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平下中農和5%的留洋學子丨哪個才是真「民國」的眾生之相?

君山梵靜 發佈 2020-07-09T06:01:18+00:00

陳墨在《眾生之相》中說:「所謂眾生之相,不是指眾生的共相,而是指不同人物的個人形象」「眾生之相不僅指眾生的形象,同時也是指眾生的『心相』,包括他們的個性特色和心理奧妙。

陳墨在《眾生之相》中說:「所謂眾生之相,不是指眾生的共相,而是指不同人物的個人形象」「眾生之相不僅指眾生的形象,同時也是指眾生的『心相』,包括他們的個性特色和心理奧妙。」不同的時代背景往往會造就不同的眾生形象和心相,漢朝有文景之治下的農民,亦有黨錮之禍下的士大夫;唐代有貞觀之治下的萬朝來拜,亦有安史之亂下的破產農民;民國有泱泱黃河花園口決堤下的農民,亦有風花雪月的知識分子。

這些看似矛盾的群體共存於這些矛盾的時代,他們雖行為不同,但終究是時代的產物。民國是矛盾的時代,不僅有黃河泛濫後無處謀生的農民,覺悟提高後加入中共的工農群眾,還有棄醫從文的知識分子們,彼此虎視眈眈的軍閥們,這些都是民國時代的眾生形象,所反映的是身不由己和救亡圖存的心相。

民國時代的簡要情況

民國是一部軍閥混戰和民不聊生的血淚史,它不是徐志摩浪漫愛情里的民國,也不是自由到能隨心所欲的民國,真實的民國是統治階級留戀風花雪月,百姓奔走哀嚎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普通大眾生活艱辛,而一些知識分子們卻「醉生夢死」,頗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之感。

  • 普通大眾的困苦生活

首先來看當時的工資情況,主要是工人群體和權力較大的警察群體之間的工資差距。《青島黨史資料》記載了民國時期的紡織業工資水平與民國警察們的工資情況。據記載,在青島地區,1925年的中國紡紗廠女工平均日工資是0.45元,1928年的平均日工資是0.455元,最高者不過0.73元,最低者則是0.18元。相比之下,1929年,山東各省的一等警察隊巡長的工資是12元。兩大階層的工資差別就可以看出當時人數較多的民眾生活水平是較低的。

其次來看當時的物價情況。據記載,1912年至1919年,每斤米約3.4分錢,一銀元幾乎可以買到30斤大米,豬肉每斤1角2分或3分錢,一銀元可以買8斤豬肉,當時北京的一個普通之家需要100銀元才能維持基本生活。

《漢書·食貨志上》記載:「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

其意即為穀賤傷農,谷貴傷民。糧肉價格的便宜就會造成農民入不敷出,在城市生活的人反而大獲其利,長期的入不敷出和租稅會加重民眾的生活負擔,他們就會徘徊在起義的邊緣。

最後來看一下當時普通百姓和知識分子之間的工資差距。普通百姓的工資十分低下,北京保姆月薪大約3銀圓,人力車夫月薪才7至8銀圓。然而,當時一些知識分子的工資卻遠高於此,比如魯迅作為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的月薪是300銀元,還在北京買了多所宅院,並僱傭了多名保姆。知識分子的工資來源是政府,政府的大部分收入來源於徵稅,所以高工資的背後仍然是普通百姓在負重前行,他們生活困苦,還要被迫「供養」統治者。

民國時期,實業匱乏,剛剛興起的資本主義萌芽胎死腹中,失業人口眾多,農民賦稅負擔沉重,遍地乞丐。沒有人會苦心孤詣地記錄普通民眾的事情,無怪乎這些生活悽苦的民國普通百姓從未以真實的面貌出現在民國文化熱衷,有的只是光彩照人的少爺小姐形象,這些官宦子弟過著與整個時代基調都不同的風花雪月生活。

農民與知識分子的多維面相

民國或許是自相矛盾的,既有戲曲話本中所說的完美愛情,也有負擔沉重的普通百姓,他們共同造就了民國的矛盾性和複雜性。

  • 農民的「受害者」形象

凡經亂世,社會最底層者往往是最痛苦者,這些痛苦既有外因,也有內因。歷代王朝末期,農民群體總是被迫起義,從陳勝吳廣起義到李自成起義,農民因生活困苦而起義,他們要面對的是沉重的捐稅和兵役,自古不納稅者和行軍打仗者,都免不了一死,所以起義成了頻繁發生的事情。

