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諸葛亮寫的一首詩,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

弋說歷史吧 發佈 2020-07-15T05:04:04+00:00

《三國志》中有載:「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

《三國志》中有載:「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

三國亂世,諸葛亮出山助劉皇叔建蜀漢政權、定蜀都天下,其才華、品質皆為無數後輩所歌頌敬仰。歷史上為諸葛亮頌功名的不少,但卻有一人如唐朝詩人杜甫一般敬仰丞相大義。杜甫一生中為諸葛亮寫下二十首多詩歌,一言一句中皆是透露出對丞相深厚的懷念和崇拜之情。

被譽為「詩聖」的杜甫在詩歌上成就自然不凡,而他為諸葛亮寫下的一首詩歌更是留下了14字的千古名句,至今為中學生所字字朗讀、品味。這一千古名句又表達著杜甫的何種情思呢?

一、至高評價,潸然淚下

杜甫,唐朝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稱為中國的「詩聖」。他一生中共留下一千多首詩歌,抒發的或是大展抱負之志;或是對百姓疾苦的擔憂無奈;又或是對自己不得志的苦悶。

除了這些之外,在杜甫的所有詩歌中,有一個特殊的存在,那便是他寫下的二十幾首關於三國蜀國丞相諸葛亮孔明的詩歌,諸如《八陣圖》、《諸葛廟》、《蜀相》、《閣夜》等名篇。

三國後的千年中,詩人學者歌頌諸葛亮者甚多,但這樣數量多的卻要數杜甫一人。

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那一首在巴蜀期間所寫下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歌一如既往地歌頌了諸葛亮,但為何能夠成為名篇,詩歌最後的14字又是為何成為千古名句呢?

首先,開篇之中就表達了杜甫對諸葛亮的明顯認可和崇拜。雖是三國鼎立,但真正被稱為正統的也只有東漢所改的曹魏政權,故而有人也稱諸葛亮的丞相非正統。然,《蜀相》的首聯以「丞相」開篇,以表達在他的心中,諸葛亮便是正統名臣。

詩的前四句寫盡了諸葛祠堂之景,清幽荒涼;而後四句則是諸葛孔明的生平之事,其中「三顧」是劉備對諸葛亮的珍惜重用,「兩朝」則是諸葛亮而忠君報國之義,好一番明君忠臣際會。

而「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兩句詩寫的是諸葛亮興復漢室中斷而死,遺憾抱負之情。古往今來,多少志士仁人、英雄豪傑皆是如此,實在令人潸然淚下,無數人爭相引用,終成膾炙詩篇,為無數中學生所朗讀學習。

縱觀杜甫筆下的歷史人物,能享受如此崇高待遇者絕無僅有。而諸葛亮確實也當得這一份榮譽,因他是歷史上少有的幾位「完人」,他為蜀漢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光明磊落的品德更是值得後人的推崇和敬重。

而杜甫的晚年更是「親眼見證」了諸葛亮的功績。杜甫曾數年居住於巴蜀之地,而作為蜀都丞相的諸葛亮自然也是在四川省內活動,巴蜀人民更是將諸葛亮奉為巴蜀之地的「保護神」。如此情況之下,杜甫寫下許多歌頌他的篇章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杜甫又為何如此崇拜諸葛亮呢?難道僅僅因為他是歷史上著名的丞相嗎?實際上,杜甫的崇拜是其生活年代的一個反映,也是這篇詩歌背後所隱藏的社會背景。

二、崇拜源於渴望,不得賞識下的苦悶

杜甫如此崇拜諸葛丞相無疑是與他所處的時代有著莫大關係的。

杜甫生於唐朝的開元盛世時期,也可謂是繁榮至極,然,這個盛世卻是急轉直下的,也就註定了杜甫的後半生是難以順遂的。

縱觀杜甫早期的詩歌,不難發展他也曾頗具野心抱負。那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可謂是年輕時候的杜甫的真實寫照。遺憾的是,杜甫並沒有如李白一般,縱使沒有活計也能遊山玩水。

杜甫家道中落,而在封建社會中,為官便是他最大的前途了。因而,他只能參加科舉考試以謀求一官半職。

但科舉考試於這個大詩人來說卻是困難重重的。在第一次科舉考試的時候,杜甫落榜。不得志的杜甫更加盡情於詩歌創作之中,想要以才華得到權貴的推薦,可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卻始終無人賞識。

