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為什麼只有漢字流傳至今?

格致論道講壇 發佈 2020-08-11T16:59:51+00:00

以下內容為漢字科普者、「漢字思維」課程體系創立者李山川演講實錄:實際上,每個人的認知都需要語言作為紐帶和橋樑,也需要語言充當最終固化認知的工具。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漢字科普者、「漢字思維」課程體系創立者李山川演講實錄:

實際上,每個人的認知都需要語言作為紐帶和橋樑也需要語言充當最終固化認知的工具

其中有一種語言是大腦語言。比如當我提到「蘋果」,你想到的要麼是又大又紅的水果和它的滋味,要麼是一台手機或IPAD。總之它是一個圖像,這就是大腦的語言。

但如果你想到的是「蘋果」這兩個漢字,或者apple這個單詞的話,那有點麻煩了。你需要去醫院看一下,因為大腦語言出了問題。

而為了傳遞大腦里的圖像,或者記錄它,文字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當每個中國人在認知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時,卻在現實中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為什麼呢?

原因是在這個時代,我們對漢字的看法發生了改變。

隨著現代漢語的普及,我們丟掉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最重要的中式思維方式——漢字思維。因此,我們面壁十年,圖破壁。

認知破壁

2007年,中國文字研究輿論中心將1899年甲骨文出土以來,中國文字學家、各國漢學家對漢字的所有學術研究成果,變成一個可以讓小朋友、老師看得見、用得著的體系。

這不能說是破壁成功,但至少我們在這個堅韌的壁壘上砸開一條裂縫。

我們對於漢字的認知,到底有多厚的壁壘?

下圖是關於天氣預報的圖標,你能看得見多雲的天氣,上面是太陽、下面是雲。

如果我們把它寫成一個漢字的話,應該是日在上、雲在下。

那這個漢字,在漢語中表示的是什麼意思?時間短或是看不見。

大部分會認為這表示的是「時間短」,因為「曇花」或「曇花一現」一定閃現在你們的腦海里。我們認知「曇」是通過「曇花」/「曇花一現」這一詞語。

因此,我們很自然地把這一詞語的意思當成了這個字的意思,語言就這樣欺騙了我們。

什麼叫曇花呢?曇花實際上是看不見的花,雲把太陽遮住了,雲遮日,所以太陽看不見了。

曇花為什麼看不見?它開花的時間非常短,所以中國人把它命名為曇花。

雖然說文字是語言的符號,它是承載語言的工具,但是我們卻常常被自己的語言欺騙

字詞分開

所以我們做了一個科普,叫做「字詞分開」。

首先「字」是什麼?字是符號學範疇的東西,是一個符號。

例如為了區分男女廁所,可以寫男女;可以寫W,可以寫M;可以畫一個菸斗,可以畫一個高跟鞋;可以畫褲子、一件裙子;這些都可以區別男女,這都叫符號。

詞語是語言的單位。好比一個人有各種各樣的身份——他可以是父親、兒子、學生、學者、公益的傳播者。這就是字和詞的關係。

在世界上,有好多的人都兼任著好多的身份,但這個人是唯一的。漢字也只有一個意思

因此,「一字多義」是錯誤的說法。

大家都認識下圖的漢字,但我想問,這些漢字的共同點是什麼?

有一個相同的筆畫?不是;結構都是上下左右?也不是。

但如果把簡體字換成繁體字來看看呢?實際上我們習慣把繁體字稱為正體字它「正」在有理有據

我們能從繁體字看到它們的共同點,都有「隹」——鳥。

從甲骨文到金文到篆書,我們可以看到,原來很像鳥,但是現在確實不像吧?

