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魯特大爆炸後藝術界遭受創傷,塔羅牌為什麼在大混亂中再度流行?

藝術眼artspy 發佈 2020-08-12T02:17:19+00:00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Gift of Nancy Atwood Sprague in memory of Albert Arnold Sprague。

貝魯特藝術界哀悼

爆炸後的大面積死亡和破壞

8月4日晚,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爆炸,目前已確認137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年輕畫廊家和一名在內戰後幫助重建家鄉的建築師。在爆炸中喪生的29歲的Gaia Fodoulian正在努力成為一名藝術品經銷商。現年57歲的黎巴嫩建築師Jean-Marc Bonfils也在爆炸中喪生,他設計了位於貝魯特的Tanit畫廊。藝術家Abed Al Kadiri於8月3日在Tanit畫廊舉辦了他首個展覽,然而展覽被爆炸幾乎摧毀,13幅畫作中僅剩下3幅。另一位藝術家 Katya Traboulsi則表示「我很幸運能成為一名藝術家,因為它幫助我從戰爭中癒合。我住在黎巴嫩,但現在我不知道該怎麼想。我需要處理這一切——我的恐懼、焦慮、痛苦和憤怒。貝魯特到處都在流血。」

貝魯特發生爆炸後,藝術家Katya Traboulsi的工作室,圖片來源:The Art Newspaper

展覽

艾爾-格列柯大展「野心與反抗」

在芝加哥重開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於7月31日重開,帶來了古典大師的展覽「艾爾-格列柯:野心與反抗」。展覽的中心作品是博物館館藏、為此次巡展特別修復了的《聖母升天》:強壯的、張開雙臂的聖母,身穿發光的紅藍色絲綢袍子,腳蹬新月上沖向天堂,身後是一群發光的天使。艾爾-格列柯(1514-1614)在35歲時開始創作這幅非凡的祭壇畫:他的人生旅程已經過半,從地中海東遷徙到地中海西面。

艾爾·格列柯,《聖母升天》,1577-79年,?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Gift of Nancy Atwood Sprague in memory of Albert Arnold Sprague

他出生於克里特島,接受的是聖像畫家的訓練——此次展出的兩幅他平面化、明亮的拜占庭風格的作品——之後他前往威尼斯,然後是羅馬,吸收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神和技術革新:透視、人物造型、威尼斯色彩、古典線條。然而,他的作品從來沒有真正的義大利風格,他缺乏贊助——固執、傲慢的態度無濟於事——最終他移居西班牙。艾爾-格列柯,即西班牙語中希臘人的意思。艾爾-格列柯最終在托萊多遇到了藏家,那是他古怪的空間關係,拉長的人物,極端的表現力得以流傳至今的起點。

1905年,印象派畫家瑪麗-卡薩特在巴黎邂逅了《聖母升天》這幅畫,並在大西洋彼岸為其尋找博物館的歸宿。美國與埃爾-格列柯的特殊關係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他的作品在經過幾個世紀的默默無聞之後在美國被重新發現,作為一種新的舊物,引起現代藝術收藏家的共鳴。儘管如此,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在1906年收購《聖母升天》仍是一個大膽而有先見之明的舉動。展覽中的重點還包括來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聖約翰的幻象》和來自普拉多博物館,埃爾-格列柯生前最後一件作品,那幅長達四米的《牧羊人的崇拜》。

Evelyne Axell:波普藝術中的遺珠

成為矚目的焦點

Evelyne Axell的人生可以說相當像電影情節,年輕女演員在馬格里特(René Magritte)的幫助下成為一名成功的藝術家,最終卻在一場悲慘的車禍中死去。但正如一個新的展覽所揭示的那樣,她的一生還有更多豐富的內容。這位比利時波普藝術家充滿活力的繪畫、拼貼畫和塑料雕塑作品探索自由和女性氣質,將在波蘭收藏家Gra?yna Kulczyk位於瑞士的Muzeum Susch舉辦的Axell回顧展「Body Double」中呈現。這是數十年來Axell在比利時以外地區最大規模的作品展示。

Evelyne Axell與她1967 的作品《Valentine》留影,圖片來源:tate.org.uk

1956年22歲的Axell與電視紀錄片導演Jean Antoine結婚,婚後7年間拍攝了數部電影。於此同時,她學習了一年的藝術,卻成了她重新獲得獨立的一種方式——獨立於丈夫,獨立於電影業固有的厭女症。1964年,她請家族朋友馬格里特輔導她,成為這位藝術家唯一的學生,在一年的時間裡,她每個月都會去拜訪他兩次。在一次和丈夫去英國的旅途中,Axell接觸到了波普藝術,像是什麼東西被打通了一般,儘管波普藝術也通常被視為男性主導的流派。

