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兵王」

央廣軍事 發佈 2020-07-01T04:11:48+00:00

他們,是 「兵王」!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兵王」?黃兵:使命在肩 老兵不老。黃兵,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情報綜合技師,1993年12月入伍,1995年12月入黨,一級軍士長軍銜,先後11次被評為優秀士兵;

皺紋在臉上刻下深深的痕跡

白雪做的染料悄悄浸染著髮絲

肩上的「四道拐」是奉獻最好的代名詞

他們,是 「兵王」!

他們紮根一線

用最精湛的技術、最美好的青春

書寫著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忠誠

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

優秀共產黨員!

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兵王」?

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裡,

讓我們來聽聽這些「老黨員」的故事。

黃兵:使命在肩 老兵不老

黃兵,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情報綜合技師,1993年12月入伍,1995年12月入黨,一級軍士長軍銜,先後11次被評為優秀士兵;5次被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被表彰為空軍百名優秀雷達操縱員;2013年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二等獎;2006年、2010年、2012年先後3次榮立個人三等功;2019年7月被南部戰區空軍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凌晨2點,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訓練中心裡的一盞燈依然亮著,電腦桌旁,一名肩扛「四道拐」的老兵還兩手敲擊著鍵盤,雙眼緊盯著螢幕。查閱資料、分析裝備情況、撰寫經驗材料……當他忙完一天的工作時,眼睛裡已布滿了血絲。

他是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情報綜合技師,一級軍士長黃兵。

得知旅里要組建分隊執行某任務後,黃兵立馬向組織遞交了申請。作為一名有著27年兵齡、25年黨齡的老兵,他的申請加入,無疑讓分隊官兵吃了一顆定心丸。

27載的軍旅生涯,黃兵始終秉承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感,對多型雷達裝備做到參數「一口清」、開關「一摸准」、故障「一眼明」,他用個人事跡激勵一批批青年官兵,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黨員身份,2019年,被南部戰區空軍評選為優秀共產黨員。

黃兵從入伍之日起,就始終秉持「敢啃最難啃的骨頭」作風。有一年,該旅奉命機動至某地擔負戰備任務。面對陌生的環境、全新的裝備和繁重的任務,為儘快實現裝備效能最大化,黃兵利用休息時間翻閱裝備資料,每天總結值班中出現的各類特情,研究各類操縱戰法,力爭縮短人與裝備的磨合時間。

一次,友鄰單位請求判別一批飛行目標,此時恰逢黃兵值班。「上級通報目標為一批兩架,但是回波特徵卻出現異常,越看越不對……」 面對螢幕上不停閃爍的亮點,黃兵頂住壓力給出了「一批四架」答案。最後經查證,目標確實「一批四架」。此事過後,黃兵在旅里成了「名人」。

後來,由他總結出的「分區測報空情保障法」「提前抓取目標判性法」等多種實裝操縱方法在全旅推廣使用,並在多個場合為上級指揮所提供優質雷達情報做出突出貢獻。

「共產黨員就是要時刻發出光和熱」。自當兵第11年起,黃兵便開始帶教新兵。他不僅言傳,更重身教。理論教學中遇到不懂的,他加班研究,實踐課程中有不會的,他向院校專家請教。因為黃兵明白,在帶教中如果有「分毫之差」,那麼學員們就會「失之千里」。這些差錯的「質」與「量」一旦在值班雷達螢幕中結合,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每次授課,黃兵都竭盡所能。

自從擔任集訓教員以來,他行程幾千公里,先後到10餘個雷達站進行巡迴授課,並採取圖文並用,機上與機下相結合的方式為各雷達站操縱員解疑釋惑,為單位培養出幾百名專業技術骨幹。

在滇西的莽莽群山中,黃兵一干就是27年,從當年的「小黃」變成大家口中的「老黃」。但不管時光如何更迭,在黃兵心中,流逝的只是時光,而他始終會用行動去詮釋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文章作者:許航川 楊鈞堂 劉梓培


鄭傳利:初心映黨心 匠心築天梯

鄭傳利,1991年12月入伍,1994年5月入黨,先後8次被評為優秀士兵,11次獲嘉獎,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代理分隊長期間榮立集體三等功1次。先後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空軍優秀共產黨員、空軍優秀機務人員、空軍航空機務人員金質獎章等多種榮譽。

初夏時節,烈日當空,空軍航空大學初訓基地某團正在如火如荼地組織飛行訓練。飛機滑回停機坪後,該團機務大隊機械技師鄭傳利有條不紊指揮著機組工作。

提到這位說話時中氣十足、工作認真細緻的一級軍士長,該團沒有不豎大拇指的。被評為空軍優秀共產黨員的鄭傳利,從軍29年始終苦練過硬本領,數十年如一日精心保障,擦亮了黨員的名片。他的事跡,更是激勵全團官兵投身強軍實踐的「活教材」。

記得一次機務試車準備階段,他感覺飛機發動機的聲音和以往不同。起初認為是發動機因溫度升高貧富油調整不當引起的,後經檢查發現與貧富油調整不當無關。於是,他帶領機組再次停車全面檢查,在測量氣缸壓縮力時,發現排氣門座燒壞五分之一。如果把這種故障帶上天去,後果將不堪設想。

