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里的神秘家族,功業遠超楊家將,結局讓人一聲嘆息

江湖小百科 發佈 2020-07-18T12:31:50+00:00

在傳統的故事戲曲中,北宋楊重貴一門可謂滿門忠烈,一家以身許國,連族中女性都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大英雄。不過現在耳熟能詳的楊家將,多半是後人通過演義所描繪的,如同《三國演義》一般帶有文學色彩。

在傳統的故事戲曲中,北宋楊重貴一門可謂滿門忠烈,一家以身許國,連族中女性都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大英雄。不過現在耳熟能詳的楊家將,多半是後人通過演義所描繪的,如同《三國演義》一般帶有文學色彩。故事中楊家的七郎八虎和女將們,都不過是後人創造出來的人物角色、而楊家將中人物原型的經歷,也沒有故事中的如此波瀾壯闊、動人心弦。

若翻看《宋史》來看,你會發現在兩宋風雲際會,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水滸傳》小說上魯智深、王進等人推崇的老種經略相公(種諤),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最初種世衡因其叔父种放恩蔭,補任將作監主簿,走上仕途、後因不願意與皇親國戚貪官污吏同流合污,遭受陷害被流放,輾轉之下到了西北。


党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北宋邊境,於三川口大敗宋兵(三川口之戰),集兵於延州城下,準備攻城、范仲淹眾望所歸被宋仁宗任命總領西北軍務、種世衡也因為才能被西北經略判官尹洙的推薦,給了宰相范仲淹。

當時西部邊地用兵,守備不足,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里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就這樣他由文官走上了戎馬生涯、一邊與西夏戰鬥一邊築城。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占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只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羌人)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了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種世衡不僅修築防線,更注意團結羌人部落抗擊西夏。他經常出行到少數民族部落,慰勞酋長,並贈送禮物,以誠信著稱,因此很多部族都願意聽命、這些

羌人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與西夏作戰是最好的部隊,一來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二來還能減少他們與西夏合作。

種世衡的軍事指揮才幹為當時總領西北軍務的范仲淹所賞識,范仲淹說他是國之勞臣也、在四年宋夏戰爭里、種世衡開始覆雨翻雲、招撫羌人,築城安邊,並巧施離間計,

除去西夏皇帝李元昊的心腹大將野利剛浪棱、野利遇乞兄弟。李元昊與大宋、遼國交手之前都是用計謀騙取宋、遼的信任,最終得到開國稱帝。



但面對西夏皇帝李元昊面對種世衡都討不到便宜,西夏皇帝李元昊其顯貴野利剛浪棱、野利遇乞兄弟有才能謀略,都號稱大王、這兩員戰將都是既能打又忠誠的狠角色,以往元昊打死也絕不信這哥倆會反水、但經過種世衡一番添油加醋,先偽造書信說野利旺榮勾結大宋,又散布謠言說野利遇乞和自己是好朋友的操作之後,反間計輕鬆除賊。


反間計成功之後,種世衡又何手下一員蕃將,來了一個苦肉計,把手下將領打入李元昊的帳下,並成為李元昊心腹之人,准許他自由出入於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給種世衡帶回大量西夏的軍事機密,換來知己知彼的戰略先機、最後李元昊只能乖乖與宋朝議和。如此功勞,正如歐陽修的讚嘆:「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 」



比起憑強大軍功一路高升樞密使,卻在文官構陷排擠下,含恨而死的戰神狄青,與之齊名的種世衡,經歷過官場的排擠之後,顯然對這事兒看得更清楚。他安心紮根西北,一邊算計西夏,一邊精心經營種氏的家族力量,赫赫有名的「種家將」,讓西夏聞風喪膽的「種家軍」由此拉開。

