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蛋里的「松花」,到底是什麼?

松鼠雲無心 發佈 2020-08-08T20:23:16+00:00

松枝燒成了灰,就只剩下了礦物質——跟別的草木燒成的灰,最多是這種礦物質多點那種礦物質少點的差別,不會因此再形成「松枝」的形狀。如果這種臆想是真的,那麼用銀杏枝葉的灰,豈不是會出現扇子的花紋?

有的皮蛋里會有藝術品版的「松枝」圖案,所以又被稱為「松花蛋」。

在民間,有的買家宣稱這說明是用「松枝燒出來的灰」製作的,似乎就要「正宗」「高檔一些」。

「使用松枝燒成的灰來製作皮蛋,就會出現松花」,這是一種「吃啥補啥」的牽強附會。松枝燒成了灰,就只剩下了礦物質——跟別的草木燒成的灰,最多是這種礦物質多點那種礦物質少點的差別,不會因此再形成「松枝」的形狀。如果這種臆想是真的,那麼用銀杏枝葉的灰,豈不是會出現扇子的花紋?

而網上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就能讓人「不明覺厲」了。隨手搜一下,很多解釋松花的文章都會用這麼一段話:

【蛋白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一種蛋白質。禽蛋放置的時間一長,蛋白中的部分蛋白質會分解成胺基酸.胺基酸知道嗎?他的化學結構有一個鹼性的氨基-NH2和一個酸性的羧基-COOH,因此它既能跟酸性物質作用又能跟鹼性物質作用。所以人們在製造松花蛋設計,特意在泥巴里加入了一些鹼性的物質,如石灰、碳酸鉀、碳酸鈉等。它們會穿過蛋殼上的細孔,與胺基酸化合,生成胺基酸鹽。這些胺基酸鹽不溶於蛋白,於是就以一定幾何形狀結晶出來,就形成了漂亮的松花。】

這個說法充滿了科學名詞,其理論似乎也說得過去。不過細究起來也還是頗有可疑之處:那些碳酸鉀、碳酸鈉跟石灰混合之後,鈣以碳酸鈣的形態存在而難以進到蛋殼之內,而進去的鈉和鉀形成的鹽類幾乎都是易容的,所謂形成的「胺基酸鹽不溶於蛋白」,大概也還是沒有事實依據的「強行解釋」。

那麼,那些松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四川工業學院的馬力教授及其合作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令人信服地闡明了這個問題。

首先,他們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這些松花是非金屬纖維結晶,大多長在皮蛋凝膠的表層,其次是底層,而很少有分布於凝膠的中間。

其次,他們把分離出來的松花用鹽酸溶解,用火焰離子測定儀分析,發現鎂離子占松花晶體的40.3%,而其他的離子含量非常低,比如排第二的鈣離子含量只有0.15%,第三的銅離子只有0.08%。因為鎂離子主要存在於蛋殼和蛋黃之中,它們跟滲進來的鹼反應生成氫氧化鎂,也就存在於蛋白凝膠的表層和低層。這兩點信息,得到了互相的印證。

那麼,與鎂離子反應生成的「松花」成分,是不是確實是氫氧化鎂呢?

作者把分離出來的松花和純的氫氧化鎂在500 °C下加熱3小時充分脫水,二者的失水率幾乎相同,也就印證了松花主要就是氫氧化鎂的推斷。

很多讀者會可能會問:那這些氫氧化鎂能吃嗎?對健康有害嗎?

氫氧化鎂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所以對沒有什麼刺激性。吃到胃裡,因為胃液的強酸性,氫氧化鎂會被中和,成為可溶性的鎂離子。鎂離子能夠被人體吸收進入血液。鎂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是多種酶的激活劑。人體需要它來調節細胞內鉀、鈉分布,維持骨骼生長和神經肌肉興奮性等。

所以呢,松花蛋里松花,可看、可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