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赤壁與燒藤甲兵,都燒死數萬人,諸葛亮為何只感嘆後者必損陽壽

袁載譽 發佈 2020-08-08T14:14:43+00:00

面對曹魏的來勢洶洶,諸葛亮不僅毫無懼色,還想出了克敵制勝的妙計,以虛打實,草船借箭十萬支,又巧算東風,火燒曹軍幾十萬人,頃刻間輕輕鬆鬆就滅掉對方主力,使孫劉大獲全勝。

《三國演義》里火燒赤壁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曹操率領幾十萬大軍南下,妄圖重創劉備和孫權。面對曹魏的來勢洶洶,諸葛亮不僅毫無懼色,還想出了克敵制勝的妙計,以虛打實,草船借箭十萬支,又巧算東風,火燒曹軍幾十萬人,頃刻間輕輕鬆鬆就滅掉對方主力,使孫劉大獲全勝。

  

  而在七擒孟獲的時候,也有這樣一出以火制勝的橋段。對方僅僅只有三萬人,諸葛亮還是採取火攻。但不同的是,火燒幾十萬曹魏大軍,他毫無懼色,火燒這區區三萬人,他卻說自己「必損陽壽」。

  同樣是火燒敵方士兵,同樣是使人喪命,前者死傷更多,為何諸葛亮偏偏覺得自己對不起後者呢?

  火燒魏軍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群雄並起,多方勢力割據,如北方梟雄曹操,占據富庶江東的孫權等等。在這些人中,劉備絕對是個不起眼的。他雖身有漢室皇族之名,但卻並無多少地盤和兵力。而他最後能與曹魏、東吳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招納了大批人才,而其中被他「三顧茅廬」而來的諸葛亮又是最著名的一個。

  杜甫在唐詩《蜀相》中這樣描寫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道盡諸葛亮一生為蜀的鞠躬盡瘁;陳壽在《三國志》中說他是「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十分肯定他的睿智與才能;就連身為其對手的司馬懿也說他「真乃天下奇才也」。

  而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諸葛亮的一身本領描寫得出神入化,仿若他不是凡人,而是神仙一般。

  「躬耕於南陽」的他一出山就幫助劉備火燒博望坡,之後的赤壁之戰中,他更是功不可沒。面對曹操率領幾十萬大軍南下攻打自己的局面,諸葛亮向劉備獻計說此時正是和東吳聯盟的好時機。他前往孫權駐紮地柴桑,憑一己之力舌戰群儒,讓孫權心服口服,同意與劉備聯合,共同對抗曹操。

  

  而面對周瑜讓他十天造十萬隻箭的刁難,他更是從容不迫,並說自己三天就能完成任務。之後一出草船借箭,不費吹灰之力就從敵營「借」來了大批弓箭,超額完成任務,令周瑜無話可說。

  之後,他更是算出何時要吹東風,指揮大家如何火燒曹軍,讓幾十萬曹軍死傷嚴重,成功令曹操大敗而走,使孫劉大獲全勝。

  火燒藤甲兵

  時間來到十幾年後,當時,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喪命,劉備替他報仇不成,還身染重疾,不久也在白帝城病逝。臨終前,劉備將兒子劉禪和整個蜀國的江山社稷都託付給諸葛亮,將自己匡扶漢室的夙願也寄托在他的身上。面臨君主的信任與重託,忠心耿耿的諸葛亮不敢辜負。

  為了達成先主光復漢室,剿滅曹賊的夙願,他決定北伐。而在此之前,他要先平定後方,解決南蠻的反叛。對於起兵反對蜀漢的孟獲,他打算走攻心計,收服這一員猛將為自己所用的同時,又安撫招納南蠻百姓的心,使之心甘情願地臣服蜀漢。於是,就有了我們所熟知的七擒孟獲的故事,也有了後來的火燒藤甲兵。

  

  《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第一次抓住孟獲後,帶他參觀軍營,面對孟獲說要打敗他的言論,他只是笑著說,「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而事實也確實如此,之後的幾次戰鬥中,孟獲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即便他請來了烏戈國的3萬藤甲兵,還是敗在了諸葛亮手上。

  《三國演義》第九十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就描寫了諸葛亮火燒藤甲兵,七擒孟獲的細節。孟獲心知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便去搬來了三萬藤甲兵做救兵。這三萬藤甲兵是烏戈國所有的精銳兵力,而身著藤甲的他們更是不懼水,再加上土生土長,他們也十分熟悉南中的地形,確實是個強勁的對手。

  對此,諸葛亮想出了火攻一計,這一招不僅專制藤甲兵的藤甲,還能速戰速決,使他能儘快穩定後方,進行北伐。然而,在把這三萬藤甲兵引到盤蛇谷,將其火燒後,諸葛亮卻感嘆道,「吾雖有功於社稷,有損壽矣。」

  誠然,這三萬人死得慘烈,但戰場上本就刀劍無眼,生死難料,更何況,諸葛亮曾經還火燒了幾十萬的曹軍,當時他可是眼都不眨一下,為何如今卻這般「多愁善感」了呢?

  兩種態度的原因

  諸葛亮之所以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關鍵還是在於他面對的一個是曹軍,一個是藤甲兵。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實打實的亂臣賊子,作為劉備一方的諸葛亮自然是和他勢不兩立的。因此,對於曹軍,諸葛亮是沒有憐惜的,畢竟這些人都是追隨曹操的,都是盜漢之輩,死得再多,也是死有餘辜。

  而這三萬藤甲兵則不同,他們都是南蠻人,而南蠻又是蜀國的附屬地,論起來,這些人算是蜀漢的臣民,是自己人。既然如此,站在自己人的角度,諸葛亮如何還能夠無動於衷呢?老話說,為官要愛民如子。勤勉為政的諸葛亮自然是個將百姓當做自己親人般的領導,活活燒死自己的親人,諸葛亮又如何會沒有憐惜呢?

  再加上這三萬人都是烏戈國的精銳兵力,算是這個小國的半條命,將這些人都燒死在這個山谷中,就相當於活生生去了這個小國的半條命。雖然此舉確實能收服孟獲,確實能平定叛亂,但確實太過殘忍。也難怪諸葛亮要心生愧疚,說自己「必損陽壽」了。

  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是「袁史」,切勿受騙

  參考資料:鄧沛.諸葛亮"七擒孟獲"說考辨[J].軍事歷史,2002,(2):76-77. DOI:10.3969/j.issn.1002-4883.2002.02.016.

  李淑揚,齊菲.淺析"七擒孟獲"中諸葛亮的人物形象[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3):68-69. DOI:10.3969/j.issn.1671-5004.2011.03.02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