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兩張名片,一是影響二是鼓勵。做自己,讓「影響」成為教育力

何捷老師的生動語文課 發佈 2020-08-07T13:44:23+00:00

之前參加貴州安順的全國第五屆作文教學研討會。一整周下來,各個流派雲集,百家爭鳴,眾說紛紜,學員感覺收穫極為豐富的同時,也產生了深深的困惑——究竟我該怎麼辦?我的路在何方?培訓,給參訓者帶來迷茫,這就是效果。

之前參加貴州安順的全國第五屆作文教學研討會。一整周下來,各個流派雲集,百家爭鳴,眾說紛紜,學員感覺收穫極為豐富的同時,也產生了深深的困惑——究竟我該怎麼辦?我的路在何方?培訓,給參訓者帶來迷茫,這就是效果。作為最後一個主講,我鼓勵大家博採百家,廣泛吸納,「做自己,讓個人的影響成為教育力」。

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悟,決定自我的教育觀念。

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不同,經歷累積成感受,感受升華為感悟,這終將影響和決定著教師教育觀念的形成。我從小在福建日報的大院長大,周圍都是讀書人,編輯記者,畫家,文藝工作者,就連傳達室的大叔也是個真正的「讀者」,閱報無數。這個環境就決定了我泡在書中長大。有意思的是我小時候閱讀最大量的不是名著而是武俠小說,簡直到了痴迷的狀態,每天不讀一兩頁是睡不著覺的。所以今天我的那點兒豪氣,直爽,南人北性的因子就源於此。因此,我的教學注重「直奔主題,省時高效,不斷改進,服務兒童」的主張也孕育於此。

小時候父母親忙,我的生活,學習靠自覺;上了師範,家就在五公里路程內卻住校三年,因為回家也一樣,住校還能省下路程時間讀些書,練些字畫,三年生活靠自己;工作當年父親去世,母親沉浸在悲痛和回憶中,我迎接新的工作,還是一個人踏上征途,任何困難靠自己解決。這些經歷讓我逐漸形成了「獨立自主,隱忍探索,不懈鑽研」的人格特質,也確保我在作文教學領域內,一頭紮下去,二十年不動搖的探索毅力,哪管期間風景也曾美好……

我所在的學校能人眾多,是福建省內屈指可數的名校。但這也決定了我必須依靠自己闖出去,而且就這樣麼一條路,不仰仗天照應,不祈求地顯靈,更不能循著所謂的人脈,背景,祖宗的蔭罩。當你排除一切妄想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真的很棒,因為你開發出最具價值的潛力——信自己,靠自己,我能行。二十年如一日,我堅持每日閱讀,每日寫作,每日和兒童在一起,不間斷擔任班主任,病事假零記錄……這樣的苦修,形成了我堅強的內心,也推動我「習慣第一,養成為上」的教育理念,也讓一個活脫脫的「我」,成為身邊兒童的榜樣,影響他們成長。在兒童心裡,眼裡,我就是作文,我就是語文;在我眼裡,兒童就是寫作主體,兒童發展就是教育目標。靠自己,你才能將自己融入其中。

每一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分享我的點滴故事,就是為了讓大家明白:即使你什麼都沒有,你還能靠自己。自己的教學積澱,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自己教育觀,教學觀,人生觀,處事觀,兒童觀……它們只不過是你獨立在天地間的一種展示,一種證明而已,展示你的與眾不同,證明你是活的存在。

自己的閱讀學習積累,決定自我的教育教學品質。

「從來學問欺富貴,好文章出自苦燈下。」語文教師不讀書是不可想像的,但是不可想像的事在我的身邊屢見不鮮。自己不讀,把書發給你也是白搭,廢品收購站的工作人員多了一次閱讀的機會。教師不讀的理由多是「工作,生活繁忙,沒有時間讀」,而我要說的是,讀書就是工作,就是生活,甚至是忙碌後的休閒。閱讀學習,應該成為教師的一種存在狀態,也決定教育教學的品質:是小家碧玉型的,還是海納百川型的;是婉約的,還是豪放的;是有條不紊型的,還是形散神不散的……

讀什麼?從自己感興趣的讀起,養成每日 必讀的習慣是要義。進而再讀專業書,一路沿尋前輩研究的足跡讀下去,直至把這個領域內所有現成的研究成果了解大概。一段時間內我的閱讀就是如此,凡是和「作文」有關的書就買,買了就讀,讀了就寫:寫筆記,寫感受,寫批判,寫學習體會,寫了就發表。如此循環,有益身心,本事和稿費一起收入,稿費又成為購新書的資本,利滾利,收益無限增值。之後要跳出來,讀些旁的書。以小學的寫作教學研究為例,我讀些文學創作論,文藝批判論,美學,宗教基礎,哲學史,歷史,特別感興趣的是百科雜學,還讀兒童書。一次講座中我例舉了《阿衰》《爆笑校園》《斗羅大陸》《斗破蒼穹》等書,一個孩子驚呼:啊,他怎麼都知道。讀這些書,讓我的知識面變得寬廣,也讓我和兒童的思維脈動更加合拍。

