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綿陽鬧市中的國寶級文物,即使從旁路過也少有人發現

90後女行者 發佈 2020-08-15T07:59:16+00:00

在綿陽市遊仙區芙蓉溪畔仙人橋旁的綿陽科技館前,屹立著一左一右兩座石闕,古老、滄桑的外觀與充滿現代科技感的綿陽科技館形成鮮明的對比,它們叫做「平陽府君闕」。

據史料記載,平陽府君闕建於東漢195年,因闕上刻有「漢平陽府君叔神道」的銘文而得名,它在此已屹立了1800多年至今未倒,並且在遭受千年風雨洗禮後依然保存相當完整,是十分珍貴的漢闕,早在1961年它就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闕,即漢代石闕,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面建築,常立於宮門或陵墓前,是古代達官貴人用來表示身份等級和威儀的象徵。平陽府君闕屬於墓闕,在我國現存的29座漢闕中,它是保存最為完整的雙墓闕。

平陽府君闕的兩闕之間相距26米,通高5米左右,由闕基、闕身、樓部、闕頂組成,均為石材疊砌而成,其間無任何粘黏物,但整體堅固整齊,端莊美觀。

在兩闕的闕身和闕頂下方斗拱四壁都雕刻著豐富的裝飾浮雕,多是富有生機的仙靈、珍禽和瑞獸,如振翼欲飛的鳳鳥、翱翔的蛟龍、弓背仰首的猛虎、猙獰的饕餮、背生雙翅的天馬和的羽人。

這些雕刻形象有趣,栩栩如生,其刀法剛勁,技藝純熟,可惜風化嚴重,不容易辨認,細看似乎還有被修復過的痕跡。

在闕身楣枋四周鐫刻有墓主生前車馬出行圖,參照旁邊的牆繪可以看出其內容細節。據說這座墓闕的主人為東漢末年一個涪縣籍的官吏,生前官至平陽亭侯,死後歸葬涪縣,後人為其立闕。從出行圖中的豪華儀仗場面可以反映出墓主生前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

有意思的是,在兩座漢闕的闕身還刻有佛教造像,共計33龕,但這些佛像並不與其它雕刻同時代,而是刻於南北朝時期梁代。在四川境內分布著許多佛像造像,多數造像的雕刻年代都在唐代及唐以後的朝代,梁代的佛像造像可謂十分罕見。

因年代久遠,這些佛像都已模糊不清,只能看出它們的大體輪廓,穹形頂的佛龕內刻有佛、菩薩、侍者、諸天大眾造像,佛像或坐、或立,佛龕旁還刻有「梁大通三年七月」題記。佛教徒們以這樣的方式達到了弘揚佛法的目的。

平陽府君闕既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又是古老的建築藝術品,它使我們回首千年,依然領略到漢家風采。可惜認識了解它的人並不多,以至於即使位於繁華的鬧市之中、與科技館相鄰也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也許只有對文物古蹟感興趣的人才會在它面前駐足停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