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中國,滿滿都是文化

西南風漫捲孤城 發佈 2020-06-20T13:51:50+00:00

今天,我們從傳統建築的屋頂談起,傳統建築的屋頂,從大體上講,分為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等。其中重檐廡殿頂 > 重檐歇山頂 > 廡殿頂 > 歇山頂 > 懸山頂 > 硬山頂。


美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

尤其是我國的建築藝術

中國傳統古建築總給人一種

或莊嚴雄偉,或曠達飄逸

或清麗娟秀的美感

而屋頂的曲線延伸到空曠的天空

更是引人注目與遐想



屋頂就是一部部石刻的史書,它承載了幾千年風雨滄桑的歷史積澱,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民族的精神與靈魂。


無論仰望還是俯視,你都能邂逅最明媚的風景。



一磚一瓦總關情。不論你漂泊在何方,屋頂下的家園一定是你最溫暖的所在。


古老的中國,現代的中國,從不同的視角欣賞屋頂的美,你能體會到的便是磚瓦之間滲透出的中國味道。



古樸的屋頂雖然歷經歲月洗禮,但依舊堅挺地給人撐起了一片深遠的天空。


放眼望去,或繁星點點,或皓月當空,或雲遮霧繞,或餘霞成綺,在屋頂上靜靜地守望天空,最孤獨也最踏實。



今天,我們從傳統建築的屋頂談起,傳統建築的屋頂,從大體上講,分為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等。


其中重檐廡殿頂 > 重檐歇山頂 > 廡殿頂 > 歇山頂 > 懸山頂 > 硬山頂。


■ 廡殿頂


又稱「四阿頂」或「五脊殿」,是傳統建築中屋頂規格最高的。



廡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一說戧脊)共五脊組成,因此又稱五脊殿。


由於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四阿頂。


▲ 故宮太和殿是中國形制最高的宮殿,沒有之一


▲ 岱廟天貺殿也使用了重檐廡殿頂的形制


廡殿頂又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頂之下,四角各加一條短檐,形成第二檐。


▲ 山西善化寺使用了單檐廡殿頂的形制


在明清時廡殿頂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時和日本也見於佛寺建築;


二重檐廡殿頂是古代建築形制之巔,無敢出其右者。


▲ 故宮的南北門——午門和神武門,均使用了重檐廡殿頂的形制


然而,1911年大清國完了之後封建等級制度也隨之失去了制約力。


建築師們有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空間,民間也隨之湧現了許多新(yāo)建(é)築(zǐ)。


比如橫店的「秦王宮」,創造性地使用了三重檐廡殿頂的形制。


▲ 橫店使用了三重檐廡殿頂的秦王宮


■ 歇山頂


又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


▲ 著名的天安門城樓使用的既是重檐歇山頂


▲ 雍和宮萬福閣使用的是三重檐歇山頂形制,也就是常說的「重檐三滴水」


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


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


其上半部分為懸山頂或硬山頂的樣式,而下半部分則為廡殿頂的樣式。


歇山頂結合了直線和斜線,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稜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


▲ 恭王府的大殿——銀安殿使用的是單檐歇山頂形制


蔣介石退到台灣後,把原日本人建造的台灣神社改造成為了「圓山大飯店」;採用了重檐歇山式屋頂,巍峨大氣、氣勢磅礴,成為台北的新地標。


▲ 圓山大飯店使用重檐歇山頂形制


歇山頂還存在一種變形的形態,即「歇山頂式十字脊頂」。


乍一看似乎完全是另一種東西,但是仔細看來的確四面皆是歇山式構造。


▲ 最經典的四面歇山頂建築既是故宮角樓


■ 攢尖頂


又稱「撮尖」、「斗尖」,是漢字文化圈傳統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



其特點是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於一點,即寶頂,該頂常用於亭、榭、閣和塔等建築。


▲ 天壇使用了三重檐圓形攢尖頂形制


▲ 中和殿是四角攢尖頂


攢尖頂有單檐、重檐之分,按形狀可分為角式攢尖和圓形攢尖,其中角式攢尖頂有同其角數相同的垂脊,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式樣。


圓形攢尖則沒有垂脊,尖頂由竹節瓦逐漸收小。


▲ 邯鄲武靈叢台使用重檐四角攢尖頂形制


攢尖頂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內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內凹,則為「盔頂」。


▲ 著名的岳陽樓是典型的盔頂形制


■ 懸山頂


又名「不廈兩頭造」、「挑山」、「出山」,是中國古代民居常見的屋頂樣式。



在古代,懸山頂等級上低於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只用於民間建築,是東亞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 山西雙林寺使用了懸山頂形制


懸山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其特徵是:各條桁或檁不像硬山那樣封在兩端的山牆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牆以外,以支托懸挑於外的屋面部分。


也就是說懸山建築不僅有前後檐,而且兩端還有與前後檐尺寸相同的檐。於是其兩山部分便處於懸空狀態,因此得名。


■ 硬山頂


硬山頂是規格最低的屋頂形制。根據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



硬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和懸山頂不同,硬山頂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兩側山牆把檁頭全部包封住,由於其屋檐不出山牆,故名硬山。


▲ 瀋陽故宮的金鑾殿居然也是硬山頂形制


滿清入關前所居皇宮——「瀋陽故宮」裡面的建築幾乎清一色都是兩坡出水的硬山頂。


和懸山頂相比,硬山頂有利於防風火,而懸山頂有利於防雨,因此北方和南方沿海民居多硬山,南方內陸的土木結構建築則多用懸山。


清代隨著硬山頂技術的成熟,山牆的造型開始多樣化,稱為封火牆。


南方各地都出現了帶有明顯地方特徵的山牆,譬如徽派建築中的馬頭牆、福州地區的馬鞍牆、嶺南民居的鑊耳牆、潮汕地區的五行山牆等等。


▲ 徽派建築的馬頭牆


▲ 福州地區的馬鞍牆


▲ 嶺南民居典型的鑊耳牆


▲ 潮汕地區獨有的五行山牆


中國傳統建築講究極多,屋頂之分不過是九牛之一毛。然而管中窺豹,幾千年傳承的文明之燦爛繁盛由此也可見一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