種家軍的創建者種世衡死後,他的8個兒子皆在軍中服役。人都說楊家將滿門忠烈,七狼八虎出幽州,殊不知種家軍更勇猛,種家一家數代保大宋。種世衡的第八子種誼,曾率種家軍一部,自蘭州渡河抗擊西夏軍,仗打得最漂亮,一舉斬敵首六百,利利索索得勝回朝,後轉任西京洛陽使。後來,敵兵又犯邊關,朝廷再次調種誼部迎戰,他立即從洛陽起兵奔赴前線。當他來到洮州(今甘肅臨潭縣)敵軍陣前時,天色微明,漫天大霧。其部將建議霧氣散盡後再進攻,種誼卻說:「晨霧蔽野,數步不可辨物。吾軍遠來,敵軍不知虛實,正可乘此一鼓而下也!」於是他走到陣前親自擊鼓,號令進攻,敵軍果然撤退。

  後來,西夏軍一部又轉襲延州(今陝西延安),朝廷急命種誼馳援。結果,他的部隊還沒有到達目的地,敵軍聽說是種家軍前來迎戰,不戰而潰,呼啦啦後退了三十里。延州百姓紛紛誇讚種誼:「得誼,勝精兵二十萬!」史書記載:種誼倜儻有氣節,喜讀兵書,治軍有方,一旦遇到敵軍,只要他的命令一下,將士便冒死前進,每戰必勝。種誼部在甘肅、陝北一帶名氣很大,戰功卓著,為人稱頌。


種世衡第五子種諤,就是《水滸》中提到的那個「老種經略相公」,更是了不得,他與大哥種詁、二哥種診各統一支勁旅,號稱「三種」。種諤剛入仕途時,擔任陝西清澗縣知縣。當時邊陲諸縣實行軍政合一,他手中有兵馬,就採取分化和誘撫相結合的策略,與西夏軍周旋。當時綏州(今陝西綏德縣)有西夏部落首領嵬名山,經常帶人騷擾清澗縣地界。可是,嵬名山的弟弟嵬夷山,卻暗中請降於種諤。種諤答應了,他隨即以嵬夷山的名義誘降嵬名山。他說:我願意與你修好,已經為你準備了一隻金盆,請你笑納。也不管嵬名山願不願意,種諤就率軍包圍了嵬名山的大營。嵬名山不得已,帶領1萬多軍民歸順宋朝。種諤未傷一兵一卒,僅用一隻金盆作誘餌,就收復了陝北重鎮綏州。時為公元1067年秋,種諤41歲。

  公元1081年秋,宋王朝集中五路兵馬進攻西夏。這時種諤已為宋軍大將。農曆九月廿九日,他率兵出綏州進攻米脂,但初戰不利,三日未下。西夏軍又調動8萬兵馬前來馳援。敵眾我寡,怎麼辦?種諤就在米脂城外無定河邊埋下伏兵。敵至,四下里伏兵齊出,把西夏軍截為兩段,使之首尾不能相顧。結果,8萬西夏軍大敗,米脂守將令介訛遇被俘。捷報傳出,朝野震動,種諤之威名迅速傳遍全國。《水滸》中描寫:魯智深當時他闖蕩江湖,還每每以在「老種經略相公」手下干過而自豪,標榜「洒家」原本也是個軍人云雲。還有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和九紋龍史進,也是千里萬里來投奔「老種經略相公」,足見種諤之威名。



種諤病死在軍中後,種諤兒侄輩的种師道、种師中、種朴等人接過種家軍的大旗,號稱「小三種」,率領種家軍浴血奮戰。

種諤的兒子種朴也是一員勇將。

公元1099年,吐蕃叛亂,入侵大宋邊境。種朴奉命出擊,不幸遇伏,因為宋軍兵力遠不及吐蕃,全軍覆沒,種朴也力戰而亡。種朴所騎戰馬十分顧主,獨自托著種朴屍體跑回宋營,宋軍看後無不落淚。


種朴的堂弟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种師道(公元1051年—1126年),字彝叔,是種諤七弟種記的長子,原名建中,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師極,後被徽宗賜名為師道。