怎麼讀?每日讀:每日保證15分鐘閱讀,只要活著,這15分鐘是不能少的。鬧市讀:不管外界環境如何,我讀我的總沒錯。不要期待大家都靜下來,在這個浮躁喧鬧的世界中,唯一可能靜下來的就是你的心,閱讀可以幫助你找到心靈寧靜的小時空。於是,帶班做操,開會,同事聊天,等車,起飛前安檢,排隊付款……一切都可以成為讀書時間。多樣讀:除了視讀外,我是聽讀的支持和實踐者。大量的閱讀是靠耳朵執行的。網絡時代帶來的便利就是「只要你想得到,一定會有」。下載好自己需要的音頻資料後,騎車不怕遠,開會不怕吵,獨處不怕寂寞。聽讀,讓我成為和時間賽跑的贏家。用中讀:為了用所讀的信息,再回讀,細讀,有意識,有針對性地讀。就像朱光潛先生說的「現學現賣」,在用中閱讀,讀後就用,用了不夠再讀,讀和用聯姻,書就裝進你的大腦啦。

為什麼讀?起初可能是功利的。特別是教師這一行,讀專業書就是為了獲取比他人多的知識。後來發現知識是死的,過時快,錯誤多,在實踐中總不會遇到相似的情況,用不上。不過,讀至少可以讓你顯得有文化,有修養,就算這也是「功利」吧,通過閱讀改變知識結構,豐富個人內涵的功利也是值得追求的。更重要的是,閱讀求得改變,變得與眾不同,這可能是必經之路。接下來是因為樸素的需要而讀。例如:需要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認知體系,需要掌握瞬間萬變的信息,需要了解各種研究動向,需要參考他人的研究成果。此時的需要和「功利」的差別在於「為自己」,不大在意他人怎麼看,他人怎麼評說,考量自己的需要成為選擇書目的重要因素。我還覺得有個「第三境界」,那就是「不為什麼而讀」。當閱讀沒有微觀,直接的目的,只是一種習慣,生活的一部分,一種你自己存在的姿態時,你可以閱讀為消遣,為生活方式,為營養補給,為修身立命之本。一本專業書,一頁小紙條,一本無關緊要的雜誌,一本不滿灰塵的舊書……眼之所見都能讀。馬克吐溫的小說創作,就是從一張偶然從地上撿起來的紙片中得到靈感,繼而而一發不可收拾,直至成為美國小說之父。你還等什麼?挑什麼?

讀得多就有寫的衝動。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做到的,十餘年間,我寫下了十餘部書,發表了千餘篇文,錄製了四五部教學視頻專輯。這樣的寫作態勢還在延續,因為我還在閱讀。閱讀就是用眼睛丈量世界,就是打開閉塞的心鎖。往大了說,閱讀是自己和宇宙聯通的橋,往教師的職業上說,閱讀能讓你陶冶性靈,變化氣質。氣質變了,性靈變了,教育教學的品質自然也就變化了。閱讀,還決定這樣的變化是提升還是異化,就看你的閱讀取向啦。


自己的步履歷程,決定自我教育教學的實作風格。

此條單列,因為更為集中指向教師的教育實踐。這是我想要和同行說的心裡話。

自己的教育實踐之路必將影響,決定自己今後的教育教學的實作風格。實作,是發自內心,誠心誠意,真刀真槍地實踐,為自己做,做給自己看。我有二十年一線班主任經歷,有一周十餘節雷打不動的工作量,有子女要撫養,有生活困難要應對,有無聊的,虛假的材料要上繳,有和大家一樣的不堪,苦痛,差錯,灰心喪氣……但也正是這些,我的教育實作是面向實際,是簡約務實的,長期的一線工作讓我逐漸明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主張:「嚴而有格,精心組織,集中高效,實踐為主」。我不相信文章中那充滿這神奇效果的教育神話,實踐經驗告訴我,教育沒有神話,甚至沒有付出與回報的等量關係,只有義無反顧,全心全意地給予;我不做和整體教育環境相悖的教育變革,那也許能成就我,但那對跟隨我的兒童是不公平的,我的改革可以失敗,但兒童與我相伴,他們是用童年的一段時光來換取進步,經不起折騰;我不企望採用一些極端的,另類的,讓人咋舌的教學方法來吸引眼球,我知道什麼叫聚沙成塔,潛移默化,我認為語文學習是有規律,有真義的,我會更加注重兒童的積累,習慣,儘量讓個人的努力產生作用。

我將這些主張不斷化為踐履,逐漸成為我的教學風格。每一個自己都可以這麼做。做成了,自己也就立起來了。

於永正老師說:教育有兩張名片,一是影響,二是鼓勵。讓我們做自己,讓「影響」成為自己最強大的教育力吧!

#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師#

歡迎關注@何捷老師的生動語文課,更多教學方法可點擊專欄獲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