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古戰道遺址:沉睡地下的「萬里長城」

後宮地圖三千 發佈 2020-07-19T09:11:07+00:00

第二個迷魂洞構造又完全不同:經過一米多的地道後,會出現三層台階,沿台階向下往東延伸,北壁有插板磚,距台階3.2米處,南北兩壁牆上會出現聞槽,然後轉90度向南拐,又向東,再向南連續走四個直角彎後與第一個「迷魂洞」隔牆相接。

地平線下的奇觀

1948年的夏天,一場洪水讓河北省永清縣瓦屋辛莊的地道遺址重現天日。如果按圖索驥,會發現地道沿河北與北京交界的拒馬河、白溝河一帶散漫分布。相距不遠的縣鄉,同樣曲折幽深的地道,這難道是巧合嗎?上世紀80年代,永清、霸州、雄縣等地的文物部門紛紛行動起來,開始向地下找尋答案。

消息源源不絕,讓人驚喜。首先,引起注意的便是那些巨型青磚,幾乎所有縣鄉發現的地道,從地面、兩壁到道頂都被這種30×16×8厘米規格的青磚砌滿。地道的拱碹處發券整齊,磚砌結構規整,有的還以白灰灌縫,施工講究。再者,地道構造非常複雜,如永清境內的同一處地道就可以分出深、中、淺三層,最淺處距地表不足1米,深處則達4~5米!各個試掘點的地道規格也不相同,高矮差距很大,高的有2米多,矮的只有一米左右,連同一條地道的不同洞體也高矮各異。不止如此,地道寬窄亦不相同。寬處有四五米,可以並排跑兩輛馬車;而窄的地方不過半米,身體瘦削的人只將將通過。地道兩壁各延伸出高高矮矮的岔道,極其曲折繁複。專家們發現,地道不僅結構複雜,且功用分割相對明晰,有藏兵洞、儲糧洞,還有議事廳,最令人叫絕的當屬永清瓦屋辛莊的姐妹迷魂洞。

姐妹迷魂洞深處地下約4米處,是兩個相鄰的洞體。第個洞的通道兩端有一小方坑,上蓋有插板磚。進入洞體,要從東端向北通,後向西,又向北,再向東…在很短的距離內連續拐數個直角彎,然後才是由碹門開啟的南北通道。第二個迷魂洞構造又完全不同:經過一米多的地道後,會出現三層台階,沿台階向下往東延伸,北壁有插板磚,距台階3.2米處,南北兩壁牆上會出現聞槽,然後轉90度向南拐,又向東,再向南連續走四個直角彎後與第一個「迷魂洞」隔牆相接。筆者曾潛身鑽進迷魂洞中,在沒有任何標識的洞內沒走幾個彎便完全不知東西南北了。不敢想像,若是不明就裡的敵人莽撞闖進來會有怎樣的後果。

這些地道存在多久了?如此精心布局,何人所為?其中又發生過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謎團一個接著一個。



蛛絲馬跡中發現干年微光

中國地道,古已有之。《墨子·備城門》中曾經列舉了一種地道進攻的手段—地聽。宋代的《武經總要》詳細解釋過這個名詞「於城內八方穴地如井……令聽事聰審者以新瓮自覆於井中,坐而聽之。凡賊至,去城數百步內有穴城鑿地道者,皆聲聞瓮中,可以辨方面遠近。若審知其處,則鑿地迎之,用熏灼法。」

《武經總要》中的「覆瓮」之法,在河北保定雄縣地道中尚能見到。探掘雄縣邢村時,地道中曾經斜傾著一個醬釉大缸。據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分析,大缸主要有兩個功用:一是盛水,二是監測敵情——將缸倒置,當地表有軍馬奔騰而來,大缸便會發出嗡嗡的響聲,地道內的人可以分辨對方遠近,並提早應對。如此看來,發現的地道很可能是與軍事有關。那麼,它們是何時修建的呢?