Evelyne Axell 1967年創作的作品《 La Grande Sortie dans l'Espace》? Courtesy Collection Philippe Axell. Photo: Paul Louis. Copyright: ADAGP, Paris, Prolitteris, Zurich 2020

在男性藝術評論家對她的美貌進行評論後,她取了一個不分性別的單名Axell。她是時代的產物:美麗的女性深知父權社會的限制,對女性氣質的表現感到沮喪,並擁抱性解放。她在1970年說:「我的主題很明確:生物-植物自由的烏托邦中進行裸體和女性氣質的實驗,這意味著一種沒有挫折或逐漸屈服的自由,它只容忍自己設定的限制」。有評論人稱Axell是美國和英國之外出現的最重要的波普藝術家

菲利普-多德:在拉脫維亞再現蕭勤

蕭勤,《光的力量》,1965 ? Courtesy of 3812 Gallery

英國策展人菲利普·多德(Phillip Dodd)記錄了2020年1月至7月,他無法親臨現場,無法與藝術家見面,基本通過WhatsApp策劃在馬克·羅斯科出生地拉脫維亞多加皮爾斯的蕭勤(Hsiao Chin)個展的過程,和對這段時間生活狀態的反思。多德認為現年85歲的蕭勤是散居在歐洲的華人藝術家中的重要一員,他在歐洲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卻位仍未被書寫。對於疫情期間只能靠手機螢幕策劃和觀看藝術,多德感到倦怠。他說:「偉大的指揮家托斯卡尼尼曾經說過,音樂需要現場體驗——留聲機是音樂的死亡。我對小小的手機螢幕上的藝術也有這樣的感覺。」因為「繪畫需要在現場體驗。尺度、色彩的調製、元素的戲劇性、標記的能量——關於繪畫的一切重要的東西在手機螢幕上都被抹去了。特別是像羅斯科一樣,蕭勤把他的繪畫想像成一種精神行為。手機不適合作為冥想的曼陀羅。「

美國藝術家伊莉莎白·佩頓

中國首次個展將於UCCA舉行

8月14日(星期五)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將舉行「伊莉莎白·佩頓:練習」開幕。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美國藝術家伊莉莎白·佩頓的工作一直處於復興具象繪畫和拓寬肖像繪畫傳統和概念的前沿。

伊莉莎白·佩頓,《練習(羽生結弦)》,2018。由格林家族收藏提供,版權歸伊莉莎白·佩頓所有

作為佩頓在中國的首次個展,本次展覽囊括了她三十年創作生涯中的一系列重要肖像作品,並重點關注其過去十年的創作。她的創作對象廣泛並持續擴寬,涵蓋了諸如拿破崙、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大衛·鮑伊、安格拉·默克爾以及羽生結弦等從生活中的親密友人,重要文化人物到令人仰慕的歷史人物的形象。本次展覽由UCCA與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共同策劃。

金杜藝術中心推出張弓個展「啟示錄」

8月13日,金杜藝術中心將舉辦藝術家張弓個展,包括其23幅架上作品和12幅素描。大多是他在2018到2020年的創作,以2020年的為主。

張弓,《日光之下》,2018,圖片來源:金杜藝術中心官網

在這個世界發生結構性變動的時代,藝術家描繪了他接受到的各種啟示,分別來自內心的幻象和信仰,或是來自大自然的微妙細節。本次既有《日光之下》和《有晚上,有早晨》等以自然為題材的作品也有以騎士、文藝復興式的海邊山城等主題的「啟示錄」系列。

人物

「頂替者焦慮」和迪斯科

泰特美術館館長Maria Balshaw

講述生活化的一面

Maria Balshaw courtesy Johnnie Shand Kydd

泰特美術館館長Maria Balshaw參加最新一期BBC節目《荒島光碟》(Desert Island Discs),本期邀請嘉賓選擇他們最喜歡的八首歌曲,進行一次想像中的孤島之旅。Balshaw選擇了比利·布拉格(Billy Bragg)的《Waiting for the Great Leap Forwards》和大衛·鮑伊(David Bowie)的《Wild is the Wind》等,還有寵物店男孩(Pet Shop Boys)的《It's a Sin》,「我選擇《It's a Sin》是因為這首歌讓我想起青年生活,在同性戀酒吧中聽著Pet Shop Boys的歌跳舞——絕對史詩級迪斯科。」Balshaw對藝術的熱情是在1991年看到英國藝術家Cornelia Parker的「冷暗物質」(Cold Dark Matter)系列作品之後被點燃的,她還提到儘管在博物館已經工作多年,但仍然有「頂替者」的焦慮感,並坦率地公開自己的個人生活,觸及了悲劇性的一面,說道泰特可能會迫不得已裁員200人,"在這期間,我們已經儘可能地動用了自己的儲備資金來保住工作崗位"。她說道。她還表達了對藝術家和電影製作人德里克-賈曼(Derek Jarman)的懷念, 「賈曼的電影訴說著另一個宇宙」。