後來,戰友們問他到底是怎麼練成「用耳朵判斷故障」這手絕活的,他回答:「任何人只要用心聽,所謂的絕活也就變成了平常活。」

過硬的技術背後,是鄭傳利的辛勤付出。裝備維護規程和原理手冊被他翻得「面目全非」,從不放過自己和其他機組每一次分析排除故障的學習機會。他積累實際故障分析數百條,記錄學習筆記近四萬字,心得體會20餘篇。

2006年,他積極參與到某科研項目的開發研製當中,共提出並被採納7條合理化意見建議,有效解決了傳統磁電機提前點火角測量方式方法相關問題。該項目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面對組織交給的帶教新幹部和新學兵的任務,老鄭始終說:「身為黨員就應當戰鬥在組織最需要的地方」。他反覆咀嚼消化教材內容,結合實際撰寫教案,經常帶著徒弟們挑燈夜戰。生活中一向溫和的老鄭,對機務保障始終「眼裡揉不進一粒沙子」,總是嚴厲地指出徒弟們犯的錯誤,幫助大家成長進步。他連續20年參加機務大隊崗位練兵輔導和新員帶教工作,帶教出了大量一線技術骨幹人才。

時光如白駒過隙,鄭傳利把29年的軍旅青春奉獻給了戰鷹,奉獻給了停機坪,更奉獻給了飛行員。

匠心築天梯,用心托舉戰鷹翱翔,體現著一名老黨員的使命擔當和品德修養。

文章作者:穆彪 赫船洋

攝影作者:竇健


「兵專家」呂滿海:一心愿與雷達為伴

呂滿海,現任中部戰區空軍地導某團雷達技師,1991年12月入伍,1995年5月入黨。入伍以來出色完成重大任務20多次,排除兵器故障300多起,修復故障模塊60多個,榮立三等功3次,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全軍愛軍精武標兵,獲得全軍士官優秀人才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先後被原北京軍區空軍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科研工作先進個人」,被戰區空軍評為「十大精武標兵」。

6月底,中部戰區空軍地導某團在參加上級組織的同型號兵器專業比武競賽中,雷達技師呂滿海作為「教練員」幫帶的戰勤班一舉摘得桂冠。頒獎儀式剛一結束,呂滿海就鑽進曬得發燙的雷達艙下「刨根問底」,琢磨起雷達在旋轉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這種刨根問底的場景,已無數次發生在這名一級軍士長的身上。

曾被原北京軍區空軍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的呂滿海,明年即將服役滿30年,面臨退休。戰友們常說:「老呂干過炊事員、報務員,也干過雷達操縱員,不管在哪一行,都能愛一行,專一行,老黨員這股子踏實肯干、鑽研到底的勁兒絲毫未減。」

一次重大演習開始前,新引進的某型雷達隨動系統突發故障。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時,在沒有任何處置經驗可以參考的情況下,呂滿海主動請纓。一步步分析電路圖,逐個插件查找可能發生故障的原因,老呂終於確定故障「癥結」所在位置。

然而距離成功還差一步,需打開「隨動系統減速器」進行排查。可是自接裝以來,該器件從未被打開過,維修技師也並不知其內部結構,打開後到底能不能修好誰都不好說。時間緊迫,不容多想,老呂堅持自己的判斷,當即打開器件自主維修,經重做安裝後,兵器恢復正常運轉,演習任務得以順利進行。

「應急排故」的能力絕非一朝一夕練就。早在20年前,呂滿海被選為某新型自動化指揮系統首批戰勤人員。為儘快搞明白雷達原理,他抱著《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微波技術基礎》等教材翻來覆去琢磨,記錄了2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

邊學習、邊操作、邊思考,老呂一個人繪製了100多幅電路圖,整理編寫出80多萬字的《某型雷達高頻艙電路原理詳解》一書,填補了該專業無教材的空白,縮短了官兵學習裝備的周期。

為改變只依靠裝備作為測試平台維修裝備插件,特別是帶電測試故障插件時存在安全隱患的現狀,他一門心思鑽研原理、調試組裝器械,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某型雷達激勵器組合測試設備」項目的研製工作,該項目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兵勇可立教,兵優可成師。呂滿海在苦心鑽研裝備性能的同時,還擔任「教練員」的職責。他說:「黨組織培養了我這麼多年,我必須要盡我所能將掌握的本領傳授給身邊戰友。」

據徒弟介紹說,老呂會分層次為每個徒弟量身制定學習、訓練計劃,手把手帶著大家捋清「蛛網狀」的電路圖。專門利用裝備排故時機對徒弟們進行考核,倒逼徒弟們吃透原理知識,選拔戰勤人員到主戰裝備上擔任操縱員,並建立號手間崗位輪換制度,培養出一大批一專多能的專業技術能手。

回望來時路,不忘從軍初心,一晃29年過去了,老呂說:「只要組織需要,我會繼續幹下去……」

文章作者:尹興達 劉逸超


蘭金祥:一級軍士長紮根在深山

蘭金祥,現任西部戰區空軍某旅雷達操縱員,1995年12月入伍,1998年5月入黨。入伍以來多次出色完成重大軍事任務,榮立三等功2次,集體三等功1次,獲得全軍士官優秀人才三等獎一次,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班長,優秀士官和優秀操縱員。

