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技術比英國更發達的印度,為什麼沒能爆發工業革命

狐狸先森幾點鐘 發佈 2020-08-07T02:49:06+00:00

工業革命又是一件稀缺品,工業革命已經爆發幾百年了,全世界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真數起來,也就10來個,G7+亞洲四小龍。

要成為已開發國家,必須經歷工業革命,實現工業化,才能實現現代化。


工業革命又是一件稀缺品,工業革命已經爆發幾百年了,全世界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真數起來,也就10來個,G7+亞洲四小龍。


蘇聯的工業,被「休克療法」摧毀了,俄羅斯現在還沒緩過氣來。


而中國還沒有完全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實現工業化的道路上。


為了較為全面探討中國的工業革命之路,小狐狸會用一個系列的文章來大家聊聊這事。


工業革命系列——第 1 篇:為什麼是英國最先爆發工業革命 ;第2篇:商人治國的荷蘭,為什麼沒能爆發工業革命


今天是第3篇。


01


工業革命系列的上兩篇文章提到,英國能爆發工業革命,而政治制度更「完美」、市場機制更「完善」的荷蘭卻不能,是因為荷蘭沒選滿足引爆工業革命條件的紡織業。


但紡織業發達、還是棉花產地的印度為什麼也沒爆發工業革命呢?


印度缺了啥?


印度缺一個重商主義的政府。



和中國一樣,17世紀的印度統治者也是重農抑商,商業的發展,只是帝國的補充。


所以雖然印度擁有不少商人和工人從事紡織業,但政府沒有制定相應的工業政策來扶持,比如創造統一的國內外市場,比如鼓勵出口,比如支持紡織業規模化和機械化。


當時印度的原始工業化基礎太薄弱,完全是由一堆自由放任的無秩序無組織的小規模作坊構成的地方性市場。



這樣的地方性市場太小,對紡織品需求不大,頂多加幾個人來生產就滿足了,這樣的市場前景,根本「說服」不了資本家換機器。


因此也就沒有不可能產生工業革命。


02


這點和中國很相似。


雖然兩國的國土面積都很大,人也多,按理說市場規模非常大才對。


但在國內的人是不怎麼交流的,絕大多數人都是一輩子不出村,老死不相往來。


每個村莊都是務農,絕大多數人口都被綁定在農業上,也就分不出勞動力去從事工業。


當年英國的圈地運動,讓許多農民沒了土地,確實挺慘的,但這也充實了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


所以中國也好,印度也好,偌大的國土,其市場是被分割成一個個小市場而龐大的人口也被死死綁在農業上,一來沒錢消費,二來也不去從事工業活動。



印度的紡織業是發達,技術也先進,但其實也就是一個個小作坊。


這些小作坊生產出來的紡織品,也就在本地銷售了,別說像英國那樣擴張海外市場,你出個村也難,運輸成本高得你放棄隔壁村的市場。


也就是說,中國和印度紡織品家庭作坊都是自給自足的,小型孤立的和高度分散與本地化的,並缺乏一個巨大的商人階層來幫他們開拓統一的國內外市場,組織生產和銷售以及原材料供給。


而有能力提供這一切的政府又不主動去制定政策,幫助其發展規模化和機械化,這樣的小作坊是不可能成長的。


03


亞當·斯密為其「勞動分工受限於市場規模」的理論尋找經驗基礎時,曾描繪如下的市場狀況:


「像分散在廣大無邊的蘇格蘭高地一樣的孤獨農舍和微小村莊這樣的地方,每一個農夫都必須在家庭中自己充當既是屠夫和麵包師,又是釀酒師的角色。


在這種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里我們甚至不能指望在20英里範圍內發現一個專業的鎖匠和木匠。


這些相距至少8~10英里遠的家庭必須學會自己從事很多種瑣碎的技能,而這些技能在人口密集一點的城市是由專職師傅提供的……


在這樣分散的地區不可能有任何貿易和勞動分工產生。


什麼樣的商品才能抵消倫敦和加爾各答之間的長途馬車運輸費用?


即便有如此珍貴的貨物值得這個運費,又能用什麼方式保障其免遭遙遠路途上穿過如此多野蠻落後地區時的土匪搶劫和綁架?」



亞當斯密描述的場景,在今天的非洲、某些中東非產油國、甚至印度一些地區類似。


偌大的國土、龐大的人口,也只是一個個分散獨立的小市場,農民在這個市場裡,只能自給自足,雖然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卻越勞動越貧窮。


經濟學基本原理,勞動分工才能產生社會繁榮。


而經過好幾個世紀的重商主義的國家發展戰略和全球市場開拓,18世紀英國的鄉村工業和紡織作坊,都有了全國性的成熟供應鏈和運輸藉助強大的皇家海軍護航,也有了系統的商業和貿易網絡連接並可「安全」通向全球。


04


1601年,一名英國商人約翰·威勒出版了《商業論》。


威勒在書中為那些以營利為目的的全民性商業活動,進行了道德和倫理上的有力辯護。


他把人類歷史上被人看不起的商業逐利活動,提到了高尚的為國家謀利的道德高度,指出商人在外面代表的是國家和王室的利益,而不僅僅是私人利益。



威勒的觀點得到了伊莉莎白女王的無限欣賞和大力認同,說明當時英國王室是非常支持商業行為。


這本書比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早了160多年,這也說明了,英國的重商主義歷史悠久,比一般印象中還要悠久。


試想下,中國一名商人在明朝或清朝寫一本書,說自己代表國家利益,從事商業是高尚的道德行為,看看皇帝會不會砍他的頭。


別說明清兩朝,現在不少中國人還被商人當傷人,連某總理也說點名希望他們留著道德的血液。


中國的傳統價值觀裡面,從來不把商人當人看,士農工商,錢再多,你也是下等人。



這樣的情景,在同樣是文明古國的印度也是如此。


商人階級被嚴重打壓,別說代表國家了,連小命都難保。


加上印度甚至連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都不是,誰會在17~18世紀去組織印度高度分散的手工紡織作坊,去拓展國內市場和開展全球競爭呢?


種種原因導致了印度在19~20世紀連模仿和複製英國工業革命都不可能,更別說率先引爆工業革命了。



所以印度先進的紡織業技術被英國學去並發展了,自己也成了英國的棉花供應地到後來還成了紡織品的傾銷地,沒有競爭力的本地紡織業也被徹底摧毀。




中印兩國條件相似,所以中國和印度一樣,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是不可能自動爆發工業革命。


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後,內外交困的滿清政府尋找圖強之術,開始了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技術的洋務運動。


這是中國第一次衝鋒工業革命,洋務派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留下了哪些經驗教訓?


從下一篇開始,我們來聊聊中國的工業革命。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註:狐狸先森幾點鐘。

我們一起漲知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