保羅-麥卡錫訪談:我每年被審查四五次

保羅-麥卡錫(Paul -McCarthy)的創作,無論是電影、雕塑、繪畫、裝置,意義在於直面現實,弄清楚你周圍發生了什麼。沒有結論,沒有硬性事實,只有問題和實驗。不管那是糞便形狀的充氣裝置,喬治-W-布希和豬做愛的橡膠雕塑,或是白雪公主和她的七個小矮人排泄的繪畫。但在2020年,以麥卡錫一貫的方式——用性、暴力、體液和病態幽默——來創作變成一件棘手的事。「但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已經被阻止了很多次,被審查了。我不知道,一年有四、五次。" 但他沒有提到具體的事例。

保羅-麥卡錫和達蒙·麥卡錫,《加勒比海盜》,2005年,攝影:Ann-Marie Rounkl,圖片來源:《衛報》

今天很少有藝術家做的表演能像他70年代的作品那樣直面問題,比如在《Class Fool》中他把一個芭比娃娃塞進自己的屁股,在滿是番茄醬的教室里嘔吐,或是做出令人震驚的《Rebel Dabble Babble》。在他職業生涯的40年里,他仍然是你會遇到的最具對抗性、最令人震驚和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怪異藝術家之一。

2013年,麥卡錫「糞便」充氣雕塑《Complex Pile》在香港西九龍公園展出,藝術家以此嘲笑周圍如畫的環境,並取笑公共雕塑的謹慎品質,圖片來源:Art@Site

但《衛報》指出最令人震驚的,是以前我們可以把他的所作所為看成是極端的,而現在,你越是領略他的暴力和憤怒,你就越會發現,這個世界已經慢慢變成了一個大型保羅-麥卡錫的藝術作品。

藝術項目

《我看見了世界終結》:

一顆炸彈如何在一瞬間

改變了地球上的生活?

《我看見了世界終結》(I Saw the World End)靜幀 ? Es Devlin and Machiko Weston

上周末,出於對黎巴嫩爆炸受害者的尊重,在倫敦皮卡迪利廣場放映Es Devlin和Machiko Weston紀念75年前廣島和長崎遭到美國投下的原子彈轟炸而製作的影像作品,改在委託創作這件作品的帝國戰爭博物館的官網上播放。兩位藝術家收集轟炸倖存者,世界各地政治家、精神病專家、科幻小說家等在對事件的看法,文本和聲音在一個明亮的白色爆炸脈衝,穿過一個黑暗的螢幕。作品中來自西方的聲音描述了原子彈的孕育過程,而那些原子彈受害者的聲音則捕捉到活過那一瞬間的記憶。"我的周圍變成了刺眼的白色,就像一百萬個照相機的閃光燈同時熄滅。然後,一片漆黑。"在長崎空襲中倖存下來的田中康次郎回憶道。羽田秀子描述了從廣島的防空洞裡出來時,看到的是一個完全改變了的世界,早晨變成了黃昏。

《我看見了世界終結》(I Saw the World End),2020 ? Es Devlin and Machiko Weston

博物館

結束163天的關閉

大英博物館將於8月27日重開

重開後的大英博物館將限流每天2000人? British Museum

與其他博物館一樣,重開後的大英博物館將採取社交距離措施,將每天參觀人數限制在2000人,在疫情爆發前,大英博物館每天的參觀人數為18000人。為紀念重啟,特納獎得主藝術家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將展出他的作品《無名工匠之墓》(The Tomb of the Unknown Craftsman),該作品最初是他為2011年的大英博物館同名展覽創作的。銹跡斑斑的鐵棺呈船形,上面鑲滿了從博物館藏品中提取的工藝品鑄件,是對工匠精神的致敬。佩里在博物館網站上的一部影片中說:"它是對所有建造、打造大英博物館的匿名技術人士的紀念"。與此同時,原定於春季開放的展覽也被重新安排時間。「密宗:從啟蒙到革命(Tantra: enlightenment to revolution)」將於9月24日持續至2021年1月24日。「北極:文化與氣候(Arctic: culture and climate)」則將於10月22日開幕。