所幸,有文物為證。幾個地道點均發現了一些文物,僅永清縣一地,出土的文物大計有喬靳各莊的銅鏃,右奕營的水缸,蔡家營的三彩罐,瓦屋辛莊的白瓷盤、雞腿瓶,此外還發現了數枚銅錢幣,其中包括宋真宗時代的「祥符通寶」、宋太宗時代的「至道通寶」……經文物部門鑑定,地道中的文物乃宋遼遺物,且搭築地道的青磚質地細膩,乃宋代燒制而成。

得到了文物的證據,史學家們轉身向史志求證,卻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傳世史書幾乎沒有任何關於這些地道的記載。如此規模的工程,竟被史書遺忘?

經過仔細尋覓,專家們終於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明嘉靖26年(1547年)編的《霸州志》記載:「引馬洞,為楊延昭所治,始自州城中,通雄縣,每遇虜至,必以出師。」編纂於清末的《雄縣新志》記載:「雄城中圓通閣山門前一井,故老相傳霸州城內亦有井與此地穴相通,宋初兩城守將計軍事於穴中往返外人不知也。」洞中可引馬又能出師,顯然地道內相對高闊,加上綿延數十里相通,這些都和永清、雄縣等地發現的地道特徵不同程度地吻合著。

如果這些記錄無誤,為何國修史書中卻無片言隻語?研究者的目光從史書投向宋遼時期五代之後,河北一帶戰爭最密集的時期。

公元936年,五代時期,後唐內爭,大將石敬瑭引狼入室,向北方的契丹王耶律德光求助,自稱願做兒皇帝,並每年進貢絹三十萬匹,以換取契丹出兵中原。成立後晉政權後,石敬瑭不僅奉上歲貢,還大手一揮,將燕雲十六州統統割讓給契丹。燕雲十六州大概在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接遼國南部邊界,位置十分重要。因南鄰華北大平原,燕雲十六州境內的太行山和燕山脈實乃後晉的戰略屏障。石敬瑭的舉動,無異於把自己的前線堡壘讓給對方,造成國防上的重大缺口。從此,契丹得到了以幽州為經略中原的根據地,燕山以南的800里平川可以任由契丹騎兵馳騁縱橫。

燕雲十六州的歸屬,直接改變了後代的宋遼關係,進而影響到南宋與金的關係,中原政權與遊牧民族的戰爭格局由此改變。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國家安定統一,而燕雲十六州的割地之恨卻沒有平息,不論朝廷或是民間,「收復燕雲」、「收復幽薊」的呼聲此起彼伏。其時,宋遼的分界線大抵東起今天津大沽口,西沿拒馬河、白溝河一線,至霸州、容城(今河北容城,然後向西至飛狐(今河北淶源)及靈丘(今山西靈丘)以南。

其時,北宋之前的後周周世宗柴榮已收回了十六州中的莫州(今河北任丘)、瀛州(今河北河間)易州(今河北易縣)三州和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並以瓦橋關置雄州,以益津關置霸州,後又以淤口關置信安,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雄縣霸州和霸州信安鎮。因為三關所處的拒馬河、白溝河一帶位於華北平原的入口,南下直抵宋京的必經之地,故成為宋遼雙方爭奪的焦點區域。永清當時歸屬霸州管轄。

據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傅振倫先生考證,宋遼對抗時期,契丹人常常結隊南下,縱眾分番剽掠,殘殺或俘虜人民北去,謂之「打草谷」。華北平原平盪坦闊,無險可守,尤其永清、雄縣、霸州等身處三關地帶,若想避難或抵禦強敵,似乎只有向下挖掘地道,才是最好的方法。

宋遼紛爭,楊家將築成千里地下長城?