文字的簡化是發展的絕對趨勢,因為符號就是越簡單越好。所以文字化繁為簡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我們要知道它的來龍去脈,不能在簡化的過程中捨去了很重要的東西——不要在倒洗澡水的時候把小孩給潑出去了。

圖畫文字是中國文字最古老的雛形。圖畫是一種最簡單的思維方式。

古人說,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也就是說,依類象形將看到的畫出來,像圖畫一樣,這種就叫象形文字/圖畫文字。

人類社會的四大古文字文明:古埃及的聖書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瑪雅文字還有我們中國的甲骨文,這些都是象形文字。

但是只有中國的漢字一直被沿用到今天,為什麼?

因為它是最簡單的,哪怕是3歲小孩,都能看懂甲骨文。

接下來的線條文字稍微難一點,因為它比較抽象。祖先省掉了他們認為不重要的東西,只剩下一個優美的圓滑的線條。

大概在戰國春秋時,考漢字不考筆順、筆畫,因為它沒有筆順筆畫可言。

西漢,我們有了隸書。東漢末年,有了楷書。漢字之所以稱漢字,是因為我們的文字在漢朝時成熟了,變成一點一划的點劃文字。

在如今的計算機輸入時,我們發現漢字原來是最有優勢的——在所有的文字中,漢字的輸入是最簡潔、最快的。

但無論漢字如何簡化,我們都不能改變它的內涵和認知它的方法

例如我們通過「隹」能認識到麻雀的「雀」時,就沒有問題。但當你因此又學會喜鵲的「鵲」時,那就有問題了。

因為從語音去判斷漢字,是無法判斷出的。例如單是發音què,你分辨不出對方說的是「雀」,還是「鵲」,又或者是「卻」。

所以當我們不注意漢字的形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失去了這門語言

因為我們的文字是表義文字。讀音相同的漢字特別多,我們必須通過字的形狀去認識它。

「集」,是很多的小鳥站在樹上,它們開一個歡樂的party,這就是集合。

「集」不是老師一吹哨子,小朋友們站一排不准說話不准動的場面,而是一個歡樂的場景。

我們的語言要有畫面感。寫作文要讓大家身臨其境,但如果我們對漢字都沒有畫面感,我們的詞語沒有畫面感,怎麼要求寫出來的文字有畫面感呢?

歡樂的party正在進行,結果一場大雨下來就開不成了,小鳥都立即飛向四處,各找各媽、各回各家。那就是「霍」,快速分散的意思。

與此同音,易弄混的是「豁」——「害」和「谷」,這是打開的意思。如果理解了它們的形,我們就不容易混淆兩者了。

文字分開

這是一隻站在一個架子上的獵鷹,叫

如果我們把它放在水邊,加上三點水,它就是魚鷹,今天被簡化成這個樣子了,變成兩點水,看不出它本來的面貌了。

在漢字里,這個字有三個意思:「水平」、「正對」、「還沒有」。

我們可以用很多的技巧去記住它,但實際上漢字不需要技巧,只需要理解

漢字的產生天然就有邏輯,它的邏輯是什麼?

第一個邏輯,這是一隻魚鷹捕獵前的場景。來想像一下,一個魚鷹看著平靜的水面,等水靜下來之後,它才能發現下面的獵物,它正對著自己的獵物衝下去。

第二個邏輯,它還在架子上,所以是水平的「准」,水準。它還可以表示打槍打得准,瞄準的准;

第三個邏輯,表示「還沒有」,比如說准媽媽、准爸爸。「準備」就是還沒有齊備,表示還沒有的意思。

所以我們要理解真正的文字,我們第二個要科普的是「文字分開」。

「文」和「字」是兩個概念。

為什麼紋身?商朝的祭司認為放血儀式能讓被葬者的靈魂得到升華、得到自由,所以喜歡用紅色的染料,在頭上或者在身體上畫上這個花紋,表示經過了放血的儀式。這個叫文,文就是圖畫。

「字」上面是一個房子,下面是一個嬰兒,所以「字」的本義是生孩子

所以,「文」與「字」合起來是什麼?

