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文學(散文)|南塘訪古(段昌富作品)

八公山視界 發佈 2020-06-16T12:16:32+00:00

20世紀70年代末發現後震驚中外,它把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關於生命起源不足 6 億年的提法向前推進了2 億多年!

春風搖曳,生命萌動。三月的八公山,美得如一幅水彩畫卷。漫山遍野都是穿著綠裙頂著黃花的油菜,密密麻麻,放眼望去,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而那其間的一處小屋就成了金黃波濤里的一葉扁舟了。旁邊有一片片的桃樹林、梨樹林。桃花和梨花在微翹的枝頭展瓣吐蕊,一片兒粉紅一片兒白,和金黃的油菜花相互映襯著。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被投入到一種絢爛的色彩中,在淺藍色天空的臂彎下洋溢著濃濃的家鄉氣息,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在這樣的季節里,我們相約踏訪八公山,踏訪山王鎮境內的南塘景區,一起尋訪歷史,尋訪被稱為「三古」的古生物化石、千年古泉和南塘古戰場。

從淮鳳路張樓村附近岔入南塘路,在通往閃沖村的路邊,就會看到一處被譽為生命之源的「淮南蟲」爬行痕跡化石。地球上本來是沒有生命的,最早的生命起源於海洋。許多礦物質元素合成有機物質,經過漫長的歲月和地球的環境變化演化成單細胞生物,進而進化為多細胞生物,海洋生命進化為陸地生命,無脊椎生物進化為脊椎生物,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命。

「淮南蟲」是一種較簡單的三胚層細胞結構生物。此處遺蹟是「淮南蟲」活動時,在鬆散沉積物表面或內部留下的爬行痕跡。岩層面上還分布有反映淺海沉積環境的浪成波痕,在不同岩層面上分布著不同方向的波浪運動的痕跡,可以看出這一地區當時風向和風力多變的沉積環境。看著眼前的「淮南蟲」留下的爬行痕跡,以及浪成波痕,誰能想到史前那洪荒歲月里,也許海底火山的噴發,使得這裡的汪洋大海變成了陸地,海底熔岩變成了石頭,海洋中的生物歷經滄海桑田的變化便永恆在這千姿百態的石頭裡。

「淮南蟲」所在的岩層結構,早在7.4億年前就已形成,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細胞生物。20世紀70年代末發現後震驚中外,它把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關於生命起源不足 6 億年的提法向前推進了2 億多年!

八公山地質地貌奇特,是中國南北地質構造結合部和分界線,境內發現的寒武系的須腕類、環節類古生物化石,測定其生命形態都在 7 億年前。八公山被國際地學界譽為「超級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室」和「地質科研聖地」。正因為如此,2001年八公山成為國家地質公園。

我們感嘆著大自然對八公山的眷顧,順著小路穿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閃沖村,來到樂澗套,在嵐香湖邊徜徉。一進山里,就感覺空氣都是甜絲絲的。山坡上到處是桃園、梨園,山谷的平地上到處是油菜地,桃花、梨花、油菜花,累累簇簇地盛開著,花開灼灼,如蒸如煮,花氣熏天,頓時使人神清氣爽!

閃沖村,當地人稱閃家沖,村民以閃姓回民為主。傳說,北宋末年方臘起義失敗,為了躲避戰亂,閃氏三兄弟遊走他鄉,來到八公山北麓,尋得一處偏僻之地在此定居繁衍至今。離村落不遠處的樹林中,有兩處叫做碾沖和狼窖子的地方。碾沖因石碾和石臼得名,狼窖子則是一個暗坑。據《八公山志》載:「宋初,有回民閃氏三兄弟從山西老官巷遷徙到八公山老鷹套定居。他們以狩獵、採藥為生,所以至今山上還留有他們製藥用的石碾子、石臼子和獵坑的遺址。」遺址附近的長生古泉是閃沖先人的用水來源。從古至今,古井、古泉在人們的生活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標誌。

樂澗套,又稱老澗套、老鷹套,四周山巒環抱,中為谷地,故多泉潭。溪泉幽幽密密,據有關史料記載,八公山古泉遍布,有「三潭(黑龍潭、白龍潭、石門潭)七十二泉」之稱。僅山王鎮南塘附近就有洗雲泉、嵐香泉、沁月泉、浣翠泉、玉露泉、長生泉等諸多名泉。

古井位於涼亭外邊的空地上,表面毛糙的石質圓形井口高約60餘厘米,被鐵欄杆圈住保護了起來,井旁立有一塊紫金石碑,上書「長生古泉」。古井內壁用青磚砌成,內壁四周長滿青苔,其井水透出幽幽的淡綠色。涼亭、古井、石碑的周圍樹木蔥蘢,環境幽靜。坐在涼亭里休憩,看著從古井引出的一泓泉水不知疲倦地流向遠方,我不由的想起「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泉流乳竇比瓊漿,入口渾疑透骨涼」這樣的一些古詩句來。

這是養育過閃氏先人的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著一代代子女。黃昏時分,田野里幹了一天農活的男人們在井沿上沖洗手臂和腿上的污泥,露出結實剛勁的手臂,粗壯有力的腿腳也變得鮮亮起來。洗衣做飯後的女人們從井裡打起井水來,給調皮了一整天的小孩子們沖澡,小孩子們在濺起的水簾中咯咯地嬉笑著。女人們在井邊也不忘洗濯自己那瀑布般的秀髮,烏黑光澤中露出一種迷人的、撥弄心弦的情緒。「井裡乾坤大,水中日月長」,那古井伴隨著村落升起的裊裊炊煙,聆聽著歲月里的動人故事,珍藏了一代代人的無數記憶。如今的古井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繁華,但仍像一汪守望故鄉的眼眸,深情而渺遠。井邊的荒草中,依然有幾朵金黃色的小花在盛放。在古井邊駐足,我那紛雜的回憶觸鬚會驚擾到這村落的靜穆嗎?