大埃及博物館將於今年完工

10億美元巨資項目的幕後花絮

博物館的中庭立著一尊拉美西斯的雕像,圖片來源:CNNI

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將在今年年底完工。作為21世紀最負盛名的博物館建設項目之一。目前建築已經完成了 96.5%,將在2021年用 4到6個月的時間 安裝大約10萬件文物,包括3000件來自圖坦卡蒙墓的珍品。大埃及博物館的面積達49萬平方米,埃及文物和旅遊部長Khaled al-Anany稱其為 "第四金字塔",自然也就可以看到古蹟的全景。最大的藝術品——一尊高11米、重達83噸的紅色花崗岩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早在2018年1月就運到了,中庭也圍繞它建造,它的身後矗立著87尊法老和埃及眾神雕像。樓上的圖坦卡蒙長廊是博物館的亮點展廳,將首次展示有3300年歷史的圖坦卡蒙藏品。日本是該博物館的主要支持者,10億美元費用中,日本提供了價值約75%的貸款,並通過日本國際協力機構提供了專業團隊,該機構培訓了數百名埃及保護人員。從2002年宣布建築競賽到計劃明年開館,大埃及博物館的開幕用了近20年時間。

藝術市場

詹姆斯·默多克的投資

對巴塞爾藝術展的未來有何啟示?

Artnet專欄作家Tim Schneider分析詹姆斯·默多克的其他投資將為巴塞爾藝術展的未來帶來哪些啟示,8月3日,巴塞爾藝術展母公司MCH集團的股東和董事會成員投票通過了一系列舉措,旨在平息該公司不穩定的財務狀況,並制定新的發展路線。雖然債務重組和更多資本化是一系列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筆交易的核心是Lupa Systems注入7450萬瑞士法郎(約合8000萬美元),Lupa Systems是詹姆斯·默多克(James Murdoch)創立的投資公司。Lupa Systems現在成為MCH集團新的 "重要股東",最高可獲得49%的股權,並承諾至少持有全部股權5年。在近期MCH集團發布的一封聲明中提到,預計2020年的銷售額將比2019年減少一半。儘管此前MCH集團此前在印度的發展並不完全順利,但印度仍然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詹姆斯·默多克在印度投資已經有20年,因此這部分的潛力不可被長期忽視。

佩斯畫廊旗下公司將於邁阿密

推出體驗式藝術中心Superblue

今年12月,一家名為Superblue的商業藝術中心將在邁阿密開業,但這家藝術中心並不會銷售作品或雕塑,這家藝術中心是佩斯畫廊的新分支,將通過門票銷售獲得收入,致力於沉浸式、體驗式,以及結合科技和當代藝術的藝術作品。

邁阿密Superblue效果圖, Photo by Moris Moreno. Courtesy of Superblue

Superblue的首席創意官Mollie Dent Brocklehurst說:"這是來自多個背景合作的結果:建築、戲劇、工程、設計、美術。"他在2019年與佩斯總裁兼執行長Marc Glimcher一起創立了名為PaceX的項目。Superblue將位於一座50000平方英尺的廢棄工業建築中,而這僅僅是這個新成立的公司計劃中的幾個體驗式藝術中心之一。

紐約畫廊Edward Ressle在上海開設新空間

首展布魯斯·瑙曼

8月16日,紐約畫廊Edward Ressle在上海的全新畫廊空間開放,首展為「布魯斯·瑙曼:影像實驗」,呈現瑙曼創作於1968-69年的五件影像作品,這也是藝術家在中國大陸的首次個展。

圖片來源:Edward Ressle微信公眾號

此次展覽與芝加哥藝術學院的視頻數據中心(VDB)合作舉辦,展出作品源自卡斯泰利-索納本德(Castelli-Sonnabend)的影像收藏。Edward Ressle是2016年春季成立的年輕畫廊,坐落於紐約上東區。畫廊主愛德華·萊斯勒表示上海空間的選址經歷了三年的籌備。

藝術現象

塔羅的藝術,從文藝復興到今天

塔羅牌近年來又重新流行起來。但這一具有百年歷史的神秘學實踐圖示,卻隨著每一位新一代藝術家的出現而不斷演變。近期出版的一本新書探索了塔羅牌背後來源有14世紀義大利的傳奇形象,在Taschen出版的《秘傳圖書館》(Library of Esoterica)的第一卷中,記錄了人類尋求精神聯繫的創造性方式,收錄了從義大利北部文藝復興時期至今的500多張塔羅牌,其中許多牌很少出版。