文字就是圖畫所生的孩子,學術語言叫做漢字基本構件

大學時,我們就是在建立資料庫,拆開、打散、分解和重構任何類型的文字的所有構件。

而正是在漢字的解構過程中,我們全部的文化都得以顯現。

比如說,前進的「進」,是鳥在走路。那為什麼鳥走路表示前進?

因為我們的祖先發現,雞和鴨只能向前走,但不會倒退。如果它想回去怎麼辦?跳一下。

所以,鳥走路表示前進的「進」。其實有一種鳥是會倒著走的——鴕鳥,但古人沒見過。

另外一個字,「只」,被用作量詞,例如一隻雞、一隻鴨。

但還有隻身前往,形單影隻,「只」表示「單」,而它本身沒有實在的意思。「只」又可以表示手抓住一隻鳥,是「手」的意思。也能更好理解「雙」——手抓住兩隻鳥。

所以,」文「和」字「不能混為一談。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要識文斷字,識文就是要知道每一個」文「的與眾不同之處。

中國人只創造了200個不同的基本構件,憑藉它們來解釋整個宇宙。所以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就基於在這200個最重要的漢字基本構件上。

因此能「識文」非常重要,之後就可以斷字。怎麼斷?靠思考。但「思考」一詞,大家仔細想過它是怎麼構成的嗎?

很多人認為是「心田」,很有詩意。但心的上面,實際是腦子。

我們的想法很多,天馬行空,但是需要有一個東西把它連起來,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思考。這個東西叫圍。

「圍」是用繩子把鳥給套住,讓它不要亂飛,讓它有一個約束。實際上,我們的思考就是通過漢字用情感和邏輯這根線連接起來的。

漢字是有情感的,它傳遞的是我們祖先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他特別想把這些信息傳給他的後代,只不過我們現在不領這個情。

我們能看到我們祖先的思維方式。例如懷孕的「孕」,是一個大肚子的人,肚子裡有一個孩子。

孩子畫了一幅畫表示騎馬,也畫上了馬的另外一邊腿。

這些都說明一種思維方式——透明思維,與美術中的「透視」相似。他們都能看見被遮擋的世界。

齲齒的「齲」就是蟲蛀牙,這是一個平視和俯視的視角。那個小蟲子就是望遠鏡看下去時的俯視視角,門牙是平視的視角。

我們的孩子畫了一幅畫叫圓圈舞,我們一看好奇怪,成人不會畫這樣的畫,因為他把平視和俯視的視角雜糅在一起了。

所以要模仿一個兒童畫並不容易,不是筆觸的稚嫩,就能叫兒童畫,而是他的想法本身跟你不一樣

但是我們中國有句話很害人,叫做「我是為你好」。我們經常把我們的思想和意識強加給孩子。實際上,漢字和中國的古文字跟我們的孩子有很多相通之處。

創造漢字的先民處於人類發展的兒童期,我們的小朋友是人生的兒童期,這兩個兒童期是可以會合對話的,可以藉以漢字讓我們的青少年「神交古人」。

為什麼我們的漢字會流傳至今?因為我們的思想得到了升華。

當古瑪雅人要表達一個更複雜的意思時,他就創造更複雜的圖畫;古埃及人的聖書文字,當要畫更複雜的圖像來表達更複雜的意思時,最終只能趨近一個表音符號,變成一個聲音了;

但是我們中國人沒有這樣,而是聯想,並且我們的思想能放到大家都能夠想通、都能夠認同的思維定式上。

比如說編鐘,古文字上面是個鐘旋,下面是個鐘體,上面的橫和豎是什麼呢?是編鐘上面每一個凸起的釘子,叫乳釘。

這個東西不是拿來好看的,這個東西是為了能夠發出和諧的宮、商、角、徵、羽五音,為了能發出樂音。

這個編鐘給我們祖先留下一種意識,一個是中空,裡面是空的,不空那個叫秤砣,發不出聲音;第二個是突起,它表面有凸起的乳釘。

今天漢字里「甬」這個字單獨使用,查字典發現它可以是寧波的簡稱,但其實和寧波沒有關係,而是與中空或者凸起有關。

同樣的,還有我們中國人飲食的進化,學會了把肉變小、切割。肉變成小塊之後,既利於咀嚼,又利於烹調。這個叫「肖」,上面一個小,下面一個肉,下面那個不是月亮,是肉。

所以什麼叫肖?我們要把這些變成形聲字,實際上這些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在漢字里只要有它,一定都表示小或者變小的意思。