人在林間行,溪在腳下流,順著沿溪而築的環山路繼續前行,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在路邊會看到洗雲泉。《水經注》云:「洗雲泉水潔,澈心骨,味甘冽,在珍珠、沁月之上」。《鳳台縣誌》中也有洗雲泉的詳細記載:「北崖趾水從山腹中出,流大石罅間成泉,名『洗雲』,泉潔澈心骨,味甘冽,在珍珠、沁月、嵐香之上。」原有古建築已廢現豎碑築館,有「洗去塵埃群峰秀,雲帶馨香一泉清」的楹聯。洗雲泉終年泉水上涌不斷,形成涓涓溪流,途中遇岩阻形成石門深潭,再向下游形成秀麗的南塘湖。

石門潭附近「大石礌砢,類獰虬門」,山石嵯峨,怪石嶙峋,環境清幽,是南塘這一帶風景的最佳處。從南塘腹地順著潺潺溪流而行,未幾,便可來到相互對峙的兩座山下,兩山峭石崢嶸,共拱一道山門。據《鳳台縣誌》載:「雲條山、茵席山相峙為石門,兩山交而中豁門。門高20丈,西向南北,兩崖相距10丈,中有潭,徑10丈,深3尺,潭水終年不涸,漫流大石山」。進入石門,便是深長的峽谷,兩岸巨石林立,十分險峻,澗溪便從中穿行而過,一涌三折,分石聚潭,漫溢石板,引徑東下。出山口,便至石門潭。南半壁石崖上,刻有「石門潭」三個大字,字跡蒼勁古拙,相傳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兵困南塘留下的手跡。石門潭水面不大,但潭水如一方碧玉,翠綠可鑑。由石門潭而下再折,便是南塘湖,偌大的水面鋪在青山腳下,水面波光粼粼,流光溢彩。

南塘風光秀麗,環塘皆山,樹木蔥鬱,野花燦爛,翠茵如織。誰曾想到這個美麗的地方居然會是戰場呢?這裡一直流傳著宋太祖趙匡胤在南塘被圍困,最後化險為夷殲滅南唐殘部的故事,使得南塘這塊八公山中屯兵的古地聲名大振。

趙匡胤做皇帝前是後周的大將,後周為了統一南方,派趙匡胤攻打南唐,結果被南唐大將於洪圍困在南塘境內,內缺糧草,外無援兵,形勢非常緊急。這時趙匡胤部下大將高懷德之子高君保冒死殺出重圍,回東京汴梁搬救兵。驍勇善戰的女將陶三春親自挂帥,領兵馳援,命高君保為先鋒。高君保行至蒙城西北的雙鎖山,遇到才貌雙全、武世高強的巾幗英雄劉金定,兩人一見鍾情,定下終身,一同前往八公山營救。

劉金定率兵來到八公山下力殺四營,將南唐大將於洪堵在八公山與淮河之間的峽谷獨籠沖中,用火攻殲敵,以解南塘之圍。趙匡胤得知援兵已到,無路可衝殺出去,便祈禱上蒼,以箭射山開路,於是留下了今天的「一箭谷」。

暮色中踏上歸途,四周一片寧靜,夕陽在這錯落有致的畫卷上又鍍了一層微紅。置身這樣的景色之中,誰不讚嘆這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呢?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站在春天裡,踏訪八公山,拜謁南塘,穿越歷史的森林,尋訪那遙遠的春天,生命的氣息流入心田,浸到血液,滲進骨髓。感知著造物主的原始脈動,將生命源起的身姿永遠鐫刻在石頭的記憶曲線里,定格為它不朽的遠古的生態;見證著一口古井名泉用頑強的生命力向人們訴說著村落的滄桑變遷、歷史文化的厚重和血脈的生生不息;遙想著多少血肉之軀曾在此戰場上殊死搏殺,烈火硝煙瀰漫,斷壁殘垣,戰馬嘶鳴,刀槍怒吼,身軀轟然倒下時給大地的震撼。

樸素、自然、真實、隨性,古化石、古泉、古戰場完美的融合,豐富的歷史遺存,共同成就了八公山的南塘。我將手中摘的花兒拋起來,天空中頓時彌散著香醇濃郁、歷久不衰的花香。


作者簡介:段昌富,民建會員,八公山區人大常委,中學教師。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淮南市新四軍研究會理事、淮南市作家協會理事、八公山區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八公山文學》執行主編、《取燧》校報編輯部主任。2015年在《光明日報》與民政部主辦的「尋找最美地名」徵文中獲三等獎。2016年在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主辦的「追尋紅色記憶」徵文中獲二等獎。

(本文由八公山作協推薦,《八公山文學》2019卷)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今日頭條•八公山視界」,歡迎交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