直到安史之亂前夕,杜甫得一個小官職——看守兵甲器械以及管理門禁鑰匙。然,當叛軍攻入長安城門,大唐王朝的榮光一朝敗落,那當權者唐玄宗卻攜貴妃逃往成都,鼎盛的開元盛世成了雲煙。

此後,杜甫還有一次為官經歷,他受命趕赴鳳翔行在,為左拾遺。但好景不長,在三個月後,杜甫便因上疏援救房琯而觸怒唐肅宗被貶,最終棄官遠走。至此,杜甫迎來了人生中最顛沛流離的歲月。在幾經顛沛流離以後,杜甫舉家逃難到四川成都,這個諸葛亮治理下的「魚米之鄉」。

在巴蜀的十年之中,身處異鄉的杜甫親眼目睹了大唐帝國山河破碎的景象,他痛恨朝廷的無能、思念身處戰亂的親友,故而想起了救蜀國於危亡之際的蜀中丞相諸葛亮。他無比地渴望有如丞相一般大才之人匡扶社稷。

因此,諸葛丞相便成了杜甫眼中的「救世主」,推崇備至便是自然的了。這是《蜀相》中杜甫抒發的無奈悲悶,也是對那個匡扶社稷的諸葛丞相的崇拜。實際上,杜甫還表達了更深一層的感情,那便是憂國憂民的無力感。

三、憂國憂民卻無能無力

杜甫本就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奈何仕途坎坷,在蜀中的時候,甚至還要仰仗他人生活。這樣報國無門的現實之下,也就使得他幻想能有一個這樣的機會,就如劉皇叔和諸葛丞相君臣相得的佳話一般。他所憧憬的不過是得遇賢君明主,可一展宏圖,建功立業罷了。

歸根究底,杜甫對諸葛亮的種種敬佩、羨慕之情的背後還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壯和百姓生活於黑暗之中的痛惜。在晚年杜甫的詩歌中,其主要內容也並非是感慨自身遭遇的不幸,更多的是對社稷蒼生苦難的悲痛。

這其實也不難知道,因杜甫從小受的便是儒家思想的教育,同多少仁人志士一般有「立志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杜甫更是有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決心,其憂國憂民的情懷可見一斑。

而諸葛亮便是杜甫這一崇高人生理想的最好實踐者,他渴望自己如諸葛亮一般受賞識與任用,同樣為蜀中乃至天下百姓帶來福澤。然,現實卻是骨感的,即便是如諸葛亮一般的大才之將,最終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只能「長使英雄淚滿襟」。一生坎坷不順的杜甫深知自己便是同樣的命運,這句話也是對自己無法救國救民的無奈。

杜甫和李白同是唐朝的著名詩人,同樣仕途不順,但相比之下,李白卻是風光無虞許多的。李白少年便成名,得過玄宗皇帝為他降輦步迎的待遇,也受過無數名家的青睞尊重。而杜甫在生前卻是始終寂寂無聞,自吟自嘆一生。杜詩的風潮興起,已然杜甫去世半個世紀之後的事情了。

但金子總會發光。在此後的一千多年中,著名的詩人諸如元稹、韓愈、李商隱、王安石、蘇軾、陸遊、辛棄疾等名家,其詩歌無不是受其影響的。縱使生前無名,死後名留青史,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後人便已然是最大的慰籍了。

小結

由此可見,這首詩不僅僅表達了杜甫對諸葛亮的萬般敬意崇拜,更是對自己遭遇的苦悶,以望當權者能夠賞識他,實現他匡扶天下的抱負。然,也正是因為其仕途的坎坷,杜甫才流返於社會底層,去探那民間疾苦、戰爭黑暗,從而書寫下了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現實主義詩歌,千古傳頌。

也許他的命運早已經被註定,生於一個盛世王朝的轉折時期,他的才華、他的鬥志讓他成為了這段歷史的見證者。這也許便是上天賦予他的使命,偉大而艱難。縱觀中國詩歌的發展史,杜甫也確實做到了,於他來說,他的志向永遠都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一位偉大的詩人逝去,而他所留下的影響至及數千年。

參考資料:《三國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