據研究,地道是這樣建成的:先從地面向下挖出4米左右深的土壕,在壕中堆起1米到2米的拱形土龍,用青磚覆面修築。之後,青磚內的土被運出地道堆填到青磚之上,直到填平地面。竣工後,地道從外部看毫不留痕,地下卻可運籌千里。

工程如此宏大,專家推測其必定有統一規劃,統一施工。在戰爭紛擾的環境中,應該還會有軍隊駐守,才能保證不被敵軍發現。最重要的是,必定有人坐鎮指揮。

這個人會是誰?不論專家還是鄉民,腦海中都湧出同一個對象——楊家將。

楊家將的領軍人物當屬楊業及長子楊延昭。父子倆頗為遼忌憚,楊業被契丹人稱作「楊無敵」,楊延昭則被尊為「南斗六星」——後來此名被誤傳並俗稱為楊六郎。楊延昭自幼隨楊業四處征戰,最重要的戰場便是宋遼對峙的三州及三關一帶。據《宋史》記載,楊六郎曾經鎮守莫州、保州(今河北保定)一帶長達十數年。《日下舊聞考》記載,「保定(今新鎮)在宋時為重地。是以楊延昭守此鎮三關,北以霸州為一關,西以雄州為一關……六郎洞在東關古傳通數十里」。咸平二年(公元999年)7月,契丹下令攻打宋朝

這時,楊延昭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駐兵遂城。冬,契丹蕭太后親自督戰,攻城又猛又急。楊延昭遂秘密發動士兵汲水潑到城牆外。面對堅冰封城,敵人計無可施,於是狼狽撤退。遂城位於今保定徐水一帶,距離雄縣不遠。史書中記載的楊延昭鎮守的區域與地道分布非常吻合,民間也有不少關於楊延昭的傳說,最著名的是楊六郎鎮守三關的故事。

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的三關一帶,楊家將的蹤跡幾乎遍地可尋,傳說更是隨手拈來。最可為證的是各地的村名。相傳,雄縣的祁崗村就是宋軍的崗哨所在。永清縣內,有老君堂村,就是以佘太君為名老君堂附近,有一處名曰「磨齒地」,這裡桑樹柳樹處處可見,並有不少斜坡沙崗,且方位混亂,如同石磨上縱橫交錯的齒槽。據《永清縣誌》記載,此處乃宋遼交兵時,遼將韓昌設下的迷魂陣,後被楊延昭找到破陣秘訣——「進陣隨柳走,出陣沿桑行」。

根據1984年地名普查,僅在永清縣的386個村中,宋代建村的就有55個,其中與宋遼戰爭和楊家將軍事活動有關的共36個。比如永清縣後奕鎮附近有一遠遠高出地表的土台,據縣誌記載,此台原「高數丈,廣七畝為宋將楊業所築」。其他的故事也在村名中隱藏。諸如養馬莊鄉的楊官營相傳就是楊延昭的中軍帳;外瀾城傳說是楊延昭駐軍淤口關時所築的「狼城寨」,還有東鎮(陣)西鎮(陣)東解(血)口西解(血)口等,都留下了楊延昭率軍浴血奮戰的傳說。而較早發現地道的瓦屋辛莊,傳說是楊延昭駐守益津關時設下的地下防禦工程。因為兩軍相隔幾十華里,中間無山阻隔,所以選在地下築造工事。為了迷惑遼軍,宋軍一面在地面上大張旗鼓地建瓦屋蓋新莊,一面在地下暗修戰道,不足半年時間,遠看瓦屋一片,實則內藏精兵千萬,由此得名瓦屋新莊。後來由於新莊在宋軍營盤中排序第八,在天支中屬「辛」位,故而把新改為辛苦的「辛」。

再看地道走向,永清的地道,分別通往霸州縣城和霸州信安鎮;雄縣的地道則呈東北走向伸往霸州、永清一帶。很明顯,宏大的地下工事是以三關為核心進行軍事布局的。綜合各地資料,專家們推斷:河北中北部一帶發現的地道分布點縱橫交錯,密如蛛網,應該是由官方統一規劃、統一施工的大型工程。涉及軍事機密,這極可能是地道不見於國修史書的原因。至於北京張坊發現的地道亦在拒馬河畔,處於宋遼對抗的邊界,與河北的地道很可能為一體防禦網絡。

