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博物館究竟是什麼魅力,吸引那麼多人光臨這裡?

小眼兒看社會 發佈 2020-07-20T08:42:28+00:00

您說這時光,是該快一些,還是慢慢走呢?而對於我來說,每次走進一條胡同、一座博物館、一個展廳,都是在完善我對這座城市的認知拼圖,它是立體的,是橫向的東西南北和縱向的古往今來,越了解,越喜愛。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就已經對它產生了足夠的好奇。畢竟一想到博物館,腦海里浮現的都是盛大隆重的展廳,而這似乎又與「胡同」二字有些衝突。胡同里真的能裝下一個博物館嗎?於是,我決定親自走進它,一探究竟。

  史家胡同博物館位於史家胡同24號。這裡曾是民國時期著名才女凌叔華的宅院。可能你之前並不知道她,不過沒關係,當你走進這座博物館裡,你就會慢慢了解她的故事,並會由衷欽佩她的才華。

  凌淑華

  走進大門,你一定會被籠子裡的八哥吸引,響亮的嗓音仿佛歡迎著每一位光臨這裡的客人。

  博物館依仗院落本來的格局,按順時針方向共設八個展廳,依次展示了這裡的歷史沿革、名人故事和今昔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參觀一圈大概需要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

  和北京大多數博物館一樣,這裡也是每周一閉館。在周二到周日這幾天裡,通常在上午10點和下午3點會有專業的解說人員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帶領大家一起參觀所有展廳,講解和老北京、和史家胡同有關的故事。

  史家歷史

  第一展廳

  第一展廳由大到小,從北京城的形成講到胡同之於這座城市的意義,再具體到史家胡同,講述了它的名稱由來以及變遷。

  展廳里有一處相當震撼的史家胡同歷史模型,面積21平米左右,據說造價高達30萬,完整復刻了1959年前後史家胡同的樣貌,與牆上2009年的航拍圖相對應,您可以在對比中感受這條胡同半個世紀的發展變化。

  另外,第一展廳還用畫面展示了凌叔華筆下凌家大院的樣貌,這裡建議您跟隨講解員的指引,去仔細觀察每一處景物,您一定會讚嘆這座宅院的精妙和傳奇。

  人藝搖籃

  第二展廳

  史家胡同56號院(今20號院)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經是老人藝劇院演員的集體宿舍,後來在這裡還成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裡稱得上是北京人藝的搖籃。

  在第二展廳,抬頭您就會看到諸多著名表演藝術家的照片,他們都是從這條胡同里工作或居住過,雖然大多都已經不在了,但他們的作品依然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近代教育

  第三展廳

  20世紀初,史家胡同曾作過庚款赴美留學考試的考場,前後三次考試使史家胡同名揚天下。近代中國許多名家學者,如胡適、趙元任、梅貽琦、竺可楨等人,就是從這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開始他們的精彩人生。

  而在更早的清雍正二年(1724年),這裡曾建起「左翼宗學」,只招收八旗左翼的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子弟入學。後來到了1905年改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學堂」,1910年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1912年又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1939年又建了史家胡同小學,後改為史家小學低年級部。

  蘭芷偕芳

  第四展廳

  到了第四展廳,就要講述這座大院主人的故事了。1926年,凌叔華與先生陳西瀅便是在這裡舉行了婚禮,這座後花園作為陪嫁成為凌叔華真正的家,北大教授和女小說家的喜結連理,在當時也是一段佳話。

  當然,這座大院也因才子佳人的結合,成為當時諸多文人墨客聚會交流的地方。泰戈爾、胡適、丁西林、徐志摩、林徽因、周作人、齊白石、陳師曾、陳半丁、姚茫父、蕭俊賢等都曾是座上賓。聽到講解員老師講到這些故事的時候,確實是有些驚訝的。

  胡同名人

  第五展廳

  當我聽到傅作義、章士釗等曾經在歷史課本上出現的人物是從這條胡同走出來的時候,一種與歷史相逢的激動和喜悅便湧上心頭。

  還有很多我未曾聽說過的人物,他們的事跡也同樣讓這條胡同充滿傳奇。如果你也感興趣,那麼一定要來這裡看一看。

  時代記憶|懷舊生活

  六、七展廳

  其實這兩部分是我在沒來之前可以想像得到的,以胡同為主題的博物館,當然少不了懷舊的老物件以及昔日生活場景的復現。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展廳,總是流連忘返

  曾經司空見慣的物品,如今擺放在那裡供人參觀。時鐘不轉了,錄音機不響了,縫紉機不會用了,騎車的孩子長大了…您說這時光,是該快一些,還是慢慢走呢?

  世紀新姿

  第八展廳

  最後一部分,展示的是今日的史家胡同。整個展覽到此結束,但生活還在繼續,這條胡同歷史依舊在書寫,每一個來到這裡又離開這裡的人,每一段精彩或平凡的故事,都會在這裡留下印記。

  在講解員老師述說的這一個多小時裡,跟隨的觀眾從最初的三五人,到結束時的二十餘人,每個人都在慢慢收穫,最後意猶未盡心滿意足。

  有操著外地口音的老人,和講解員詢問著名人的故事;有帶著孩子的家長,陪孩子聽已經消失的胡同聲音;還有許多背包客,端著相機,認認真真地記錄著每一個模型、每一幅畫卷,似乎在向心靈更深處探尋。

  而對於我來說,每次走進一條胡同、一座博物館、一個展廳,都是在完善我對這座城市的認知拼圖,它是立體的,是橫向的東西南北和縱向的古往今來,越了解,越喜愛。

  與您分享,希望您也會喜歡這裡!


​文中圖片拍攝於2019年*博物館暫未開始營業,僅作分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