形聲字

如今,漢字是音譯文字,既表聲又表意。

95%的漢字是形聲字,但是95%的形聲字裡面的95%都是有意義的。因此我們可以把文字和語言結合在一起。

下面是一道有點難的題目,我們有四個選項:A 突然 突然、B 忽然 忽然、C 突然 忽然、D 忽然 突然。怎麼填?

應填「突然、忽然」。這個叫語感,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精確地去認同,這兩個字你說什麼區別,它沒有區別,我是靠感覺去使用。

當我的感覺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錯誤或者說覺得不合適,但是我不知道在哪個地方有問題,實際上就是我們認知它的思維方式有問題

「突」的畫面和「忽」的畫面能一樣嗎?

「突」是一條狗和一個洞的關係,這個穴是住人的,不是住大老虎的,是人的穴居,所以這是一條看門狗。

那麼什麼叫突呢?就是你去鄰居家串門,咚咚咚敲門,人沒出來,那個狗鑽出來汪汪汪,又叫又嚷,你的感覺就叫突,這是有情感的一種感覺,這是我們的邏輯。

所以為什麼叫突?你知道,但是沒想到。

「忽」不一樣,忽就是忽略、忽視,上面一個東西把心完全遮蓋住,勿表示沒有,心裡完全不知道。

所以「突」是知道但是沒想到,「忽」是完全不知道。所以,第一個只能填突然遇到,第二個空只能填忽然長大了。

一詞多義

最後一個是一詞多義的現象。

我現在很奇怪,當拿到一篇文言文,我們每一個字都認識,但是卻不知道在說什麼。

所以如何認知好「窮」字

上面是一個洞,下面是一個人,彎著腰像弓箭一樣,在洞裡走路,這是我們古人穴居的表現,這個叫窮。

原來「窮」是彎腰在洞穴里行走,走不下去了,所以「窮」真正的意思是困住

窮則思變,不是沒錢去搶銀行,是沒辦法了只有怎麼樣。困住了只能想辦法變通一下,當你困住了以後,你就無路可走了。窮寇莫追,不是說他沒錢,是追上了沒搞頭。

從人的角度上來說,「困」還可以表示沒有錢。古代沒錢叫「貧」,因為沒錢寸步難行嘛。

從動物角度上來說,到了盡頭和極限了,這一段的路程也就結束了,好比「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那偏僻的、邊遠的是什麼意思呢?因為窮鄉僻壤是感覺任何東西的都比較遠,所以大家聽到窮鄉僻壤這個詞,第一反應是不是感覺這個地方很沒錢?

不是。那個地方有可能只是因為天高皇帝遠,沒人管而已,可能還很有錢呢。

盡頭極限,到了動作的盡頭和極限,我們叫窮凶極惡,窮追猛打。

我們中國有句話叫「日用而人不知」,好比我們並不能確切地了解每天都在用的文字。

另一個例子,「用」和平庸的「庸」是一個字,知道的「知」和智力的「智」也是一個字,所以這句話還有另外一個解讀,就叫「日庸而人不智」。

當告別了傳統的生活和古漢語的環境,我們為了今日更好地認識世界,讓大腦經過有效的訓練而成為聰明的人,一定要非常了解語言表達最重要的核心構件

所以,不管是三萬個常用詞,還是兩千五百個常用字,讓我們先親近我們中國最古老的文,從最簡單的兩百個字根開始。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