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後鋦瓷匠人,他把破碎的瓷器縫成了藝術品

第二自然 發佈 2020-06-16T07:03:08+00:00

當家裡的陶瓷碗盤、杯子、瓶子等物品,不小心破碎了或者磕碰出現缺口了,大家除了扔掉還有什麼辦法處理嗎?

當家裡的陶瓷碗盤、杯子、瓶子等物品,不小心破碎了或者磕碰出現缺口了,大家除了扔掉還有什麼辦法處理嗎?

中國有一門古老的民間傳統手藝——鋦瓷,是一種可以把破碎的瓷器,通過像訂書釘一樣的「鋦子」,把碎片重新拼接起來的瓷器修補技術。經過修復後的瓷器,依舊牢固耐用,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鋦」,音「Jū」,古籍《玉篇·金部》中對於鋦的解釋是「以鐵縛物」,《集韻· 燭謂》中則說道:「鋦, 鐵束物也」。「鋦」最早的時候就是用鐵釘固定物體的意思。古話:「沒有金剛鑽, 別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鋦瓷。

雖然這門技藝在中國流傳已久,但由於缺少文字繪畫的記載難以考證,一般認為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代的時候,不管是生活中日常使用還是裝飾,人們都喜歡用瓷器,因為堅固,不容易磨損。


但同時瓷器又容易破碎,一旦破碎很難復原,以前的人節省,為了使破碎的瓷器可以重新使用,就想辦法修補它,古代的匠人也因而發明了鋦瓷技術。在古代,鋦瓷是百姓日常生活經常會接觸到的一件事。


清朝以後,鋦瓷開始得到廣泛重視並有了巨大發展,一些書籍以及繪畫作品中都有鋦瓷相關的描述, 在《景德鎮陶錄》中的《墨娥小錄》有記載關於陶瓷修復的內容。周鯤的《村市生涯圖冊》、鄒匡祖的《風俗圖冊》中也有鋦瓷匠人的描繪。

這個時期的鋦瓷也不單是單純的修補了,鋦瓷工具不斷改進,匠人手藝也不斷精細,並且加入了匠人的審美,修補後的瓷器不僅和之前一樣好用,外觀也特別好看。


近現代隨著社會制度的變更和國外技術的引進,鋦瓷手藝瀕臨失傳。但鋦瓷修補的不僅僅是物件,更是物件承載的一份感情。物件本身也是有生命的,修復殘缺不一定要修舊如舊,而是讓鋦釘成為器物的一部分,呈現一種獨特的殘缺美。


現在的鋦瓷匠人不僅有高超的修補技術,讓破碎的物件如初,還通過精細的手藝活,將藝術審美與鋦補藝術完美結合, 他們是具有工匠精神的藝術家。在嘉興的月河古街, 就有這樣一位鋦瓷匠人。

鋦瓷匠人老竹真名詹建峰,因為在嘉興的月河古街經營了一家竹藝店,周邊的朋友稱他為老竹。剛開店的時候老竹並不老,才二十多歲,現在也不過三十出頭。


只是月河古街有著非常出名的古玩花鳥市場,號稱「華東第一古玩街」。雖然不如嘉興其他古鎮像烏鎮、西塘那麼熱鬧,但是古玩的特色也吸引了大批客人,也讓老竹慢慢愛上了這些老東西,特別是瓷器。

瓷器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英文是china,它是中國的符號,代表著中國。但瓷器易碎,難以保存完整。所以很多老瓷器或缺或殘,棄之可惜,留之無用。


小的時候,家裡破的碗、罐父母不捨得扔,讓修補師傅補一下繼續用,現在修補師傅太少了。老竹希望將這些破損的瓷器重新修補後,讓它們重新煥發生命力。

2013年老竹有緣認識專門鋦瓷的老匠人,便想方設法拜師學藝,開始接觸瓷器、紫砂修補,於兩年之後學有小成,從事鋦瓷手藝活一直到現在。

鋦瓷看似簡單,實際卻是對鋦瓷者的功力要求很高。瓷器修補難在鑽孔,絕對不可以打穿。修補過程一般包括:剪釘,打磨,比對大小,成型,打眼,裝釘,打釘。


每個步驟都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專心致志,鋦瓷其實是件非常辛苦的事,長時間的聚精會神和久坐對眼睛、頸椎都有一定傷害。

最開始家人和周邊的朋友並不看好老竹花大量精力投入在鋦瓷這個行業。不僅僅是因為鋦瓷在早期是「街挑子」中的一員,而是在大家的意識里鋦瓷就是鋦盆、鋦缸之類謀生的手段,被認為是下九流的行當,從而讓很多人看不起。跟老竹經營的竹工藝品出入很大。


更因為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裡,還有誰願意將破碎了的瓷器拿去修補然後再使用,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丟掉再添置新物。而學習鋦瓷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手工慢慢被機器化取代,導致很多傳統工藝因失傳而流逝。如果能將傳統工藝流傳下來,並且能為身邊廣大的茶友增添福利,那也不失為一件樂事。所以老竹專心做起了鋦瓷的活當。

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鋦瓷技藝越來越成熟精湛,老竹在茶友圈裡的知名度日益高漲,還有很多外地客戶特地將損壞的器物快遞過來託付給老竹,拜託修補。也引來了嘉興媒體的關注採訪。還得到辦私塾朋友的邀請,為小朋友們開了一堂鋦瓷啟蒙課。


這讓老竹信心倍增,每次即使工作到深夜,但是看到所有破損器物一件一件的變成成品,並且都是出自自己之手,就會由衷的感到開心和自豪。

老竹經常說: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我們應該慢一點再慢一點。好好的感受一下生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美。在嘉興這個慢節奏的但卻得天獨厚的地方,我們更沒有理由去辜負生活,靜下心來做一些手工,靜下心來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乃人生一大快事,更是現社會難得的事。

為了能夠讓身邊志同道合的朋友能一起交流學習,老竹還定期在工作室開展手作課堂,交流學習各種傳統手作,比如裝訂線裝書,就吸引了很多人來學習。


線裝書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老竹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身邊的朋友放下手機,通過傳統形式的手工製作,愛上慢生活。

老竹認為:如果離開城市,遠居山中過著幽寂的生活,那麼他不過是小隱隱於野,而當一個不必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也能夠保存原有快樂的本性的人,才是人們思想上最為追崇的大隱隱於市。


鋦瓷現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想要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除了有對鋦瓷的熱愛,更需要秉承著質樸匠心的精神,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手作。


同時也要探索鋦瓷在當代陶藝中所扮演的角色,背後所傳達的文化、人文、審美,以及鋦瓷如何和當代生活陶藝結合,更為大眾所接受。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作者所有

第二自然是一個專屬於匠人的推廣平台,讓匠心遇見匠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