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公共考古活動應找准切入點

文博在線平台 發佈 2020-07-19T06:43:02+00:00

近日,河南省三門峽市出土的一件青銅壺不經意間「走紅」網絡。包括新華社、《大河報》、《河南日報》、《中國日報》等媒體先後對此進行了報導。


近日,河南省三門峽市出土的一件青銅壺不經意間「走紅」網絡。包括新華社、《大河報》、《河南日報》、《中國日報》(海外版)等媒體先後對此進行了報導。


青銅壺的「走紅」對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來說其實是無心插柳,他們最初只是以工作信息的形式在三門峽市文廣旅局官網進行介紹,隨即《大河報》便進行了轉載。因其別致的造型及壺中不明液體,引起各大媒體關注,吸引了觀眾的眼球,瞬間引爆網絡。不到一個星期,閱讀量突破4000萬人次,微博熱搜一度高居第14位,從而變成了一場相當成功的公共考古活動。


這場活動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無意中找准了公共考古的切入點。在公共考古活動中,找准切入點十分關鍵,切入點找得是否準確,關係到公共考古活動的效果。較好的公共考古活動應該能妥善解決多方關係,實現多方共贏:對於公共考古工作者來說,傳播了考古學知識,讓群眾共享了考古成果;對於一般群眾而言,加深了對考古工作的了解,受到了歷史文化教育,提升了文物鑑賞水平;對於第三方平台而言,能夠提升知名度,提高影響力,增加社會效益。而青銅壺的「走紅」就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公共考古在我國開展以來,為向廣大群眾分享考古學成果,提高公眾對考古學的認知,加強文物保護意識,考古工作者採取了多種公共考古方式,開展了多樣的公共考古活動。公共考古活動如果想達到較好的效果,還應找准合適的切入點。


那麼青銅壺的「走紅」是一次偶然還是背後隱藏必然,對我們今後的公共考古活動有什麼樣的啟示呢?


必須明確的是青銅壺的「走紅」是由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技和藝術價值所決定的,其本身屬於文物中的精品,能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和文化薰陶。首先青銅壺外形優美,惟妙惟肖的鵝頭,生動傳神的眼神,修長而彎曲的脖頸,歷經歲月的磨洗後,更增添了一種歷史的滄桑美;其次內裝神秘液體能夠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加深了人們了解的願望;第三青銅壺背後隱藏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比如它的主人是誰,身份地位如何,它的功用是什麼,它又是如何鑄造的,埋在地下有何含義等等。由此觀之,精品文物不失為一種較好的公共考古活動的介質,以其為切入點能夠滿足群眾的認知、審美等多方面需要。實際上一些較好的公共考古活動就是以精品文物為切入點的,如中央電視台《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追求。目前在各級博物館和文物院(所)還有相當數量的精品文物「養在深閨無人識」,在今後的公共考古活動中即時通過網際網路、電視、報紙等平台介紹給廣大群眾,既讓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又能滿足公眾的多重文化需求,還能宣傳考古工作。


(作者單位: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本文轉自2020年7月10日

《中國文物報》第7版

作者|祝曉東

編輯|毛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