一些問題接連出現,這些問題不得到很好的解決的話,必定會阻礙著川劇和變臉藝術的發展。

1. 觀眾對川劇變臉缺乏深層次認知

川劇變臉不是僅僅變換自己臉上覆蓋著的臉譜,變臉要與川劇的一些表演環節結合起來才能了解變臉要表達的深層次東西。在變臉過程中,變臉藝術者不僅要快速變換自己臉上的面具,而且還要在變臉時注重自己的神情與動作,這樣有利於觀眾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川劇的精彩可是很多觀眾看不到這一點。

臉譜以顏色劃分有紅、白、青、綠等幾種,每種又可以代表著一種心情,比如紅色代表憤怒,白色代表狡詐。變臉過程中通過臉譜顏色的變化也可以於無聲之中反映出劇中人物心情的變化,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川劇劇情,這也是最初川劇中設置變臉環節的原因。

隱藏在臉譜背後的故事不為觀眾所知曉,自然也對川劇的傳承造成諸多阻撓,不利於川劇變臉這種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2. 變臉形式落後,缺乏創新,沒有與時俱進

川劇變臉作為一種傳統藝術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也是本著回歸底層,回歸過去保持本心的發展路線,具有強烈的傳統文化色彩,深受一些民間群眾的喜愛。這種方式有利於川劇在底層紮根,但是不利於其發展壯大。

在網絡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如果固步自守,不思進取,不做創新,很難在網際網路的浪潮中衝出重圍。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戲曲類演出場次0.74萬場,比2018年同期上升4.51%;票房收入4.1億元。全國戲曲演出半年的票房還不如一部引進的國外電影票房多

我們需要文化自信,需要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走出大山,走出村落,走到國際化的大舞台上去,讓全世界都能夠欣賞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同時傳統川劇表演又非常受制於表演形式,需要場地和專門的服裝和道具,不能做到「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自由化演出,不利於川劇的傳播與傳承。

3. 變臉離開川劇還叫變臉嗎

如果你去問一個小孩或者年輕人你看過川劇嗎?他很可能回答說沒有。但如果你問他看過變臉嗎?他可能就回答的是看過了。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不願意去欣賞川劇中亢長的其他表演環節,只去欣賞神秘酷炫的變臉環節,仿佛變臉就代表著川劇的精華、川劇的全部。

有需就有應,為了響應眾人對單獨變臉的嚮往,很多變臉藝術者不再以川劇為依託,把變臉單獨抽出來作為一種民間技藝進行展示,這也就使得人們更加無法體會到臉譜背後隱藏的含義

如果去四川那邊旅遊就會發現,在一些景點,火鍋店,茶樓經常可以看到變臉藝術者的身影。這種表演形式與在劇院表演不太一樣,觀眾和演員之間的互動更加自由。無疑這種形式有利於變臉為人們所見識,但是它也會在無形中淡化人們對變臉原本想表達的意義的探討,對完整且準確的傳承變臉文化造成不利影響。

築起傳承之基

川劇變臉作為我國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近些年來在傳承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些遺產,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不再只從紀錄片里看到變臉,我們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 加大對中國川劇戲劇文化的宣傳

川劇作為我國戲劇殿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劇種,在傳統戲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變臉是川劇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表演形式,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文化價值。在變臉過程中不僅要讓觀眾看到它的藝術價值,也要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文化價值內涵。

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入群眾當中,了解群眾對變臉已知的與未知的,並對此開展相關工作,加大對川劇文化的宣傳力度,使川劇文化能夠立根於群眾,與群眾產生共鳴,提高社會對川劇的了解。

2. 與時俱進,跟上網際網路的浪潮

川劇劇情跌宕起伏,表演者字正腔圓,又憑藉變臉、噴火、雜技等絕活具有非常高的觀賞性,在過去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可是在如今視頻資源橫行,人手一部手機,只要想看隨時就可以看,傳統川劇表演飽受打壓。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表演劇目缺乏創新,表演形式缺乏創新,傳播模式缺乏創新等等。在如今的時代里,不創新,搞固步自封就是落後,終究會被淹沒在科技化的浪潮之中。網絡時代的到來,是挑戰也是機遇,在繼承和發揚川劇變臉的過程中,要緊跟時代潮流,登上網際網路的快車。

我們可以將川劇與動漫結合創建經典ip形象賦予川劇新的活力,比如《京劇貓》的誕生就無疑促進了京劇的傳播;可以結合時事開發新的劇目,比如以扶貧攻堅為背景編寫新劇目;利用新設備新材料對表演形式進行優化創新,比如在表演中加入聲光電等特效;利用好短視頻平台,剪輯優質內容上傳;開發川劇文創產品,讓川劇走入尋常百姓家......

唯有不斷創新,未來川劇變臉藝術才會走得更遠。

3. 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技藝與文化同時輸出

由於很多產業對變臉藝術者的需要,因此會有很多人抱著只學習變臉技藝之後憑此獲利的心理進行學藝,這是萬萬不行的。變臉藝術是川劇的一部分,變臉離不開川劇中其他表演環節。離開了,變臉也就是一種普通的市井雜耍,不具有文化內涵和深刻意義。

這就要求對傳承者們嚴格把關,確保他們想學的是變臉以及它背後的川劇,而不僅僅是變臉這一技藝本身,同時也要要求傳承者們在學成之後,即便是要單獨表演變臉,也要向觀眾展示變臉文化意義與內在蘊含,讓更多人真正了解到川劇,而不僅僅拘泥形式。

每個人都是守護者

川劇變臉藝術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技巧性與文化藝術價值。可是由於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很多年輕人沉迷於網絡上的快餐文化,如短視頻等,而在慢慢把變臉這種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給忘卻。

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能夠在劇院中見到一次正宗的變臉,為了將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長久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我們需要對川劇變臉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進行創新,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到我們的文化,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藏。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守護者,都應該好好守護它,讓它在今後的漫漫歲月中依舊保持蓬勃的活力。

參考文獻:

1.《中國戲劇》

2.《試論川劇臉譜藝術形式與受眾審美的互動》

3.《戲劇文學》

4.《戲劇之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