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非遺丨「織網技藝」織就幸福生活

此時玉溪 發佈 2020-06-20T12:10:02+00:00

老百姓過著織網捕魚的生活,織網也成了一項歷史悠久、實用性強的傳統技藝,並於2005年成功獲批玉溪市江川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標題:江川非遺|「織網技藝」織就幸福生活。


座落於星雲湖畔的江川區大街街道河咀社區,是傳統的捕魚之鄉,也是名副其實的「漁網之鄉」。老百姓過著織網捕魚的生活,織網也成了一項歷史悠久、實用性強的傳統技藝,並於2005年成功獲批玉溪市江川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走進河咀社區每戶居民家裡的牆上掛滿的是漁網,地上擺滿的是網具,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男漁女織,漁舟唱晚」的豐收美景。



張林順從小受父親的教導和影響,七八歲時便能獨立織網,如今是河咀社區技藝高超的織網能手。張林順家裡,網針、號板、網架等織網和裝網使用的器具都是他自己製作的。


織網技藝的程序分為織網和裝網兩部分。織網是先把膠線一正一反地繞於網針之上,再纏繞於網盤之上,待取下網盤後,一個網眼便形成了。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需要如此往返千萬次,經過幾個月才能織成一張漁網。



裝網就是在織好的漁網上,一端裝上「漂浮」,一端裝上「墜浮」,漂浮一般是泡沫切小的顆粒,而墜浮則是鉛鈀。「漂浮」和「墜浮」的安裝要間隔多少個網眼是有講究的,它能決定捕魚時漁網沉入水中的深度。張順林告訴記者:「在河咀社區年輕人外出打工,年歲大的就在家裡一邊做家務、看娃娃,一邊織網,夫妻倆一年下來可有三四萬塊元的收入。」


作為織網技藝市級傳承人,他積極發揮著傳承作用,以家傳的方式把手藝全部傳授給了女兒,如今,女兒也是織網的高手。


據介紹幾十年前,織一張漁網有著相當複雜的工序,要將麻紡成線才能織,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改用膠線做材料,效率大大提高,漁網也從自給自足逐漸走向對外銷售。



張樹雲是土生土長的河咀人,為織網技藝區級傳承人。目前,在城區經營著一個漁網店,批發、零售各種漁網漁具。



20多年來,他通過傳承織網技藝,帶動河咀及周邊村(社區)600多人織漁網,再把漁網成品銷往外地,每年收入約100多萬元,既傳承了手藝,又創造了價值,讓居民們編織的漁網擁有穩定的收入和銷路。如今,周邊羅太村、三街社區的村民也有人到他家裡學習加工漁網,並把加工後的漁網給他銷售。


來到李吉香家,10多位居民一邊聊著天、哼著曲,一邊裝著網,一雙雙拿著網針的手在漁網上嫻熟地穿梭著。張所仙滿臉笑容地說:「我們社區都是靠裝網吃飯的,一年下來幫老闆裝漁網能有兩萬多塊錢的收入。我們在家裝網,娃娃也照顧了,家裡活計也能顧得上,我比較滿意的。」



據統計河咀社區每天可加工出漁網800到1000張,根據漁網種類和大小,每張售價在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日銷售收入在2萬元以上。河咀社區居民憑藉著織網技藝,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路子。


近年來,江川區加大力度鼓勵和支持漁網漁具產業發展,在城區建蓋了大街漁網鐵農具市場。目前,河咀社區約有60多戶人家在市場裡開店經營漁網漁具,有的甚至把店開到了昆明、安寧、開遠等地,漁網漁具遠銷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來源:和美玉溪

原標題:江川非遺丨「織網技藝」織就幸福生活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胡楠

審核:祝小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