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非遺:隴南成縣竹籃寨泥塑

黎川發布 發佈 2020-06-21T02:33:07+00:00

風格特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寫意手法 其作品造型簡潔、飽滿、誇張,色彩對比強烈,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藝人們在同一件作品中將誇張同寫實統一,充滿生機和情趣。

2019-08-26來源:甘肅學習平台

竹籃寨地處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古時因產竹和出竹籃而得名。這裡的泥土有著特殊的性能,質地細膩且含油質,采來後摻入棉絨反覆搗和,即成為最理想的泥料。脫胎出來的泥人,表面潔凈光滑,曝曬不裂,水浸不爛,著色後光彩奪目,逗人喜愛。竹籃寨的泥塑製作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在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竹籃寨的泥塑達到鼎盛,當時全寨40多戶人幾乎家家製作泥人。這些泥塑作品外形樸拙、色彩艷麗,作品主要有福、祿、壽娃及十二生肖的造型,具有民間傳統特色。

竹籃寨泥塑可分為三大類:

1.玩具類作品

玩具類作品分為泥貨和窖貨,即燒制和未經燒制的泥塑作品。種類有福、祿、壽娃,公雞打鳴,羊角哨,洋人打鼓等。

2.陳列類作品

陳列類有單件作品和成套作品兩類,成套為二到四件不等。無論是單件還是成套,它們主要用於節日時陳列在居室內增加情趣,也用於祭祀。主要取材於神話、戲劇、傳說等,寄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生活的祈盼。

3.壁掛類作品

壁掛類分兩類,一類是以整體人物造型為主,另一類以臉譜為主。以裝飾牆壁為目的,起年畫的作用。

風格特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寫意手法 其作品造型簡潔、飽滿、誇張,色彩對比強烈,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藝人們在同一件作品中將誇張同寫實統一,充滿生機和情趣。

重彩不重塑 所謂重彩,就是對作品色彩的特彆強調和重視。作品上彩時講究反差對比,如綠配紅,黃配藍等,再加上留白,作品色彩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從而形成最具民間喜慶的色調。

對憨稚拙樸、善良的著意刻畫 許多泥塑作品,是藝人們在理想中營造出的精神產品,根植於這片土地,是成人的童話,兒童的夢。對相關區域、群體的文化認同作用,激發創作靈感的源泉具有很大的作用,表達了當地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盼望,在民間文化交流中具有紐帶作用,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製作竹籃寨泥塑所用的材料主要有:土、模具、白土(塗白用)、膠、植物顏料。

竹籃寨泥塑的具體製作方法有如下六個步驟:

取土:取土是製作竹籃寨泥塑的關鍵一步,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拿來製作泥塑作品。因為製作泥塑作品所需要的土質要具有特殊的黏韌性。就是在竹籃寨也只有特定地方的土才可以製作泥塑作品的。

砸土:將取回來的土砸成桃核大小,所砸的土塊要大小均勻。

和泥:向砸好的土中一次性加入一定量的水,然後放置兩個小時,讓水份充分浸入土中,土被自然浸化後就沒有雜質了。再將撕化的棉花覆蓋在泥上,然後用力將棉花砸入泥中,所加入的棉花的多少、好壞關係到泥的柔韌性。大約半小時左右以後,將和好的泥裝入塑料袋中(起保濕作用。早期時多裝入盆罐之類的器皿中),放置在濕潤的地方,放置時間按季節不同而長短不同。

制泥胚:將放置了一段時間的泥團取出後擀成薄餅形狀,裝入早已準備好的模具裡面使其成形(如果製作羊角哨則不用模具),然後取掉模具修整外形(修整時必須沾上水),就成為製作好的泥塑作品的原始泥胚了。

塗白:將製作好的原始泥胚放置一段時間,讓其自然風乾後就開始塗白(羊角哨則需用麥秸火燒制)。塗白是著色的關鍵一步,是為彩繪打基礎。塗白需用專用的白土加入一定比例的膠然後才能使用。

彩繪:待塗白干後就開始著彩,進行彩繪,彩繪所用的顏料必須是傳統的植物顏料,這樣才能放置時間長而不掉色。

在形成和產生年代方面,從當地老百姓的傳說中,可以追溯到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21年);從成縣博物館收藏的1988年支旗北山閆河畔出土的宋代三彩俑和縣水泥廠附近發現的宋代窯址來分析,它們之間存在著相同的並存關係和借鑑關係;從竹籃寨泥塑與其它宋代文物留存相比較,吳挺墓周圍的石馬、石羊、石翁仲和竹籃寨泥塑都具有簡潔、飽滿、壯碩、憨態橫生的共同特徵。這是宋代雕塑的典型特徵,依次推斷,竹籃寨泥塑最早應定位在宋代。

成縣竹籃寨泥塑於2007年被甘肅省隴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6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