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要識「黃帝密文」?為什麼要練「心智系統轉換」?

心智玩家 發佈 2020-08-07T10:43:12+00:00

看過解讀文章的網友一定會發現,用「黃帝密文」字義解讀出來的這兩部《老子》的內容,與通行本《道德經》的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用「黃帝密文」解讀了《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以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

看過解讀文章的網友一定會發現,用「黃帝密文」字義解讀出來的這兩部《老子》的內容,與通行本《道德經》的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

《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並不是殘缺本,而是一部非常完整、詳細論述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如何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經典。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同樣也是一部論述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如何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經典。

這二本經典的內涵,實質相同,但是,所用的「黃帝密文」,卻有著明顯差異。

《郭店楚簡·老子(甲本)》所用的「黃帝密文」,有很多已經在後世消失了,沒有流傳下來。所以,在現代人看來,顯得更為「古遠」。

而《帛書·老子(甲本)》所用的「黃帝密文」,很多流傳到了後世,並沒有消失,很多字形與後世的常規漢字是相同的,而有些現代漢字的字義就是從這種「黃帝密文」的字義中演變而來的。因此,現代人看起來,顯得相對「近代」。

用「黃帝密文」解讀這二本最新出土的《老子》,也發現了一個新的課題:這二本《老子》的成書相隔了相當久的年代,而且也不是出自同一位作者。

「黃帝密文」為《老子》的研究,打開了全新的世界。

「黃帝密文」對於現代人類來說是全新發現。

1899年,人類第一次認識到了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之後的100多年中,學者們都是從現代漢字字義的角度去倒推識別甲骨文。

所以,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甲骨文都是現代漢字的始祖。

但是,甲骨文並不是作為現代漢字的始祖而出現的,我們所看到的甲骨文,已經演變成了一種可以用於日常溝通的常規文字。

而隱含在甲骨文背後的「黃帝密文」,卻並不是一種常規的溝通文字,而是一種用來記載「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特種圖示

我們所看到的安陽甲骨文,就是從這種特種圖示中借用、演變過來的。

《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以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也都是用這種特種圖示書寫的。

通過研究發現,這種特種圖示應該就是在軒轅黃帝時代所創造的,軒轅黃帝的史官倉頡所造的字,就是這種特種圖示。

所以,我們把這種特種圖示稱為「黃帝密文」

「黃帝密文」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認識,所以,用「黃帝密文」字義直接解讀出來的《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帛書·老子》,對於廣大網友來說,在理解上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因為「黃帝密文」所認識的背景世界,與現代科學所認識的背景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現代科學所認識的背景世界是一種「單一結構世界」,而「黃帝密文「所認識的背景世界,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重疊結構世界」是現代前沿科學正在觸及的全新領域,是未來的科學範疇。

對於只有「單一結構世界」經驗的人來說,很難理解「重疊結構世界」。

在中國古代就有「陰、陽」學說,而且,陰陽家對「陰、陽「的概念有著很清晰地論述,所謂「陰為實,陽為虛」,這講的,就是對「重疊結構世界」很清晰地描述。

莊子的《齊物論》講的,也是對「重疊結構世界」非常詳細的論述,結尾,還用了一個「莊周夢蝶」的比喻來說明。

但是,沒有「重疊結構世界」經驗的人,對於這樣很清晰的論述,也只會從「單一結構世界」的角度去認識,而不可能認識到其中對「重疊結構世界」的論述。

所以,我們看到從古代開始,中國人對「陰、陽」的理解,對《齊物論》的理解,都局限在「單一結構世界」中。

因此,網友們要真正讀懂《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以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一定要先理解「黃帝密文」的字義,不理解「黃帝密文」的字義,總是用自己建立在「單一結構世界」上的認知、經驗去理解,那是很難讀懂的。

通行本《道德經》就是王弼在不懂「黃帝密文」字義的情況下,用常規漢字字義通假校注出來的一本書。

所以,通行本《道德經》是掛在老子名下的另一本書,在內涵上,與真正的《老子》一點關係都沒有。

也許有的網友會想,現在這個社會競爭這麼激烈,誰還有心思去學這種沒幾個人懂的「黃帝密文」。

其實,恰恰相反,現代人更需要去學習「黃帝密文」,因為「黃帝密文」中所記載的是「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

那麼,「心智系統轉換」對現代人來講又意味著什麼呢?

簡單地說,「心智系統轉換」中最基礎部分的練習,就是高端的戰略思維、創新思維的訓練體系。

我們現在已經從國家高度認識到戰略思維、創新思維的重要性,但是,在現有的高等教育中,還沒有高端的戰略思維、創新思維的有效訓練方法。

因為建立在「單一結構世界」原理下的現代科學認為,高端的戰略思維、創新思維是無法訓練的。

最多能提出一些已有戰略思維、創新思維的模型,以及其中的原理,提供別人去模仿。

用這種模型與原理模仿出來的,卻不是真正高端的戰略思維、創新思維。

完整的人處在「重疊結構世界」中,所以,人也不是單一的人體,而是有二個不同的人體重疊而成,高端的戰略思維、創新思維,其實,都不是我們所能感覺到的顯性人體的思維,而是隱性人體的思維。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我們都知道一個概念,叫做「靜能生慧」

為什麼「靜能生慧」呢?這就是顯性人體安靜下來以後,隱性人體就能發揮作用,真正的智慧,都是來自人的隱性人體。

而真正的「靜」,一般人是很難體驗到的,王陽明把一般人所體驗到的那種「靜」,稱之為「氣靜」,一有風吹草動,這種「氣靜」就會被打破,所以,不是真正的「靜」。蘇軾被「一屁打過江」的「八風不動」,就屬於這種「氣靜」。

而真正的「靜」,是蘇洵在《心術》中所講的:「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但是,在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過程中,在最基礎部分的練習里,練習者就能體驗到那種真正的「靜」。

在「心智系統轉換」練習基礎部分,不但有讓人進入真正「靜」的方法,還有讓人用「意識影像」思維的方法。

我們平時思維所用的,都是用語言的思維,而一旦開始進行「心智系統轉換」訓練以後,就能進入一種非常高級的、跨越語言的思維狀態——用「意識影像」進行思維。

高端的戰略思維、創新思維都不是用語言思維的產物,而都是運用「意識影像」思維以後的產物。

所以,現代人非常有必要練習「心智系統轉換」,只要學會「心智系統轉換」的基礎部分,練習者的整個思維能力將得到本質性的突破。

而要學會「心智系統轉換」,首先,就得認識「黃帝密文」——這是軒轅黃帝在五千年前就給華夏子孫留下的禮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