《秘傳圖書館》,圖片來源:Taschen

最早已知的塔羅牌參考資料均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早期,並以義大利的威尼斯、米蘭、佛羅倫斯和烏爾比諾為中心。一張手繪金箔牌是已知最古老的塔羅牌之一,據信是前米蘭公爵Francesco Sforza委託藝術家Bonifacio Bembo工作室製作的。藝術家Osvaldo Menegazzi則沉浸在塔羅牌的歷史和象徵意義中,並開發了許多受傳統圖示和現代藝術運動影響的牌組設計。隨著塔羅牌的再次流行,21世紀的藝術家們常常回歸傳統設計,以反映對種族、性別和性的態度變化。

藝術發現

瑪雅人廣泛使用

前工業化歐洲極罕見的藍色顏料

今墨西哥境內的瑪雅遺址奇琴伊察勇士殿上的壁畫使用了「瑪雅藍」(約270年),圖片來源:Photo by 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UIG via Getty images

在前工業化的歐洲,藍色顏料是極其罕見的,但在大洋彼岸,藍色顏料卻被瑪雅人廣泛使用。由於需要從遙遠的阿富汗進口,這種藍色顏料有時甚至比黃金還昂貴。然而,早在公元前600年,一種被稱為瑪雅藍的顏料出現了,這種顏料的鼎盛時期是在8世紀,當時它被廣泛用於繪製古典瑪雅時期的壁畫。藝術史學家和科學家都對瑪雅藝術中鮮艷的藍色顏料的起源感到困惑,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種色彩艷麗的顏料的來源才最終被確定:它是通過將一種罕見的粘土(稱為attapulgite或palygorskite)與靛藍科植物a?il製成的染料混合而成。考慮到即使在今天,創造新的且狀態穩定的藍色顏料仍然是一個挑戰,這種幾乎是無名的成就就更加引人注目。雖然瑪雅藍似乎並沒有在殖民時期的藝術家中流行起來,但另一種當地的顏色卻很流行——靛藍。

義大利藝術專家製作了

拉斐爾的面部3D重建圖

證明他被埋在羅馬萬神殿

拉斐爾-桑齊奧於1520年在羅馬去世,年僅37歲,在感染高燒8天後去世。羅馬Tor Vergata大學的專家們利用1833年他的屍體被挖出後製作的頭骨石膏模型,創建了3D模型,並將其與同時代的藝術家所畫的肖像以及自畫像進行了對比,得出的結論是模型與畫像彼此吻合。

Tor Vergata大學研究人員製作的拉斐爾復原像與拉斐爾約23歲時的的自畫像對比,圖片來源:Composite: Getty Images/Tor Vergata University

Tor Vergata大學的分子人類學家Olga Rickards說。"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具體的證據,證明1833年從萬神殿挖出的骨架中有屬於拉斐爾的,這為未來可能進行的旨在驗證這一身份的分子研究開闢了道路。"

《我的倫勃朗》:當代收藏家們對荷蘭古典藝術大師的迷戀

一部關於「擁有」倫勃朗作品的藏家和機構的紀錄片《我的倫勃朗》即將在英國上線。

《我的倫勃朗》海報

在阿姆斯特丹,Jan Six是一位身份極特殊的倫勃朗藏家。他其實是Jan Six十一世,是倫勃朗1655年畫的那幅繁榮商人的後裔——這幅畫被西蒙-沙馬稱為17世紀最好的肖像。紀錄片中展示,這幅畫掛Jan Six那座有56個房間的17世紀阿姆斯特丹豪宅里,裡面擺滿了維米爾、布魯蓋爾、哈爾斯和魯本斯以及倫勃朗的作品,Jan Six從小就和倫勃朗的畫作一起吃早餐。影片的核心劇情之一是講述Jan Six在2014年到2018年之間,如何甄別兩幅「新」倫勃朗作品。

托馬斯-卡普蘭也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他是一位57歲的美國億萬富翁。他與妻子達夫娜不僅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倫勃朗私人收藏(11件),還擁有唯一一件在私人藏家手中的維米爾作品,他們的荷蘭黃金時代收藏大約有250件。自2003年以來,這對夫婦就開始了「藝術消費的狂歡」。開普蘭詼諧地解釋說,他們平均每周購買一件作品。而且他們有一個使命,讓他們的「萊頓收藏」為全球的博物館服務。「我們的使命是利用古典大師來促進人文主義及其高貴的後代:寬容和相互尊重。」他在影片中羅浮宮的一場展覽發布會上說。影片還捕捉到卡普蘭回顧自己意識到可以擁有一幅倫勃朗作品的那天,臉上閃耀著的那種喜悅和自豪的光芒。

(文章來源於TANC)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