地名史料與村野相傳的楊家將故事融為體。巧合的是,發現的地道恰恰與傳說、史據合拍。由此專家們判斷,永清、雄縣、霸州、張坊等地發現的地道很可能是宋將楊延昭主持修建,用來瞭敵或藏兵運兵,傳遞情報的。當時擔任國家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的史樹青給這些地道賦予了一個權威的名稱——宋遼邊關古戰道。

古戰道的誕生年代在1000年前,結論一出,立刻在全國考古、歷史等多個領域引起轟動。縱橫交錯的地道,像是那個遙遠年代紛繁雜沓的記憶。楊六郎、佘太君、穆桂英……我們腳下的奇蹟竟然是這些人物的作品。

宋遼對抗一直持續到景德元年(1004年),遼聖宗南侵。宋真宗聽從寇準等人的意見親征,簽訂了澶淵之盟,約定北宋向遼歲輸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之後的100多年,宋遼之間沒再發生過大規模戰爭。那麼盟約之後,戰道被廢棄了嗎?據史學家王樹民等人考證,盟約之後,兩地仍常互有侵擾,故戰道很可能仍被當地百姓利用,藏匿財物和老幼婦孺,以此躲避兵亂離禍,甚至組織自衛隊加強保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發現的戰道分岔極多,且每戶地下都有修設的原因。

河北省文物部門曾為配合阿榮旗到深圳高速公路河北段的建設,對沿線進行了文物調查。根據發現的情況推測,古戰道地道遺址橫跨雄縣、霸州、文安、永清、固安五縣,東西長約65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面積約1300平方公里!

何其恢弘,何其壯觀!既可用於宋遼軍事防禦,又便於本地人躲避戰亂劫掠。不管是為國家的保衛還是個體的安全,河北中北部、北京一帶的古戰道,守護著飽嘗兵燹之災的百姓,堪稱地下長城。至今,永清古戰道入口,還掛著史樹青先生親筆題寫的贊語「萬里長城與地道,地平上下兩奇觀」。

邯鄲地道,一個人揭開的地下疑雲

當大家正在為河北中北部罕見的軍事奇觀振奮鼓舞時,1990年的《考古》雜誌上,登出了一篇署名李喜仁的文章,題目是《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宋代地道清理報告》。人們還沒來得及仔細體會望外之喜,又迎來了一波意外收穫。

李喜仁是邯鄲市峰峰礦區文保所前所長。這篇文章並不是90年代的發現成果,而是之前20年的意外考察收穫。考察的契機與永清等地相同:即全民動員的大挖防空洞運動!

1971年,20來歲的李喜仁剛分配到峰峰礦區文物管理所。挖防空洞時,他發現了一枚碎瓷片。本能地,他覺得它不同尋常,便捧著走回文保所。在路上,李喜仁碰到了一位故交的女兒。姑娘打量著他,笑著說:「你捧著它幹什麼,我爸那裡多的是,而且都是完整的呢。」李喜仁一聽,趕忙直奔老朋友工作的地方。

由此,又一段隱埋了千年的歷史重見天日。

李喜仁的老朋友是當地公路站的站長。在他的倉庫里,李喜仁驚訝地發現十餘口大缸正排開陣勢——有的裝著糧食,有的裝著瀝青,還有的裝著衣服等雜物。它們高矮大小各不相同,大的缸口直徑足有1米以上,小的直徑也有十幾厘米,都是在挖防空洞時被發現的,它們旁邊是諸多曲折蜿蜒的巷道。



這個消息讓李喜仁非常興奮。土生土長的他,從來沒聽說過地下尚有如此玄機。時值「文革」時期,包括文保所的人都在積極響應「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沒人理會這個發現。於是,李喜仁決定自己下去一探究竟。

得利於當時峰峰礦區很多地區都已經挖出的防空洞,李喜仁的「探險」有了先天的進出便利他自備了手電筒、繩索和尺子等簡單裝備,孤身一人走入黝黑的地下。

下面的情況讓人大大意外,像到了另一個世界。」李喜仁老師說。「那時候膽子大,地道裡面空氣很悶,漆黑一片。仗著年輕也沒多想,踩著台階,就往下走;彎腰不行就爬著過去。走走探探,這裡面的地道竟然不止一層,有三層之多!

我記得,這三層地道,上層大約在25米深處中層大約有45米到7米深,下層地道在9米深的地方,最深處有12米!」

這是河北境內發現的、結構最複雜的地道。

據李老師探測,三層地道不是平行層疊,而是走向各不相同。多層結構最重要的連接關鍵是豎井,水井便於隱蔽,旱井便於進出,井壁上常挖有腳窩,或安裝鐵環便於出入上下。每個豎井只連接兩層地道,若想走遍三層,必須精熟地道網才能辦到。為迷惑外人,井口有時設在洞龕一隅,還會在上面蓋塊毛料石板,偽裝十分隱蔽。

當地老人有一句老話:「大道七十二條,小道多如牛毛。」可想地道網絡之壯觀!可惜的是,因為歷代地表變化頻繁,第一層地道已經破壞得比較嚴重,只有二三層地道尚基本保存完好。

陸陸續續考察了二三年,李喜仁基本摸清了峰峰礦區一帶的地道情況。據他介紹,峰峰礦區地下的地道範圍極廣,大約東西四五公里、南北七八公里的地下幾乎全部鋪設有地道。地道之中,分出不同功用的洞龕。比如,發現有土灶、土炕的洞顯然是用來住人的;而有石磨盤、盆壼、碗等物的便應該是炊灶用的了。李喜仁在一個洞中,還發現了一些燒結土、柴枝、草灰,另有一塊直徑5厘米多的金屬餅,這很像鑄造使用的作坊。至於儲糧的洞龕中,列放著大小不一的瓷缸——如他在公路站的朋友發現的一樣,缸中還有沒完全碳化的糧食。



令李喜仁印象最深的洞有兩個,其中一個洞中有一塊桌子樣的石板,上面放著雞腿瓶,石硯台、陶瓷棋子,還有一疊銅錢。另一個洞中有稀稀落落的銅幣,還有一個瓷缽子,幾枚骨制色子。有人下棋,有人賭博,說明人們曾長時間等在地道里,空閒無事。李老師在地道中給自己的想法找到了輔證——許多燈龕的頂部土層褐色而堅硬,明顯是被火長久熏炙的關係——可見,地道曾長時間點燈照明。

靜默的文物也訴說著消逝已久的歲月:地道里發現有鐵劍、瓷雷,這證明其與軍事戰爭有關;發現了石磨盤、提梁壺、煤渣,說明曾引火燒飯。除此,地道中還發現了耳環、銀鏈,以及數支金髮簪,上面用翡翠、瑪瑙、珍珠鑲嵌……據此推測,地道很可能是軍民混合使用的,士兵百姓、男女老幼很可能都避藏於此。李喜仁將文物送去檢驗,證明與當地墓葬的出土文物時代吻合,都是宋代遺物。

「探險」成果上報以後,很快引起了國家的重視。專家組很快認定,邯鄲峰峰礦區地道確是宋代遺物,用於軍事上的藏兵、運兵、傳遞情報,是「中外歷史上罕見的重要發現,填補了軍事史的空白」!

放眼河北版圖,邯鄲與永清所在的廊坊、雄縣所在的保定遙遙相望,境內都有宋代地道現身,各界專家精神大振!不過,新的疑問又來了:如果燕南地區的地道用於宋遼對抗的話,那麼邯鄲並沒有在對峙區域內,有什麼必要修建地道呢?