种師道起初因得罪大奸臣蔡京,被列入「元祐黨籍」,罷官十年。因西部戰事不斷,种師道才被重新起用,任忠州刺史、涇原都鈴轄,駐軍西部邊境。因种師道智勇雙全、能征慣戰,他率領弟弟种師中和一乾子侄,屢敗西夏。最後西夏迫不得已,重新與大宋講和。

公元1125年冬,金兵不宣而戰,完顏宗望率部直接南下包圍了開封。宋徽宗頓時慌了手腳,忙令太子趙桓繼位,自己倉皇而逃。繼位的宋欽宗重用大臣李綱防禦京師,並號令各地軍隊勤王救駕。

當時种師道已是76歲的高齡了,天下人都尊稱他為「老種」。因為長子種浩、次子種溪,在金兵南下之前早已戰死沙場。种師道得到命令後趕忙召集其他軍隊,率領弟弟种師中和幾個侄兒一同救援開封。到達洛陽後,金軍已經兵臨京城,手下人勸他暫停行軍:「此時金兵士氣正旺,您還是在汜水這暫做停留,以圖萬全之策。」「我軍兵少,如果遲疑不進,恰好證明我軍兵少怯戰;如果我軍大張旗鼓前進,金人反而弄不清楚我軍的虛實。京城軍民得知我軍前來,士氣振奮,到那時金賊不足為慮。」

种師道一面堅定軍心,一面沿途張貼檄文,虛張聲勢,宣稱種少保率兵百萬前來勤王。金兵聽到种師道的消息後,懼於他的名望,沒有交戰就直接拔營北撤幾十里。後因開封強攻無望,得到宋朝種種承諾後,暫時撤軍山西。


​金人退兵時,种師道建議乘其渡黃河時發動襲擊,消滅金兵。宋欽宗等人都沒有採納他的建議,种師道嘆息道:「他日必為國患。」

因宋朝時而主戰,時而主和,不久種老將軍又被罷免歸家。不料幾個月後,金兵重兵圍攻太原。宋欽宗再次起用种師道,令其擔任河北、河東宣撫使,屯兵滑州,事實上未給种師道一兵一將。

种師道再次上書朝廷,指出金兵狼子野心,目前只是暫時撤退,應該在滄州、衛州、孟州、滑州等地區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並加緊修築防線,以抗擊再次南下的金兵。但是主戰派與主和派都不採納他的建議,只是發兵救援太原。因為情報有誤,「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在援救太原途中遭伏,壯烈殉國。

太原最終淪陷,金兵再次南下。宋欽宗見宋兵屢敗,又起用主和派。主和派命令地方軍隊不許勤王,專心講和,並把重臣李綱貶出京城。種老將軍悲憤交加,但依然憂國憂民,趕到開封不久就因病去世。

不久開封被金人攻破,金兵將領想拜見一下种師道,聽說种師道已死,嘆息著對他的侄兒種洌說:「如能宋朝君臣能早點採納老將軍的意見,一定不會敗得這樣慘。現在宋朝應該知道老將軍忠義無雙了吧。」被俘的宋朝君臣聽到此話,都嘆息不止,後悔當初沒有採納种師道的建議。


在《宋史》中,洛陽人種世衡創建的種家軍,比楊家將的名氣大,比楊家將的作用大,只不過楊家將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種家軍卻走進了線裝書,被文字湮沒了。北宋統治的168年間,種家軍英雄輩出:種世衡、種詁、種諤、種診、種誼、種朴、种師道、种師中皆為將才。種家子弟五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

鐵馬金戈、碧血黃沙,楊家將、種家軍……時光倒流千年,北宋王朝戰事連連,西北煙塵里,塞上馬嘶中,15萬種家軍正與敵人交戰。他們的最高將領都是洛陽人,血脈中澎湃著黃河激情,氣質中顯露出北邙風骨。他們有的率孤軍深入荒漠,中箭死在馬背上,由戰馬負屍而還;有的皓首白須,60多歲仍在戰場上拼殺。有宋一朝,種家軍無數將士血染黃沙,可歌可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