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墩文化:中華早期文明的曙光

黎川發布 發佈 2020-06-21T02:33:42+00:00

近日,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頻道播出了紀錄片《神秘的雙墩遺址》,讓人們領略了古老文明的獨特風貌與魅力。以前認為淮河流域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化交流的舞台, 雙墩遺址的發現則說明淮河流域不僅是舞台,還是交流中起重要作用的一方,起著紐帶和催化的作用。

2019-08-27來源:中國文化報作者:周 洋

雙墩遺址出土的陶塑紋面人頭像

近日,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頻道播出了紀錄片《神秘的雙墩遺址》,讓人們領略了古老文明的獨特風貌與魅力。

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除此之外,中國的不同地域還存在著眾多形態各異的區域文化,對當今的文化形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認識中華文明的另一扇窗。

秦嶺—淮河線是中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地理分界線,這使得淮河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表現出南北過渡兼容的性質。雙墩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北,是淮河中游地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淮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性一直被各界學者所關注。雙墩文化的發現,填補了淮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史前文化的空白。專家認為,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區已顯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淮河流域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安徽大學教授陸勤毅表示:「雙墩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說明,當時蚌埠及周邊地區在新石器時期逐步成為淮河流域文化中心。以前認為淮河流域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化交流的舞台, 雙墩遺址的發現則說明淮河流域不僅是舞台,還是交流中起重要作用的一方,起著紐帶和催化的作用。」

在雙墩遺址出土的文物中,一個陶塑紋面人頭像十分特別。它展現了一個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額頭上有同心圓紋,兩條長長的月牙眉下,雙目圓睜,鼻頭微翹,嘴微張,雙頰各有5個圓形紋刺,神態平和。把它放置在陽光下時,會有星星點點的光芒,這是因為陶塑紋面人頭像表面有一種雲母顆粒,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特殊的視覺效果,更為雕塑本身增添了神秘的感覺。它額頭上有類似同心圓的圖案,而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一件雙鳥朝陽紋牙雕及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上,也存在類似的圖案。這種類似同心圓的圖案是古人崇拜太陽的象徵。

此外,刻劃符號是雙墩遺址出土器物中一種特殊的文化遺存。出土的600多件文物大都在器物底部刻畫符號,內容除日月、山川等自然景觀之外,還有狩獵、捕魚、網鳥、種植、養蠶、編織、飼養家畜等生活內容。專家認為,雙墩遺址發現了我國目前年代較早、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陶器刻劃符號,這套形意結構的記事符號,對深入研究雙墩文化時期的歷史狀況,探討其在中國文字起源和形成、發展中所起到的借鑑及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作者系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