另一段宋代歷史,就此進入專家們的視野。

邯鄲峰峰礦區宋代屬磁州管轄。此處有鼓山隔河與神麇山對峙,滏陽河橫穿而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太行八陘的第四陘口——滏陽陘的所在。作為河東與山東的重要通道,磁州歷來乃兵家爭戰之地。

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東京被北方金人圍攻,將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割讓於金,至北宋亡國,黃河以北的中原陷於金人之手,歷盡蹂躪。金人南下時,正值岳飛的師父、抗金名將宗澤坐鎮磁州。磁州位於安陽北部,實為北宋的軍事屏障。宗澤決心固守領土,於是修繕城池,備治軍械,招募民間義士,堅守磁州長達三年。後來,宗澤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副元帥,離開磁州,磁州遂淪陷金人之手。《宋史·高宗紀》載,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命統制官薛廣、張瓊率兵六千人會河北山水寨義兵,共復磁、相」。此後磁州雖長期遭金軍圍攻,但仍頑強堅守達兩年以上,直到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因糧絕,守衛磁州的蘇珪才舉城降於金人。當時磁州下轄的武安縣城守衛異常堅固,金兵遲遲攻打不下,直到聽聞磁州舉降,失去援佑,才被占領。據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劉浦江教授考證,因鼓山介於磁州滏陽縣與武安縣之間,當滏陽和武安堅守未下之時,滏陽和武安需要通過鼓山互相倚援,如今發現的地道網可能就是在這期間構築的。地道網結構複雜,工程浩大,應該是有軍事上的總體規劃與設計,此乃守軍為了保衛磁州而苦心經營的結果。



歷史與傳說再度呼應。邯鄲本地一向有「躲金洞」的稱呼,這個詞還被民間引申出逃跑開溜的意思——若某人不在場常常說成「到躲金洞去了」。由此看,「躲金洞」名稱的普及已經化入方言的血液。峰峰礦區的山底抗日地道旁,當地人說,村子下方的地道網,便是由先代遺存的「抗金洞」開發出來的,地道通往村民家戶之中,打起仗來極為靈活隱蔽。

由此推測,邯鄲峰峰礦區內很可能地道密集,在抗金、躲金的亂世中搭起了一個軍民共用的防禦網絡。金人統治不久,蒙古大軍南襲,磁州地區四次被軍事占領。《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兩河、山東數千里,人民殺戮幾盡,金帛、子女、牛羊馬畜皆席捲而去,屋廬焚毀,城郭丘墟」,所以,根據傅振倫、劉浦江等先生分析,這些地道很可能於金蒙戰爭中,再度被百姓利用。「不管是用於抵禦蒙宋軍隊的進攻,還是用於躲避兵火殺戮,這些地道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古戰道還要沉睡多久?

從解放前的崢嶸初露,到大挖防空洞時的驚艷亮相,再到上個世紀末的斷代定論,宋代古戰道重歸大眾視野已過了大約半個世紀。如今,古戰道的情況怎樣?

當初國家文物小組來視察時,出身軍人的組長趙傑曾拍著桌子要當地的各級政府立下保證:「新開挖的人防工程必須要通知李喜仁,否則一個土活兒也別想干。誰私自動了,要一追到底,一擼到底!」於是,儘管經歷「文革」,古地道仍然保存完整,李喜仁還讓人特意標示出與防空洞的分界。遺憾的是,自上世紀80年代後,古地道再沒有人進入,更沒有經過任何專業的考察勘探。如今的地道人口,平鋪著一塊水泥板,若不是有專家指引,看起來實在與普通街面的補路石板毫無分別。

2006年,永清古戰道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瓦屋辛莊修葺了專門的院落予以封閉保護。而相鄰的雄縣古戰道也是河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院落修葺一新,並開闢了展室用來介紹戰道的悠久歷史。

欣慰不能代替憂慮。在永清,除了瓦屋辛莊保護的大約170米的兩處古戰道,其餘的地道都處於半保護或者完全淤塞的狀態,廢棄地道的青磚仍在被陸陸續續地搬走,成為村民院中的某處「補丁」。雄縣的情況也大體相同,邢村的戰道雖被妥善保存,但更多的成百倍面積的古戰道卻身陷淤堵、瀕臨坍塌。

資金有限,加之古戰道上面已遍布村莊,揭開古戰道的更多真相面臨著極大的難題。據河北省文物局介紹,現在省內掌握的古戰道材料可能尚不及真相的二分之一,古戰道的分布特點、整體布局、單體特點……一系列謎團都在等待後繼者的追問和揭曉。

古戰道還要沉睡多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