俯瞰西南大地,旋轉的天線下,西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的一個雷達站矗立山頭。

這個海拔約為1500米的雷達站,常年雨霧天氣多達250天。冬天上凍封路,一年四季飲水困難……條件艱苦,讓不少人望而生畏。

然而他卻主動申請到這裡駐守,一待就是10餘年,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這深山中的雷達站。他就是一級軍士長蘭金祥。

18歲那年,蘭金祥在看到徵兵宣傳的那一刻,便毅然決然選擇參軍入伍。也正是那一刻的熱血,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當年那個瘦弱的「黑娃子」,沒人相信他能幹出什麼名堂。但是蘭金祥心裡卻有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別人能行的我也能行!

隊列、訓練、公差……他總比別人多用心一分、多干一點。就是這一分、一點,讓他慢慢成長,變得和別人「不一樣」。

2010年,根據實際工作情況,需要抽調士官骨幹補充到艱苦邊遠雷達站,然而響應者寥寥。已是四級軍士長的蘭金祥原本打算那年退伍,看到這種情況,便主動遞上了申請。

有人勸他:「你在部隊幹了十多年了,現在沒必要去受這個苦。況且這裡離家近,家人也能照顧到。」但他卻不以為然:「部隊培養了我,哪裡需要我就應該到哪裡,在崗一天,我就應該干好自己的本職。」這個承諾,他一踐行就是10年。

來到艱苦邊遠雷達站後,年輕官兵常常跟「老班長」開玩笑:「蘭班長,你的年齡,都可以當我爸爸了。」沒錯,蘭金祥就是連隊的「另類」,他和大家有很多一樣,也有很多不一樣。

他的一樣,體現在訓練、戰備、工作、生活等連隊日常上。蘭金祥從不以老兵自居,更不搞特殊化,始終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不一樣的,是他訓練成績突出、專業技術精,別人保障不了的空情,他總能處理得遊刃有餘。

蘭金祥總說自己不夠聰明,必須「笨鳥先飛」。機下測報一直是訓練中的要點、難點,嘴笨、口拙的他測報起來卻很順溜,因為他始終信奉「勤能補拙」的理念。從新兵開始,他就經常加班苦練,0分、60分、80分、100分……一點點進步、一點點積累。

如今,實戰化訓練科目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機下測報從以前的航跡簡單,批次多、點多,重數量變成重質量,空戰航跡錯綜複雜,越來越貼近實戰。

而對於所有操縱員的魔咒——混批、錯批、漏批,43歲的老蘭卻腳踏實地、總結經驗,一個個解決問題。他從零開始,短短1個月,就實現了成績0分突破,並且成績穩步向前。

正因為軍事訓練成績突出,入伍來,蘭金祥曾先後3次榮立三等功,入伍後幾乎每年被評為優秀士官……一項項榮譽填滿了他的「人生履歷」。

「我是一名雷達操縱員,我的責任就是把頭頂的這片空域守護好。」這是蘭金祥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2008年汶川地震時,一架抗震救災直升機目標突然在某方位受到嚴重干擾,值班操縱員一時不能識別判斷干擾中的原始目標航跡,不敢上報空情,指揮室的空氣頓時緊張起來。

此時的蘭金祥卻格外冷靜,只見他全神貫注地緊盯著螢幕,迅速判明干擾種類,手指一彈一划間,果斷採取反干擾措施,於雜波中發現目標,圓滿完成了保障任務。

還有一年的某天,在一次一等戰鬥值班中,空情保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又是老蘭沉著冷靜,憑著多年值班經驗,採取手動錄取的方式,連續跟蹤掌握,第一時間上報空情,避免戰備差錯,順利處置此次任務……

蘭金祥不僅自身過硬,指導幫帶同樣是一把好手。哪個戰友情緒低落,他總能第一時間發現,並主動上前談心交流。

有段時間,細心的蘭金祥發現操縱員小羅總是心神不寧的樣子。經過與小羅談心,了解到原來是因為他擔心自己不能按時休假,卻又不敢對別人說。為此,蘭金祥及時向站長、指導員說明原因,消除了小羅的顧慮。

在蘭金祥的關心培養下,連隊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骨幹,有操縱考核全旅第一名的羅威,有考上預警學院的王智君,還有考上士官學校的懷俊峰……

蘭金祥常說:「一個人要做成功一件事很難,但是你朝著初心每天做一點,成功自然而然離你越來越近。」

從這樸實的話語中,大家悟出了一個道理,踏踏實實、默默無聞地紮根深山,把平凡的事干出不平凡,這既是對忠誠的詮釋,也是對自己軍旅生涯的最好交代。

文章作者:劉緒亮 陸雅麗

攝影作者:趙和煜 梁傑


兵王之所以被稱為「兵王」

是因為他們永遠抱著一顆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的心

老兵不老

老兵,永遠年輕!


來源:空軍新聞

關鍵字: