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科普書《夏小正》,是什麼時代的文獻?

蕪史 發佈 2024-05-04T11:28:45.434772+00:00

#古籍守護人#古老的科普書《夏小正》,這部傳世古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物候歷。什麼是物候歷?所謂物候,即生物的周期性現象,如植物的發芽、候鳥的遷徙、動物的冬眠等等,這些現象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通俗來講,物候歷即記錄農事生產與氣候的關係。

古老的科普書《夏小正》,這部傳世古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物候歷。

什麼是物候歷?

所謂物候,即生物的周期性現象,如植物的發芽、候鳥的遷徙、動物的冬眠等等,這些現象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

通俗來講,物候歷即記錄農事生產與氣候的關係。

這部古書簡省古樸,全書約四百餘字,記事概不多言內容卻很豐富,

涵蓋物侯氣象、農事活動、天文曆法、政事等方面,

特別有關生產活動的大事,如耕種、畜牧、漁獵、採集、蠶桑、養馬之類都有具體的描述,

由於文字古奧難懂,前人發出「文句簡奧,實為三代之書」之嘆。


那麼這部最早反映我國農事活動的珍貴文獻,它究竟是哪個時代的作品呢?

關於《夏小正》原文的成書年代,從古代開始一直爭論到現在,至今沒有定論。


「夏之遺書」?



由於杞國一直使用《夏小正》,因此歷史上有人認為它是夏朝的曆書。

杞國歷史悠久,是夏后氏的後,曾是殷之諸侯,後做了周之諸侯。

在《禮記》中也記載了孔夫子說的一段話,他說:我欲觀夏道,是故之祀,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也

孔子想考察夏代的政治情況就去了杞國,但夏代的文獻已大多散失,他只得「夏時」。

太史公說「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

東漢鄭玄注說「得夏四時之書也,其存者有《夏小正》」,認為孔子得到的「夏時」即《夏小正》。

在《竹書紀年》中也說「帝禹夏后氏元年,帝即位居冀,頒夏時於邦國」,

另有後世幾個朝代的學者,認為它是「夏之遺書」、「羲和遺蹟」、「為禹啟所制」,只是都沒有給出依據。


對此有人提出了看法,夏代即便是有原始文字,但能否寫成書籍《夏小正》?

因而認為它是夏代古書,在傳說流布中被保留下來,到春秋時被記錄成書,依據是春秋時期杞國內遷,如果《夏小正》是杞國的文獻,那麼它應當是在內遷之前早就寫成。

也認為說它編寫於西漢,依據它最初出現在西漢戴德編纂的《大戴禮記》中,然而《大戴禮記》中固然收錄了西漢時人的著作,但不能一概而論。

現代一些學者認為它是周初的作品

有人說是史官在的曆書上作的附錄,依據是星象與節氣相對比;也有人說《夏小正》所用曆法,是殷周之際頒行之舊典;還有人說它成於秦漢之間,『夏』字是後人加的,最初名為《小正》........


總之,大概是三類看法:

1.認為它是夏朝曆書;

2.也認為它是夏朝曆書,成書年代在春秋或戰國時代;

3.認為它不是夏朝曆書,但可能仍然保存有夏代曆法的基本面目。


《夏小正》的內容有什麼?



從《夏小正》的內容來看,其曆法十分簡單,僅以一年十二個月為序,未分四季,看起來很古樸原始。

從史料和卜辭來看,夏代的商先公自上甲微開始便以天干命名,夏代後期的幾個王胤甲、孔甲、履癸也都用天干為名。所謂天干地支,實際上就記日法,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搭配組合出60組,每組代表一日,60日為一個循環。

而《夏小正》記有「丁亥萬用入學」。


它所記載的自然現象,以動植物的變化最多,可見這是一種較原始的觀象授時的曆書,記事以農業為主,

按《國語》的說法,在夏代之前的烈山氏之子柱已能種植百穀百蔬,至夏朝時周人的始祖棄則繼承了這種技能,並被人稱為后稷,表明夏朝的種植業已較為發達,

而《夏小正》中農作物種類已經五穀俱備,麻、黍、櫻、麥、豆樣樣都有。



它記有「囿有見韭」、「囿有見杏」說明有菜園和果園,「魚陟負冰」說明還要以漁獵生活;「三月援桑始蠶」,可見當時注重採桑養蠶;

但沒有提到「百工」之事,可見手工業生產還很不發達;


它所記星象是容易見到參、大火、織女等星,未達到全面系統觀測天象的水平;

從文獻來看,夏代先民已積累了許多天文知識,如《左傳》記載「故夏書曰:辰不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記錄了當時發生於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現象,由於人們不了解日食的原因,所以日食時人們擊鼓奔走。這是見於記載的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另《竹書紀年》中記有「夏帝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的內容。


它所記官職「嗇人」、「虞人」等,均指夏代原始低級的職官;「初服於公田」,可見當時己有「公田」、「私田」之分........


種種跡象表明,它很可能是夏朝流傳下來的關於生產活動的世代經驗的積累,

由夏人總結傳述經後人整理,

是最早反映我國農業經濟的文獻,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