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偓客居天王院

大三明 發佈 2020-06-18T10:46:00+00:00

不管是想謀一碗飯吃,還是想再出人頭地,對鄭璘竟為貳臣,屈身辱節,韓偓聽說後寫詩相贈,「冀其感悟」,也表明自己的心志。

來源;三明日報

何處不逢知。桑田變後新舟楫,華表歸來舊路岐。公幹寂寥甘坐廢,子牟歡抃促行期。移都已改侯王第,惆悵沙堤別築基。」吳汝綸《吳評韓翰林集》評註「是時唐亡已三年矣,故詩欲感悟之。是年梁遷都洛。」點出了寫此詩的歷史背景。《韓偓簡譜》說「此詩責鄭即以明志」。鄭璘在唐朝累官至尚書左丞,唐末動亂,入閩依王審邽,經舉薦赴後梁朱溫那裡當官。不管是想謀一碗飯吃,還是想再出人頭地,對鄭璘竟為貳臣,屈身辱節,韓偓聽說後寫詩相贈,「冀其感悟」,也表明自己的心志。

韓偓寄居的天王院,也叫天王寺,在城西福會巷後,現已不存,但遺址尚可尋。《嘉靖延平府志·地理志·寺觀》記載:「天王,在縣西北和仁坊,唐中和四年建,宋元佑三年建二門。陳瓘為記。景泰四年重建。」查閱了陳瓘《尊堯集》及方誌等等,皆未見其所撰寫的記文,可能已經佚失。李綱說韓偓「嘗道沙陽,寓居天王院者歲余,與老僧蘊明相善,以詩贈之」「至後唐時,邑令章僚為之記,敘偓始末甚詳,且述唐末離亂之事,頗與唐史合。」(李綱《讀韓偓詩並記有感》)可惜,這些研究韓偓的珍貴文史資料也都已失佚。韓偓的詩《訪明公大德》:「寸發如霜袒右肩,倚肩筇竹貌怡然。懸燈深屋夜深坐,移榻向陽齋後眠。刮膜且揚三毒論,攝心徐指二宗禪。清涼藥分能知味,各自胸中在醴泉。」這位明公大德,應該就是天王院住持老僧蘊明。詩從相貌、神態、修為等多方面勾畫出了明公大德的形象,表達了對他的崇敬之情。在困頓孤獨的客居生活中,遇上一位高僧,一起論禪道趣,使「胸中有醴泉」,總算是給生活帶來些許的慰藉。

五代之初,韓偓來沙縣逃難避災,那時立縣雖已逾400百年,但經濟、文化都非常落後,經歷黃巢農民起義軍的洗掠,地方武裝的雪上加霜,人口極為稀少,民生極為凋敝。「水自潺湲日自斜,盡無雞犬有鳴鴉。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韓偓《自沙縣抵尤溪縣值泉州軍過後村落皆空因有一絕》)烏鴉淒清的啼叫,一聲聲在荒原迴蕩,如冷冷的蛇群,游越溪流,橫穿野花,盤踞於靈魂深處,沉鬱悲涼,無可奈何!兩百年之後,李綱被貶到沙縣,沙縣依然還是僻遠的小縣,但境況完全不一樣。李綱來之前,沙縣的文化已相當發達,南唐末年張確高中狀元,北宋已有陳瓘、羅畸、張若谷、曹輔、張致遠等數十位進士,他們在朝中或各地做官,沙縣本土也活躍著鄧肅、陳淵等一幫文人。李綱貶沙縣任庫管,就是管稅收的小官,其實沒有什麼事可做,整天和羅畸、鄧肅、陳淵等文人游山看水,詩酒酬唱,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而韓偓在沙縣時,沙縣根本就沒有文化人,縱然山川秀美,縱然薔薇「酡顏不自持」,也只獨自欣賞,「自醉自題詩」(韓偓《寒食日沙縣雨中看薔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