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尷尬:袁承志、陳家洛註定失敗,因讀者認知難改,結局已定

新語說古今 發佈 2020-06-13T04:13:25+00:00

他說:寫武俠小說,最困難的地方有兩點。在《碧血劍》中,讀者或許對金蛇郎君記憶深刻,因為這個人物,袁承志才能武功高強,兩個姐妹花才能和袁承志牽出三角戀的關係。


作為歷史小說的泰斗人物,金庸的名氣在世界範圍內早已傳遍。

但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並沒有讀者想像的那麼順利和簡單!

他說:寫武俠小說,最困難的地方有兩點。

1.故事結局難改

在《碧血劍》中,讀者或許對金蛇郎君記憶深刻,因為這個人物,袁承志才能武功高強,兩個姐妹花才能和袁承志牽出三角戀的關係。

但深讀下去,可以發現,金庸與其他創作者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在寫小說的時候會深入研究歷史、野史及民間傳說,並根據自己勾勒的小說人物,對歷史進行揣摩和臆測。

事實上,金庸在《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的創作過程中,都遇到了世紀難題。因為他的定位是歷史小說,既然有歷史的影子,那麼故事的結局就註定好了。

比如《書劍恩仇錄》陳家洛,他可以是乾隆皇帝的親兄弟,可以武藝高強,可以手下高手眾多,但故事的最後,陳家洛必須要鎩羽而歸!因為誰都知道,清朝的滿清統治持續了二百多年,這一點不可能被改變。

還有《碧血劍》中袁承志報仇,他要殺崇禎就必須和李自成合作,因為歷史已經寫明,是闖王攻破的京城,崇禎皇帝是自殺而死。但袁承志永遠也報不了第二個仇,他不可能調兵遣將殺掉多爾袞、推翻滿清統治。

於是,故事的過程的確盪氣迴腸,讓人熱血沸騰,但金庸沒有辦法用小說改變歷史。這就註定了金庸在編輯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結局擺在那,他製造衝突讓主人公往那個方向前行即可。

但同時,這個設定也限制了金庸的發散性思維。

2.讀者認知難變

滿清攻破北京後,迅速建立新朝代。金庸無法改變這個結局,更無法改變讀者的認知。

畢竟,現代不比古代,金庸的小說寫的必須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其中雅俗共賞尤其重要。

若《書劍恩仇錄》裡面陳家洛成功的策反了乾隆,讓他認祖歸宗,並且靠一人之力把滿清統治變成了漢人統治,相信這寫法絕大多數讀者不會接受,甚至有較真者,會提出嚴正抗議。

金庸可以融野史進入小說裡面,讓雍正「勝天半子」,讓乾隆原本姓陳,在固有的框架當中,用新銳的眼光審視腦海中的好奇心,這讓小說錦上添花。

但大家的認知思維裡面都知道,乾隆是滿清的皇帝。就算他是漢人,也一樣是滿清的皇帝。這一點不可能改變。

金庸在寫小說過程中還不斷收集讀者來信,並逐漸形成一種默契。這個默契是,金庸不會觸碰讀者的底線,但又撩的讀者心癢難耐。

創作者都知道,做到這一點,何其難哉!大家創作的時候已經很耗費精力了,還要顧及所有人的感受,做到認知平衡!讓小說裡面的主角都能力突出、玉樹臨風、風流倜儻、擁有家國情懷,同時他們的結局還必須要失敗,失敗的還要巧妙 ,要符合讀者的心理預期。

3.重新調整思路

經過《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這兩部試探性寫作之後,金庸知道,自己不能按照這套路寫下去了。歷史的味道越重,那麼他的壓力就越大,也越容易遭受史學家的反對和抨擊。

於是,金庸在歷史領域創作方面另闢蹊徑,開始重新調整創作思路。

《射鵰英雄傳》,就是他調整後的第一部作品,發行後贏得了滿堂彩。

《射鵰英雄傳》裡面,成吉思汗登場了,蒙古、大金和南宋之間的關係沒變。但是郭靖、楊康、黃藥師等人的武俠成分開始提升,他開始刻意的降低歷史在小說中的比重。

整個射鵰三部曲下來,讀者對郭靖黃蓉、喬峰段譽虛竹、張無忌趙敏周芷若、張三丰等很多角色印象深刻,唯獨對固有的歷史並不那麼在意了。

等到結構完美、筆法成熟之後,金庸推出了自己的最後一部歷史武俠作品《鹿鼎記》,再次使用了最開始《書劍恩仇錄》、《碧血劍》那樣濃重的歷史框架,但他卻在人物描述上花費了大功夫,讓人們依然能記住故事的主角韋小寶,也用新奇的視角,重溫了一遍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