民國時期,農民同樣是「受害者」形象,他們不僅要忍受軍閥之間的混戰,有時也必須參與其中,因為兵役是無法逃脫的。即使一些人有幸在戰場上存活,也無法保證自己能夠在十四年抗戰中豐衣足食,這些是農民在物質層面所受的傷害。精神層面的傷害便是遙遙無期的戰爭和戰爭所帶來的國破家亡,這對於底層的農民來說是一種幾乎沒有希望的等待。

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雙重煎熬使農民成了民國時期最悲情的角色,他們耗費最長的時間獲得最低的工資。歷朝歷代的王朝統治中,最底層的農民飽受「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艱苦生活,唐代的白居易對自己的豐衣足食尚能羞愧地道出:「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而民國一些權貴和知識分子卻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著高官厚祿,也許這世道就是矛盾的,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 知識分子的「風花雪月」形象

知識分子在世人心中素來都是與風花雪月相伴的,都是舞文弄墨的騷客,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也未能逃過這種印象。民國是新舊社會交替之時,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碰撞之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知識分子,比如李大釗、胡適、魯迅、蔡元培、林徽因、徐志摩、戴望舒、沈從文等人。

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相較於普通百姓的工資是比較高的,工作時間也短於普通百姓,這些傳統知識分子們的業餘生活往往是聚餐和打牌,一些留學歸國的知識分子業餘時就會舉辦家庭舞會和沙龍。《胡適日記》就記載1934年的3月至6月,胡適曾多次與他人打牌。西式的沙龍聚會傳入中國後,很多知識分子也進行效仿。20世紀30年代,林徽因就曾主持過沙龍,稱為「太太的客廳」。此外,梁實秋、徐志摩和聞一多等人也舉辦過茶會、聚餐組織沙龍。

雖然「風花雪月」並不適用於所有的知識分子,但大多數知識分子們的奢靡生活似乎與當時的民國大背景格格不入。他們都是生於民國,長於民國的知識分子,即便無法拯救國家,卻也應看盡民國苦難,為普通民眾鳴不平。

  • 一些為時代發聲的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依靠他的筆挽救這個落後的時代,他們辦報紙,作宣講。魯迅的《阿Q正傳》、《吶喊》、《彷徨》和《祥林嫂》等都是時代的產物,因為世道有阿Q和祥林嫂這樣的人,所以魯迅的筆下亦有這樣的人物性格。面對民國社會的人云亦云風氣,魯迅曾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批判中國人的拿來主義精神,缺乏思考的精神。這些都是魯迅為時代的悲愴之處所發出的呼號。

李大釗先人一步地將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這是他挽救中國的努力。李大釗在了解馬克思主義後,就將其本土化以傳入中國,並且發表了《法俄革命觀之比較》、《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作品。他將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為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為苦難中的中國農民指出了一條新的道路。雖為知識分子,但他憂國憂民的心並未缺少絲毫。

在民國時代,知識分子與農民有時分而呼號,有時群起奔告,他們既是時代苦難的見證者,亦是混亂時代的挽救者。這些知識分子與農民皆為眾生之相,只不過是眾生之相的不同表現方式,其共同目的都是反映了民國的悽苦和無奈。

總結

民國是矛盾的時代,既有為生活奔波的農民,也有恨鐵不成鋼的知識分子,他們反映的是同一時代的共同面相,即國家危亡。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這是一個所有集團都在痛苦掙扎的泥潭,沒有人可以避免。從某種程度來說,農民和知識分子都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手無寸鐵,都是是社會的「受害者」,而知識分子是農民的發聲者,他們苦於自己的無能為力,只能以風花雪月為背景,行憂國憂民之實。

民國的軍閥地主們有著風花雪月的生活,農民卻必須忍受飢餓,真真應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描寫。近來,抖音上興起了「我要重回民國當姨太太」的民國熱,世人皆讚美民國才女們的旗袍裝扮,人們皆嚮往民國才子們的風流韻事,然而民國留給我們如今的印象只有這些美好嗎?恐怕也不盡然。

「民國」這個離我們似乎不遠的時代,真的是像我們關注的那麼完美無瑕嗎?我們所關注的5%極少的上流生活真的能以點概面整個時代嗎?軍閥混戰、內憂外患、天災人禍、新勢力和舊勢力、農民和學生、商人和買辦、各種成分混分摻雜其中才交匯出了一個「混沌」般的民國,真實的民國遠沒有現代人眼中如此完美!


參考文獻

1. 蔣廷:《中國近代史》

2. 鄭曦原:《共和十年(政治篇和社會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