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與金門的風獅爺信仰

生活一錄 發佈 2020-08-12T03:49:31+00:00

在東山與金門等地設立在建築物的門或屋頂、村落的高台等處的獅子像,用來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鎮煞,寄託民間驅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風獅爺是閩台的一種地方民俗。在東山與金門等地設立在建築物的門或屋頂、村落的高台等處的獅子像,用來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鎮煞,寄託民間驅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風獅爺信仰文化

  風獅爺為一頭站立起來的獅子,造型古樸、憨態可掬。獅子為百獸之王,它的形象常被用作辟邪招福的辟邪物。連橫在《台灣通史》中這樣描述:「屋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謂可厭勝」。《新金門志》也有「人家屋上,每見有陶質瓦獸,作獅子張口狀,亦有作擐甲獎軍狀,名曰蚩尤」之述。

  當人類的居住形態基本形成的時候,人們把對岩石的敬畏、崇拜、依賴的觀念沿襲下來,甚而加入風水巫術的文化內容,以「靈石鎮宅法」之說便出現在建築民俗中。就這樣,風獅爺同石敢當一樣被賦予驅邪鎮魔、保境安民的民俗文化內涵,成為守護一方的神靈。

  金門內嵌式風獅爺

  金門風獅

  明代黃道周故居風獅

  陶制四面獅

  招財風獅爺

  金門風獅爺文物坊

  閩台兩地的傳統建築作為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個分支,秉承了河洛地區的文化淵源。建築講究風水,避晦克沖,如建宅院而缺金木水火土,就必須用一種符咒等去彌補。至今閩台民居建築中的門向、牆角、路道等無一不涉及風水。在閩台地區民間有「路剪房,見傷亡」之說。為克服這一現象,慰藉心理,人們把「風獅爺石敢當」嵌在牆基上,作為鎮宅辟邪、納福迎祥之物。民間把風獅爺分為制沖煞型與聚落避邪物兩種,均置於特定位置來鎮宅祈福。風獅爺通常立於村子頭、尾,甚至有些風獅爺還放置在屋頂上,而放在屋瓦上的風獅爺又叫作瓦將軍。由於金門的冬天東北季風肆虐,島上居民生活十分艱辛。所以就有引入漳、泉用獅子收風煞以及招福的習俗,意在抵擋邪煞,保護鄉人及過路行人平安。

  東山風獅爺信仰

  自古以來,東山島民居講究「天人合一」的建築環境,人們崇尚自然,喜愛自然,注重「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共德,與日月合共明,與四時合共序,與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在閩南,俗傳有「家有石平安,店有石興旺」「事竟成,石敢當」之說。相傳明清時石敢當還曾作為貢品,進貢朝廷。風獅爺風俗已成為閩南的泉州、漳州、廈門乃至台灣等地區共同的民間信仰。

  東山島陳城鎮湖仔村,自古是來往船舶的停泊點、小澳頭,也是漳浦、詔安和本縣漁市交易集市,因所處的烏礁灣流溝經過大帽山東南麓及眾多條峽谷,匯集形成反弓狀溪流。先民們為了破解這一風害水煞,遂在村中建造一尊形態聳立,體型碩壯,蹲踞扭頭朝向北方,耳長額闊,眼凸鼻圓,顎肥顴突,唇翻咧牙露鋒,腿壯爪利,形態兇悍的「風獅爺」。

  陳城鎮岐下村「風獅石敢當」。造型簡約為立式單獅,胸前佩一玲瓏,露4

  齒含笑,圓圓酒窩,逗趣可掬,風蝕嚴重,周圍的老房子有的已坍塌,足見其年代久遠。

  梧龍村「風獅石敢當」。梧龍村原名「浯龍村」,興盛於明代,是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之一。這尊嵌牆式風獅石敢當,形態誇張、和藹可親,粗眉毛、深眼窩、高鼻子,嘴巴閉合,與金門縣的「風獅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金門風獅爺信仰

  金門舊稱浯洲、仙洲,地處海中,雄峙中流,四面無高山屏蔽,中間有丘陵起伏,與海壇、銅山、南澳各水師互為犄角。《金門縣誌》載:「故東北風三時不絕,颶風所發,甚於內地。」舊時,百姓生活環境極為惡劣,民不聊生。屢遭風災的金門,渡海先民從民俗信仰里想出專門對付風災的「風獅」之神,俗稱「風獅爺」。據金城鎮金門城村《古地城隍廟擴建前言》載,該村風獅爺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迄今為止年代最久遠的記載。

  增修《金門縣誌》載:「浯地苦風,村落多在藏風處。其當風路口,每見有石刻巨獸,作猿狻張口人立狀,俗稱風獅,雲可擋風。有風患者,村落每致改遷,如李洋、西洪,昔為村落,今漸荒蕪。」「(風獅)為鎮制風煞之神。後浦節孝坊外向第一獅,髹漆斑斕,俗傳因其張口受日月精華,雲有靈異,居民於八月中秋日以酒果祝獅王千秋。」

  明季鄭成功登上金門後,大勢砍伐樹木造船。不久便黃土遍地、童山濯濯,東北季風肆虐時,長吹直入,塵土飛揚。島上居民因苦於風患,邪祟叢生,植物不易生長,於是各個村莊便開始仿照閩南祖家的風俗,在廟口、村落路口豎立風獅爺石敢當,以期驅魔鎮風,庇佑百姓。村民視其為守護神,稱「上神」,膜拜祭祀。《古崗村風獅爺遷建志》也載有:「風獅爺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38年),安設於小古崗村後溝,坐東北方,依民俗用以驅邪制煞,祈祥賜福,以求合境平安。」

  瓊林聚落原為蔡氏宗族聚落,據說此名為明神宗所御賜。因其戰略地位重要,村中坑道廣布相連,成為金門著名的戰鬥村。村口立有「第一代金門風獅爺代表」雕像,藉此鎮邪驅魔,保佑村民的平安。其造型高大挺拔,身披紅色披風,面容略帶微笑,雙眼炯炯有神又不失威武,人們經常在它嘴邊置以棒棒糖或餅乾,因而成了它的特殊標誌之一。在瓊林還有一尊位於前尾位置恩主公宮右前方,右手持令旗、左手持帥印,造型古樸莊嚴。據金門縣政府統計,現存的風獅爺有68座,金沙鎮風獅爺41尊、金寧鄉風獅爺8尊、金湖鎮風獅爺13尊、金城鎮風獅爺6尊。在人口不足5萬的金門,風獅爺卻遍布整個海島,而且每座風獅爺香火不斷,令人咂舌驚嘆。「風獅爺」作為金門一道獨特的風景,吸引著許多遊客觀瞻,如今已演變成金門的象徵和特有的人文景觀之一。

  寓意如意吉祥,信仰圖騰的風獅爺,作為閩台民眾普遍認同的「平安符」「祈福石」,具有閩台歷史社會與民俗文化的價值,體現了地域民間信仰的獨特性和地域民俗文化的厚重,可謂是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黃輝全文/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